信息化教学中高职艺术生适应性偏好调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通过宏观数据调研与微观课堂观察,以高职艺术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适应性特点,为信息化课程整合提供参考与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学习;高职艺术生;适应性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江苏无锡,是一所以艺术类专业为主,走特色化办学的省级示范高职院校。以我院为例,进行高职艺术生学习适应性偏好特点的调查与分析,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1 调研背景
1.1 信息化与项目式教学
鉴于职业教育专技人才培养定位,高职院校大多施行项目式教学。而鉴于艺术类学科的创造性特点,又引入了“主题”概念。因此,高职艺术类课程教学,实际施行的是一种“项目+主题式”教学。
信息技术支持下,项目主题式教学在“以学为主”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具体应用中,钟志贤教授将其归纳为十种模式。[1]对(学生的)“学”而言,呈现出五方面影响:目标信息化、内容信息化、工具信息化、空间环境信息化、资源信息化。[2]
1.2 高职艺术生
艺术教育影响之下: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方式较散漫,心理也较为敏感;而同时另一方面: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又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这样个性化特征明显的群体,其教育教学策略也应有所调整。
2 调查内容与分析
2.1 教学媒体的选择
数字化教学平台常用的教学媒体有文档、图片、视频、动画、音频及超链接等。我院2008年课改后,理论课时大量缩减,实践类则大幅提升,有效提升了学生动手能力,这一点毋庸置疑。但理性地看,理论课与实践课同等重要。目前学生作业中存在的抄袭,原创力不足,逻辑思维不强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与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有关。
调研结果显示,视频类媒体较受欢迎,图片类次之。此外,文字阅读类,欢迎度也不高。因此,针对学生理论素养不足问题,适当以案例分析视频代替文字讲解,有助于学生理解与吸收。简言之,应有所侧重,区别对待。
2.2 教学内容逻辑关联方式偏好
项目式教学是将传统学科知识体系打散后,主题为线索,项目为载体,由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建构学科知识意义。换言之,除却共通的设计原理之外,具体教学内容是围绕(学生自定的)“主题”有所側重地展开,与主题相关度较低的内容则被刻意忽略。
调研结果也发现,学生自主建构的知识体系,主要围绕过往课程实训(具体的)“项目”,而非学科知识体系本身。这一情况,在创新性要求较高的艺术类专业中,可能会带来一定弊端。
2.3 在虚拟学习环境中个体自控能力
虚拟学习环境特点是开放性高,监督程度较低,更多地依赖学习者主观意愿,对个体自控、自我管理、学习专注度有较高的要求。
根据调查及访谈,发现高职艺术生的自我定向学习易受周围(虚拟或真实世界)环境的影响。超过半数被测者表示:在链接到目标网站获取文字、影像及资讯时,受到来自第三方浏览器定向推送广告的干扰,影响学习体验。
2.4 对网络学习的信赖度及教师参与渴望度
调查结果表明理论与实践课程有较明显的分化现象。理论类课程,学生的信赖度与渴望度基本持平,差距不大。而实践类课程,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度较理论类高,且同时极希望教师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这大约是由于学生个体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等差异造成。尤其是实践课,自定“主题”下学生碰到的问题往往较为具体,难以在工具书、教材中找到直接答案,从而渴望教师参与从而寻求快速解答。
2.5 考核方式的偏好
理工科与艺术课程考核,数字平台组织架构基本相同。大约分平时过程考核和课末考试,按百分制综合评定最后成绩。其中,过程考核又有随堂测验、单元作业、讨论题等多种形式。
调研结果表示,教(出题)与学(答题)双方都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尤其是动手技能要求非常高的实践课程,采用卷面问答、选择题,难以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相较而言,通过教师的眼、口与耳的主观判断方式,虽带有主观成分,但基本能反映学生动手水平。
3 结语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各方优势,调整(教师的)“教”学策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由此,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借助数字技术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让学生能直观地理清学科脉络。如思维导图工具,可将知识点以概念地图的方式呈现,有助于改善当下数学资源的碎片化供给现状。见第(1)点。
其次,增加知识整理笔记相关教学内容。从上述归纳的高职艺术生的适应性学习特点看,如第(3)点的学习自律性不强,及第(4点)的数字化学习认可度等,良好的知识整理笔记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
最后,重视拓展性知识点与群的建设。正如第(2)点,与本“项目”及“主题”关联度不高的知识点,也应进行后续性建设,而不宜图“省事儿”以超链接资源替代。
参考文献:
[1]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芒.信息化学习方式[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范青青(1981—),女,浙江湖州人,硕士研究生,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室内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22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