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误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互联网+”、“微课堂”等当下新兴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已化作一阵飓风席卷整个中国。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就意味着当下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不足,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知识追求的需要,人们渴望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享受知识,在愉快的环境下吸收知识或者是传播知识。但当下的很多信息化教学模式呈现“完全信息化”教学倾向,这种教学模式出现较多的弊端导致无法产生辐射效果,推广意义不大。本文以《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堂教学为例,浅析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索改革“完全信息化”教学模式,以期能达到共赢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误区;完全信息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引用百度词条中“信息化教学”的定义:是指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高职院校中,信息化教学当下的主要推广模式为“云课堂”、“慕课”和通过观看教学知识点相关的现实视频联系实际传输课本知识等方式。当下的这些教学工具都非常的好用,本文并不是说这些工具不好,而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运用这些工具时存在误区。
  目前,多数理论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以教学式为主,信息化教学为辅。追寻其原因,信息化教学被认为无法在像《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之类的纯理论课堂中使用。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课程本身的特点存在信息化介入难的问题。《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一门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看似基础,包含着复杂的知识体系和切合实际经营的税务处理和法律条文。每一章的内容看似容易简单,实则抽象,很多知识点源自《民法》、《合同法》、《票据法》,过于杂乱,不系统。在引入信息化时,往往会让老师觉得无从下手;二是信息化教学备课难度大,对财经法规了解不够全面地年轻教师,挑战较大。信息化教学,需要老师本身对课程的了解必须能够达到专家或者熟练教师的级别,才能够游刃有余的穿插课堂所需的零碎知识点。同时,信息化教学,需要老师对网络数据库了解必须能够达到熟练的程度,才能够根据自己课程的需要,从数据库中提取所需的课程教学素材,这对老教师来说,难度较大。
  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本身具有很好的推广意义,但存在使用过程中的切入点掌握不精确的问题。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来说,学习本身的意义在于学会和学懂有用的知识点。信息化教学能够起到的作用就是将知识的重难点凸显出来,借助网络平台,将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知识点以不同的信息形式重复引导学生练习,直至最后的攻克。
  二、理论课堂信息化教学模式
  (一)“理论课堂+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为例,该课程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多个知识体系并行,知识点交叉,内容涉猎范围较广。这几个特点也可以说是所有理论课程的通用特点。不同的知识体系在运用信息化处理的时候就会出现分支或者延伸页面太多的尴尬,同时,因为所涉及的知识面太广,在进行授课的时候,授课老师也比较难把握知识的讲解和学生听课兴趣之间的分寸,容易出现“授课重点不明”的现象。
  (二)“理论课堂+信息化”的正确打开方式
  笔者通过比较多种教学模式和实践操作,最后得出:信息化教学需要团队合作。说起团队合作,大多数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课堂分组分团队合作,通过分组的形式,将班级分成小团队,构成小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笔者所说的团队合作包含学生团队合作但不是首要步骤,这所说的是老师团队合作。
  第一步:在进行一门课程的授课之前,需要老师根据自身条件组成课程备课小组。研究讨论“理论课程+信息化”新形式教学的授课知识点和授课素材。在研究制定本课程所需要教授的知识点和素材之前,首先要对当下的经济形式和社会现实进行分析,简单的来说,就是筛选出哪些内容是有用信息、有用知识点。对于已经过时的、落伍的知识点,进行课前删除,直接不列入备课内容。
  第二步:课前准备工作一定做充分。之前提到目前的信息化教学存在教师备课压力大的问题,无法常态化。这里说到的课前准备,包括以下几项:授课群体知识接收能力调研、信息化教学的硬件设施(不管是手机、ipad或者其他设备)以及相关的音频和视频。首先,我们教师应该做到的就是搞清楚授课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明确所上课程对于学生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大部分的高职学生,知识体系并不完备,知识基础薄弱,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进行本课程教学的前期进行相关知识的重复讲解或者是基础知识的重复讲解。学生能够跟得上老师的讲课节奏,才能产生听课和学习的兴趣。
  第三步:灵活调整每章节的授课课时。信息化教学带给我们方便和快捷,能够实时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针对每节课不同的特点,灵活地延长或者缩短章节的学习课时。遇到比较难、比较有现实意义的或者是比较有趣的知识点,可以适当地延长所需的课时,提升学生对于课程的喜爱程度,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步:保留传统授课方式,将“信息化教学”当做工具而不是“完全信息化”教学。对于理论课堂的教学,没有老师的系统讲解是不行的。没有系统的讲解和分析,学生无法形成对陌生知识点的理论体系,影响学生对于本课程的整体理解和学习。笔者认为合适的“信息化教学”的时间安排应该是“15分钟的理论讲解+10分钟的学生问题自我思索+20分钟的信息化练习和延伸讲解”。课堂的前15分钟,老师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和知识点进行系统的讲解,借用学生注意力最为集中的15分钟,让学生能够“吃尽干货”。讲解结束之后,留下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于刚才的知识点进行自我理解和进一步消化吸收。剩余的20分钟,可以先进行一段时间的知识点重复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点的同时,能够让学生适当地得到放松,练习的同时或者是之后可以加入延伸知识点,这里的知识点可以视频音频,也可以是故事或者是现实案例等等,最后20分钟的目的就是巩固知识点和学习兴趣。
  第五步:仔细反思,仔细记录,不留疑问。课程结束之后仔细反思授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有哪些地方可以完善的,进行二次消化,争取在下一节课进行完善。同时仔细记录学生提出的疑问和感兴趣的知识点,将其作为下一节课的兴趣提升素材和知识延伸素材,在提升学生兴趣的同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接收面,一举两得。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在全面查阅资料和分析后,下一节课对其本人进行详细的讲解,以解学生之疑惑。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像《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种纯理论课程教学时,我们老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接收能力和接收方式。在面对知识面广、内容庞杂的理论课程,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教学课程进行“精加工”。一味地使用信息化教学或者是高科技教学并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最终不仅没有达到教学目的还会致使信息化教学成为“鸡肋教学”。唯有全面整合教师资源,利用不同教师的教学能力打造适合学生的“模范课程”,才能将“信息化”真正地融入科学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出理论课程的现实教学意义,完美体现出其内在价值,实现该课程的真实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璐.“互联网+”与《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协同创新研究——以“微助教”智慧课堂为例[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 (11):258-259.
  [2]白文宁.高职院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 (12):93.
  [3]張静,陈礼茂.高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 (09):124-125.
  [4]曾景瑜.以信息化为主导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模式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 (08):71-72.
  [5]蔡乐.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中的应用[J].纳税,2018,12 (22):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137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