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预习的指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历史学科中有大量的理论知识需要学生记忆,而想要取得理想的记忆效果,就绝不能再进行死记硬背的学习,而是要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深刻的记忆,这样才能逐渐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而预习作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效果如何不仅会影响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记忆情况,还会影响最终的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为此,本文对历史课堂中对学生预习指导的举措进行了探讨,仅供相关教育研究参考。
  關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预习指导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预习环节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热身,好的课堂更需要学生提前预习,对教师所要的内容做一个预知,会大大提升课堂的消化能力。如果预习不够充分,那么必然会导致后续的教学活动无法顺利推进,甚至会出现开展不下去的情况。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历史老师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笔者基于自身的历史课堂教学经验,提出了指导学生预习的一些拙见: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想要让学生对预习内容感兴趣,其方法有很多,其中效果比较显著的当属于问题情境,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又能够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自主预习兴趣,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实际预习效果。
  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相关内容之时,老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短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思考林则徐为什么要在虎门销烟?这一举动带来了怎样的后果?等等问题,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主动参与到自主预习之中,并且此预习过程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能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再如在学习《抗击八国联军》相关内容之时,老师可以播放相关电视剧或电影中与之相关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当时令人激愤的历史背景,使学生在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自主预习之中,取得良好的预习教学效果。
  二、巧设课堂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既能够有效锻炼学生各方面的历史学习能力,也能够让学生在自我准备之时,自主的参与到查找与搜集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课外资料,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面会得到极大程度的拓展,不仅能更好的保持学生的历史学习自信,还能够让学生的历史认识上升到更高层次。比如在学习《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相关内容之时,针对“郑和下西洋的条件”这部分内容,老师可以向学生预设几个问题:如果当时你和郑和一起下西洋,你认为途中你们会面临哪些困境?是否能够渡过这些困境?为什么?整个远航过程中,会获得哪方面的重大发现?是否会留下遗憾?等等。在此种连串式预习题的带领下,学生会处于非常疑惑的状态,会主动去思考、理解,参与到深入自主学习过程中去。而在回答是否留下遗憾这一问题之时,学生们有了五花八门的回答,有的说最遗憾的就是没有找到建文帝,有的学生说最遗憾的是没有机会走到更多的国家中......
  虽然学生们的回答与预设好的答案不相一致,但多多少少也存在一些关联,这就表明学生们在预习过程中,确实搜集到了较多的课外知识,并且在此基础上有进行思考与探究。针对课堂中生成的这些内容,老师必须要对之进行因势利导的运用,引导学生结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进行有效分析,由此会得出一个结论:郑和下西洋并没有任何的商业性目的,所以此过程中并没有任何开辟国外市场的举措,使得当时的中国错失了进一步富强的机会,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不仅能使学生的预习更具成效,而且会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能提高课堂教学最终的质量及效率。
  三、充分利用图表,提高预习能力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图表信息,以往历史预习过程中,学生通常都是只关注文字信息,忽视图表信息,其实这种做法很不对,因为图表之中包含的大量信息非常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果学生具有了此种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必然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提升。那么究竟该如何让学生在预习时对图表进行深入性的解读,取得最理想的预习效果呢?此时就需要老师利用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在学习《金与南宋的对峙》相关内容之时,引导学生通读完这篇课文之后,老师不要着急让学生去分析知识点,而是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金宋对峙形势图”,再让学生去对照之前学过的“辽、西夏、北宋形势图”,对比完之后能发现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这样的预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并能够将前后方面的学习勾连起来,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当然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学生的识图能力会得不断培养与提高。当然,根据不同课文中的不同图表,老师仍需要采取不同的引导之策,以便于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历史预习效果。
  四、结合课堂记忆和分析,提升预习能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在讲完每节课后都有一些练习题,课后一练,在一堂课程结合适当的练习题目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些练习可以让学生实践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方法,练习的结果可以看出课堂的掌握情况。这是巩固课堂的最佳办法。那么课后练习题目的设置尤其关键,教师要根据教材重点内容进行设疑。通过习题实践,使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提高分析能力。我认为学生课前预习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将学生自身特点与知识内容相结合,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当然,最重要的是上课前坚持预习,效果会更好。
  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想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就不能再停留在以往的单一教学过程中,而是要加强对课堂中学习预习的指导,以此来逐渐提高学生的自主预习及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方法的运用,预习的效率化都是课堂效果提升的关键所在,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奠基,使课堂教学向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辉.高中历史预习作业的设计原则[J].中学教学参考.2016(07).
  [2]熊绍安.新课程改革指导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变革[J].知识窗(教师版).2015(01).
  [3]任小彦.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学习(中).2014(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53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