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解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下,强调学科教学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成为一个重要话题。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人文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好语文知识对学生基本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影响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后续的高层次学习及终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因此,理清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针对性地优化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对小学语文教学实效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聚焦初中语文的教学实际,重点探索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路径,力求为初中语文教师提高培养效率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教学;语文学科;人文素养;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学生在进入初中之前,已经在简单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掌握了一定的语文能力,在进入初中之后需要继续加强学生语文思维的广度与宽度。同时,学生在初中阶段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习得的语文分析能力也将对高中甚至后续学习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传统的课本文本教学以及基础性知识的教学之外,还应当挖掘语文知识中的文化内涵,去引导学生向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靠近,从而契合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   目标。
  一、人文素养的基本概述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价值
  “人文素养”的概念较为抽象,但是其具有丰富的标新形 式。一般来说,其强调蕴藏在人内心与思想中的,能影响人具体行为的素养。“人文”主要聚焦于“人文科学”,强调人文关怀,“素养”则包含能力及认知两个方面的能力。人文素养集中表现为人类以关怀、思辨的眼光关注周边世界的运转,去感悟人类存在的价值,去探寻人类更加和谐生存的途径,并将这种强烈的个性品质外化到每一个具体的行为中去。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立德树人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因此,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求主要包括健康丰富的情感体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健康丰富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情感在学习中的调动,既包括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提高,也包括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感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以饱满的状态去面对未来生活中遇见的困难,始终保持前进的正确方向;正确的价值观则要求学生的思想及道德品质满足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良莠不齐的思想潮流中始终保持清醒、科学的头脑,拥有兼顾个人特色与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性格。
  分析这些目标不难发现,人文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这也是我国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牢固要求,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人文素养的培养极具重要价值。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人文科学,因此拥有可供挖掘、理解的丰富材料。在初中语文中开展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将学生从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中解放出来,去关注更加深层次的情感内容,从而实现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二、教师应当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建设
  学生是培养人文素养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主人公”,但由于其缺乏系统完善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实际,因此,在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需要依托语文教师的强大引导作用。教师是教学中学生“参考”的主体,教师的言谈举止均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示范作用,而这种示范作用无论是正向的还是逆向的,都会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选择造成较大的影响。可以说,一名语文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将对学生在人文素养上的选择与深度产生重要影响。语文教师首先应当以“为人师表”的态度,向学生展示正确的价值观与端正的人生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形成强烈的认同感,从而引导教师威信的树立,为后续人文素养的培养打下基础。语文教师应当扮演好情感体验者的角色,主动去深入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中的情感脉络,以强大的感染力去引导学生形成情感共鸣。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的教学中,该单元的主题是“情感哲思”,包含了几篇各具特点的散文,教师自身必须充分理解这些散文创作的基本背景,从而分析出作者情感的基本走向,将几篇文章中的情感主线串联起来,才能将课本内容的情感影响力最大化。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文知识储备。语文学科本身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知识,这些知识的传授都关系到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做好基本的备课工作之外,还应广泛涉猎各类人文书籍,去拓展自身的知识广度,同时也要挖掘好对语文知识理解的深度,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用更多视角去看待具体内容,在深度的感悟中培养人文素养。例如,在《行路难》(其一)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诗人生活的历史背景,适当引入其他两首同名诗,分别去完成解读,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深入解读课本,挖掘其中深层次的人文本质
  语文课本内容的教学的基本载体。在教学时,教师既要做好基本知识、文字应用的讲解,还应当认识到教材内容的人文本质,感悟其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与艺术手法达到感染人、影响人目标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挖掘出其中的人文精神,并逐渐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下,启发学生形成对社会,对个人成长,对高尚价值观的思索,在强烈的情感共鸣中形成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当   注意“问题”形式的重要性。例如在《多一些宽容》的教学中,对于题目中的“宽容”,教师可以给出一个简单的解释,随后问出开放性的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哪些宽容的情况”,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真正感悟某一道德品质的实践价值。在课本内容初步解读完成后,教师应当再通过提问,让学生去主动思考培养“宽容”品质的途径,让学生真正将这一品质与个人未来的价值判断联系起来。同时,初中语文教学还应当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加强传统文化的深入渗透。在课本中,古人的人物形象与道德品质都包含在一句句鲜活的文字中。例如,刚正不阿、独善其身的屈原,老当益壮、渴望为国效忠的辛弃疾,心系国家、以民为本的范仲淹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与中华传统精神的魅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这些传统的人物形象,用更具感染力的语言将学生带入那些遥远的“时空”,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精神的魅力,推动其人文素养的提高。
  四、加强语文教学同生活的联系,在和谐的情境中培养人文素养
  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来源于生活,文本中广阔的人文内涵均来自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的艺术加工。因此,在贯彻人文素养教学时,应当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培养人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生活实际。例如,在关于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描述自己曾经游览过的景点,去体验与古代作者一样的强烈自豪感,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培养家国情怀,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语文学科具有明显的实践性与社会性,丰富的社会生活是语文内容的来源,也是语文应用的最终归宿。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加强观察社会生活的能力,以辩证的视角去思考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社会现象。
  在新课改的持续发展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素养培养时,不能随意化、机械化,即不能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想到了”才“培养”;也不能过度机械化,使得人文素养的培养模式僵化,从而背离人文素养培养的內在原则。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深入体验,在教学的全过程完成人文素养的有机渗透。
  参考文献
  [1]陈小栋.解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9(2).
  [2]张智敏.初中语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途径微探[J].名师在线,2018(2).
  [3]黄怡.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现状和对策[J].亚太教育,2016(19).
  [4]苏磊.成才视野下初中语文人文素养教育研究[J].成才之路,2015(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39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