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养成教育的农村小学德育评价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以人为本,以德育人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根本所在。农村小学因师资短缺、师资水平与家教群体意识偏低等因素,造成德育工作开展时效性不足。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以人为本,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实施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探索德育教育工作的高效方式,以期推动农村小学学生德育品行的良好发展,改善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关键词: 养成教育 农村小学 德育评价
  苏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质的最主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形成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由此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的教育。小学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1]
  一、提高思想认识,夯实养成教育理念
  农村小学教育水平的滞后,农村文化的耳濡目染,相当一部分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对子女关爱不够,对德育方法了解甚少,家庭教育的缺失都导致了农村儿童不讲文明、不守规矩的散漫作风盛行,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本校德育工作的推进。小学生普遍好奇、天真、单纯,道德认知尚不完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诸多品行都没有定性,但其可塑性很强,学校如果不加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势必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一线教育工作者更要时刻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从小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养成教育的手段促进学生的公民素养、人格品质和理想信念的养成。因此,狠抓养成教育、推进素质提升成为了小学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2]
  养成教育是培“根”的生态教育,是发扬人的生命潜能的人文教育。新时期的养成教育改革方案主要是回归教育本根,尊重人的发展规律,解放师生,适应现实评价体系,走内涵发展之路,生成适合每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系,推动教育变革。当然,养成教育不仅是行为道德习惯的教育,它的内涵和外延要更广更深,具体操作层面上的落点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它包括具有重大操作价值的阶梯式学习法,变“不爱学”为“爱学、主动学”,变“不会学”为自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用个性化的方式学习,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实施养成教育的最终意义在于:一是通过养成内在不断自我更新的习惯,把学生从低级的学习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从而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最终实现教育的“不教而教”;二是从孕育良好的品质与道德行为入手,健全人格,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平和稳定的心理状态。
  二、渗透养成教育,规范践行德育评价
  养成教育是“养行为、成习惯”的教育,是在“教”的过程中注入“养”的模式。它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即行为习惯的训练、语言习惯的训练和思维习惯的训练。主张通过严格管理、规范行为、长期践行、外在培养与自我教育等多种教育手段。为此,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主管副校长、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的德育领导小组,部署周例会、月总结活动。把每学期第一周定为常规教育活动周,帮助学生调整好入学状态。定期组织写字、口算、朗读等竞赛以及绘画、下围棋等兴趣班活动。继续加强“书香校园”建设,建立班级图书角,设立学习栏,利用早读、课前三分钟进行国学教育,建立并逐步完善班主任评星制、流动红旗评比制、行规检查和抽查考核制、礼仪示范轮值制、每日教育教学巡查制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了管理、评比、考核、特色教育、常规教育等相互配合的学校行规和校风建设。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贯彻制度时还要注重养成教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除了每日常规检查,每周还设定了二至三个重点行规教育内容专题活动,结合周边事件、时事,结合学校实际,对学生加强教育,进一步推进行规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表率作用
  “教育者是一面镜子”,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信念,以及态度、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对学生的成长总是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更加肯定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而农村小学的师资短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使得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加刻不容缓。
