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材的使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而教材是重要的载体,但是教科书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和生活联系,在类比中激活教材,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教材,对于教材中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合理转化教材,让教材内容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教学 教材使用
  引言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若干媒介之一。但教师不能全盘接受,而要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既遵循教科书,又不局限于教科书,既要凭借教科书,又要跳出教科书。那么,如何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现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看法,供交流,探讨。
  一、生活有机联系,类比激活教材
  现在的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主题图,主题图密切联系小学生的生活,但如果能够对主题图进行合理的开发,把主题图和要探索的数学概念有机的联系起来,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
  如五年级上循环小数的教学中,教材出现的主题图是:一位小学生75秒跑了400米,问他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列出竖式,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根据很常的算式进行发现循环小学的特点往往是单调和枯燥的,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就创设了一个卡通动画的情景,用多媒体出示“欢欢,迎迎,妮妮3个卡通人物依次不断循环出现的画面”学生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通过谈话:〈1〉猜一猜后面一位是谁呢?会不会是迎迎呢?为什么?〈2〉再猜一猜第十个是谁,第二十位呢,这样的排列有没有顺序呢?〈3〉“……(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我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相机板书: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从而顺利的提炼出关键词,然后通过2个小数除法题比赛,让学生观察,讨论,类比,很好的抽象出循环小数的定义。整个过程,学生参与度高,比较清晰、完整的理解了教材。[1]
  二、挖掘生活素材,丰富充实教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运用生活中的相关信息,丰富充实教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我在教学方程的意义的时候,先创设了红队(姚明)和蓝队(易建联)打篮球比赛的生活情景,伴随着我富有感染力的介绍,学生也进如了打球的情景,只用了不太长的时间,我介绍说:只听的一声哨响,裁判喊暂停,暂停后,红队连得X分。此时,我让学生用一个算式表示出当时的比赛结果。板书了3种情况:18+X>27,18+X<27,18+X=27。然后用课件出示各种生活现象中的等式和不等式的情况,让学生用算式表示出来。先进行初次分类,分为等式和不等式,在进行第二次分类,有未知数的等式和不等式,从而抽象概括出方程的意义。最后,用椭圆图探究了方程和等式的关系,进一步拓展,延伸了教材,深化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三、运用转化方法,弥补教材不足。
  新教材带着很强趣味性、探索性、开放性、现实性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图文并茂,很多内容的表述特别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深受学生喜欢,同时也加入了许多的新内容,在小学高年级注重了与初中数学的衔接。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好的教材也会存在不足。例如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的内容,新教材就不同于原来教材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作为解方程的根据,而是采用了等式的性质作为解方程的根据。新教材的这一改变意图很明显是为了学生上初中数学作准备,但是形如a÷X=b和a- X=b的类形方程的解法,如果一味的追求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决,反而比较麻烦,但是还要解决,因为这还会影响到之后稍复杂应用题的列法和解法。在教学实践中,我先引导学生运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转化成除数和减数不是X的形式,然后在重点要求学生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决。这样,一方面联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没有冲淡新教材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又加深认识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法,可谓一举两得。
  四、培养情感体验,整合提升教材
  学生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就会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体会和感受数学的价值,追求在生活中更好的应用,不断提高学生的素养。如在五年级教材综合与实践运用“图形的密铺“的教学中,我先创设情景,欣赏生活中拍摄的几组图形导如新课,提问学生这些图形是由那些图形铺成的?图形和图形之间有什么要求?师板书无空隙,不重叠。第二步操作感知分为利用学具,用一种平面图形密铺,然后学以致用,用完全相同的任意三角形能密铺成一个平面吗?然后深入探究,用两种图形密铺。第三步美的欣赏:生活中的密铺设计圖案。最后,创新应用:请同学们来当设计师。在本次活动中,师生展开互动,让智慧游走在指间,用双手铺出学问来。不仅学习了新知识,而且体验到数学的美,达到的了知情的和谐统一。
  总之,教材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心理规律,适度的加工教材内容,做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让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2]
  参考文献
  [1]王雷.基于核心素养的有效学习与学业评价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金成梁.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48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