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学的当代面相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语文教育对阅读和写作的重视,作文教学的弊端也日益突显。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代中学作文教学中的面相,指出其背后的原因,引人思考。
关键词:写作 作文教学
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每年在中高考试语文中占了大概2/5的比例,也是反映学生内心世界的窗口。尽管,写作在考试和教学大纲上都占据着如此重要地位,但在实际上,就笔者所了解到,作文教学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所占据的时间是较少的,是最容易被语文教学的其他环节挤兑掉的。
一、当前写作中学生的现状
1.兴趣淡漠,逃避写作
从小学起老师就开始教写作,从造句到段到篇,从看图写作到看题目写作,历经初中,直达高中,可以说是漫漫长路,然而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只有减难以增。除非是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或者考试,学生是能不动笔就不动笔,深入思索的更少。日常生活中,主动的、经常性的写作更是少之又少。
2.素材俗套,对生活缺少个性观察
正是由于对写作的兴趣淡漠,学生在心里就有抵触感,在写作过程中更不可能有意识、积极地去思考创作,只会想着写个中规中矩的素材,求个中规中矩的分数,敷衍了事。其次,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压力之大,使得他们每天处在各个学科的题海中,不间断的补习班中,即便是有点时间那就是迷醉在网络中,对于身边发生的时事、社会的热点没有去关注,更談不上有个人的独特思考和精辟的见解。写情感类的文章时不懂得表达自己真挚的情感。例如,凡是写“父母”或“父母的爱”之类的作文时,往往定格在“自己生病了父母深夜背自己看病,操劳得头发都白了”,或是“自己考试考砸了,父母非但不责骂我还安慰我鼓励我”等等。近些年来,在较发达富裕的城市里,更是出现作文题材里将网游、游戏的情节移植进来的现象,叙述如何打游戏,或把游戏情节安放在自己身上。
3.词汇匮乏,行文生硬
很多中学生从小学起就有很多补习班,时间少了,加之家长急功近利,生活、学习全都是高压式的、快节奏的。“慢阅读”对于很多学生和家长来说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读书不宜快,须有灵魂的参与,是个人灵魂在文字筑成的精神世界里的遨游,在这过程中,他才能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阅读是一项长期的而且成效慢的行为,在如此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能有多少中学生能做到祛除浮躁静下心来阅读呢?加之,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制度的盛行,家长和学生都追求快速高效的补习手段,教予学生却是应试的模式。而词汇的积累、文学素养的沉淀却不是这一招两招应试写作所能教出来的。当下中学生叙述时常常语言匮乏,行文之间过渡得生硬。写情感类的作文时,纵使心里有千万种滋味,写出来也就一两个词。
4.写作习惯不良,没有修改的意识
曾有调查研究显示,58%的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没有动笔摘抄和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而在问及“最好的作文评改方式”时,71%的学生认为老师评改是最好的方式。从笔者的学校看,基本上学生都是将老师评阅好的作文本打开看一看分数,看一看评语,然后就束之高阁。从没想过自己的作文还可以做怎样的修改,需要关注哪些问题,有哪些不足和进步的。
二、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面相
面相,即表面特征特色。中学作文教学的面相,实则是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特征。有学者认为,在我国中小学的语文课里,几乎没有作文教学。从作文教学所占的时间比例来说,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和发达国家的作文教学存有差距。在美国,四年英语教学中,写作的时间几乎占了一半。[1]那么我国中学作文教学的面相如何呢?
1.作文教学模式固化
尽管教育界有很多优秀的写作教学理论、作文教学的创新研究,但理论与实践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实际上,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教师们渐渐地将关注点落在结果上。中学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固化的模式:教师命题——学生思考、动笔写作——教师批阅打分。这钟模式是直线型、单向的,忽略了写作主体的主动性,学生的写作也就是绞尽脑汁动笔“挤”出字数,对于本身就缺乏生活体验的学生来说,写作前的指导、生活感悟和写作后的点评、修改,往往是缺位的。历史上,中外的文学家每次著作无不是立足在丰富的生活体验上的,甚至还要去采风,曹雪芹写作《红楼梦》还“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呢。
2.作文教学课程缺失
写作前后环节的缺位,实际上是时间和工作量问题。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花太多时间在解读课文上了。就中学而言,现实中是这样的,二十周的教学时间除去节假日、考试日等,所剩课时基本上是花在应试教育下的课文教学。而且这种教学往往过分肢解文章,而不是笔者上文所说的“慢阅读”之类。教师们常常为了赶教学进度,只好压缩甚至取缔了作文教学的环节,因为就算少个一两次作文教学实践,对学生的作文分数和能力也没多少影响。但是阅读理解题不一样,分值不低,来分失分都快。鉴于这样的教学心理,很多中学语文课看不到作文教学课,即便写了作文,在大量批改后也只能稍微点评一下,没法做到“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2]尽管《语文课标》没有规定写作的上限,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大部分学校都是在下限执行,这种写作次数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3.作文教学实践中重结果轻过程
由于写作教学的成效很难在短期内有明显的回馈,但学生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分数,教师教作文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分数进而加大学生升学的筹码。这样的功利心驱使下,中学作文实践中的流行文体是应试性的“故事+感受”,而这感受竟都不约而同。为了“理想”的分数,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讲授“八股”格式,讲授“套路”,讲求如何拿分,忽略了对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培养。
4.作文教学缺乏可操作的过程体系
数理化等理科由于原理应用,有标准唯一的答案,有可操作的严谨的技能、从浅到深的知识体系,所以教授学生时有可循的逻辑性。但是,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尤其是作文教学,它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展示,量化不易。因而,我们“没有固定的、必学的知识内容,没有人人必须达到的、统一的技能指标,而只能采用‘催生’的办法引领学生进入自发‘创作’,这就使得作文的课堂教学难以操作,似乎作文‘教学’训练也无大必要。”[3
参考文献
[1]王柏勋.语文教学情趣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438.
[2]《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3]王荣生.我国的语文课为什么几乎没有写作教学[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年04期
作者简介
陈爱琳(1987—),女,广东省人,学历:本科,职称:中学二级,广州市骏景中学,研究方向:作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55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