  首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强化教师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学育人的教育理念,推行“师心、师风、师德”的建设工程。其目的是鼓励教师养成“用心教学,爱心教学”的师德,强化“以学生为本,用心关注学生”的成长,注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细节,坚守“小事成就大德,细节铸就完美”的信念。先后开展了“仪表着装示范”、“语言示范”、“教育行为示范”和“基本功”示范活动,努力落实“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制定“教工岗位仪态”和“岗位意识”两个目标,要求每位教师自觉对照、积极行动、随时反思,严格要求自己,提升其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等方面的修养,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其次,努力加强班主任团队建设工作。班主任是德育工作一线的实施者和管理者,是同学们朝夕相处、共生共长的“家长”。要做好养成工作,就必须重点抓好班主任带动作用。为此,可以通过制定班主任工作规范、提高津贴待遇、明确文明班考核細则、突出绩效考核等硬性手段来调动班主任团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加强班主任和同学之间软性链接,通过精神上的彼此影响、行为上的互相带动,给班级乃至学校带来良好的互动。此外,学校定期开展班主任业务培训、主题班会评比,把班主任日常积累的教学案例、讲话稿进行总结归纳,汇集成册,在全校教师中传阅,这样既激励和鼓舞了优秀班主任,又推过了好的教学经验,为全校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提高自我的平台。[3]
  四、营造德育氛围,促进评价日常化
  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的是日积月累的坚持与内化,需要的是日常的渗透与升华。
  学校结合《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制定了《学校学习及行为习惯评比细则》,建立完善养成教育的自查和自省机制,狠抓学生的素质培养。该评价机制分别从学习、纪律、卫生、礼仪和安全五大类共14项进行细化。其中,学习类主要分为按时独立完成作业评价、课后经常向老师、同学请教和互相学习评价、坐姿端正,专心听讲,课堂积极大声回答评价、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具、摆放整齐评价四项;纪律类的分为轻声慢步评价,准时守规矩评价,自我约束评价三项;卫生类的主要有值日打扫评价、卫生保洁评价、着装整洁评价等三项;礼仪类中主要有主动问候评价、文明相处评价等两项;安全类中主要涉及爱护学校公物、不违反学校安全规定两项。此评比机制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班评、师评形式,规定每周评比一次,每项目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对于连续两周获得“全优”的学生,学校每周予以表彰“行为标兵”。小学生的好奇、好胜等年龄特征促成了此养成评价的参与度,极大地提高了养成教育的效果。   五、密切家校合作,实现教育自我化。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教育的第一站。家校的紧密合作,相互协调,是实现我们德育自我化的重要保证。
  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冲击了常规教育模式,影响了孩子心智素养的正常养成。为此,学校积极地和学生家长取得了联系,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并建立了QQ群、微信群、学校公众号、校讯通,保证及时反馈和协作。对于在外务工的家长,学校要求家长保证定期与其子女电话、视频交流,弥补学生成长环境中缺失的家庭关怀。学校成立了班级家委会,制定家委会章程,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通过每个学期召开2-3次“德育教育一起抓”的主题活动,针对德育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交流方法和建议,并向家长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供有效可行的建议,把学校的养成计划延伸扩展到家庭之中去。此外,还建立了特殊学生档案(如单亲学生、特困学生、残疾学生等),进行不定期走访,辅以特别的家教指导。在养成教育中,也强调同步引入家庭的意识和观念,抓好爱心与亲情培育,把“爱”和“孝”融入日常德育行为养成中去,例如每学期组织“感恩”亲子活动,邀请学生家长走进课堂,参与到学生日常养成活动中来,建立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监督和评价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一起规范日常行为举止,为孩子做好素质文明的榜样,为养成教育扎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实现教育的自我化。少先队活动是学生进行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行为规范的舞台,是养成教育的大阵地。为此,学校每年举办丰富的少先队活动,如元旦汇演、经典诵读、六一表演、篮球足球友谊赛,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培养了勇于拼搏、吃苦耐勞的品质。开展日常的写字、口算和绘画、围棋等兴趣班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之余,展示自己特长,释放自己潜能,多维度地发展自我,实现自我提升。此外,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书香校园建设、“写规范字说标准话”活动、爱国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等系列养成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感受、教育,从而养成各种好习惯。[4]
  总之,德育教学工作的建设过程是个不断总结、不断反思、调整和探究的过程。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充分发挥农村小学养成教育德育评价机制的特色,最终实现农村学生德育素养的不断提高,仍需要全体师生的不断努力、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欧丽云.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家长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8(22):80.
  [2]吴慧敏.学生道德素养的养成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8(33):17.
  [3]王建华.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创新学校德育工作[J].小学教学研究,2008(07):59-60.
  [4]孙志坚.浅谈养成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J].青海教育,2014(Z3):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54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