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恩格斯说:“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可见解剖学在医院中的重要作用。而解剖学实验课是确保解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教学现状下,学生对解剖实战课程具有一定的抵抗情绪,并且学校内人体标本数量有限,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进行足够有效的学习。因此,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 实验室教学 教学改革 微课
  一、现代解剖学实验教学现状
  1.教学资源现状
  受中国传统的“入土为安”思想的影响,国内医学院校普遍存在尸体来源紧张的问题,作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更是实验标本紧缺。这就意味着在解剖课堂上,往往需要很多学生对一具尸体进行解剖操作,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度,而且学生对具体解剖步骤也会很生疏。并不能起到解剖实验课让大家熟悉人体构造、学习解剖操作的目的。
  其次,标本示教和尸体解剖操作必须要在甲醛的环境下进行,所以对人体具有一定的损伤。这就导致解剖实验教师数目稀少。而解剖实验课在解剖学以及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又意味着实验课课程压力大。教师具有很重的课业负担。
  2.学生现状
  实验研究表明,在被调查的一半学生中,在面对人体标本时,会产生程度或轻或重的焦虑、恐惧等情绪。有部分同学会因为防腐作用的福尔马林刺激皮肤黏膜而产生恶心的感觉。在有限珍贵的实验课中,更加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影响他们对解剖学这门课程的认知水平。并且因为以上原因,学生很可能会抵触解剖实验课,更不会进行主动学习。学生对课程避之不及,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转变教学观念
  解剖教学课时数少,但是其中蕴含的知识量非常巨大,内容非常广泛。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大纲上要求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解剖实验课注重的是操作能力,自我印证理论内容的能力。机械的对照记忆就会使实验课变成有具体标本的理论课程,没有真正理解其结构与关系。
  教师在实验课上,需要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将单项传递转变为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教师可以将课程要求中次要、简单的内容以“微课”的形式讲解给同学们、或者让同学们进行解说。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进度,又能让学生们在实验课程中充分思考,体现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性”地位。还可以进行“翻转课堂”“趣味竞赛”等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和收获感
  三、转变教学方法
  1.微课教学
  简单来说,微课就是教师将自己需要讲解的知识点数字化,用网络记录下来,用以同学们学习交流的教学视频。基于学生实验时间不足,对具体实验心中有畏难情绪,教师应是适当利用微课,将课程重点内容用微课记录下来,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观看。这样,学生将自我空闲时间利用起来,也可以在简短的时间内明晰解剖学中几个知识点的具体含义。甚至教师可以将某些部位的解剖过程记录下来,配以讲解,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实验细节,了解解剖步骤,从而达到不在实验室也可以上解剖课的效果。[1]
  教师在录制微课的时候,首先需要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微课的设计紧紧围绕着这些问题进行展开讲解。因为学生在课下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微课的制作应该尽量简短精炼。每段讲解不超过十分钟,前半分钟陈述本次微課教学涉及到的知识点,片尾用半分钟进行回顾总结。
  在解剖实验中各系统器官的结构名称及其关系,初学者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记清楚大量的名词信息。教师可以将重点、难点的内容做成微课,重点内容进行配图,图文并茂,可以加强学生的记性,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可以穿插介绍外科器械的使用,用一些往年同学因为器械使用不当而产生的笑话,来调解氛围,让同学们在轻松欢乐的学习中,记住器械的正确规范使用方法,明确错误使用的危害,提高自己的规范意识。[2]
  2.联想记忆法教学
  解剖学不仅要求解剖技巧,还要求学生对人体各个部位的名称特点足够熟悉,否则就很容易因为失误操作破坏标本。但是,解剖学中名词多、描述多、记忆多,有的结构非常抽象,即使有实物进行比照学习。但是学生也很容易随着时间忘记具体特点,甚至会将一些结构混淆。
  其实,学习解剖和立体几何类似,需要具有足够的想象力。将每个器官的位置、特征记清楚,就好比记住一个复杂几何体的内部结构以及俯仰视图,才能进一步“解题”。为了能牢靠记住纷杂的人体器官,需要具有足够的联想能力,将一些器官类比成新奇的事物,让学生兴趣盎然中记忆器官特点。
  比如:胼胝体模型很像是耐克的标志,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关闭的时候,整体构造很像是奔驰的logo。比如教师在讲解膀胱的容量(正常为300-350毫升,最多为800毫升)的时候,可以用具体实验求得具体数值,也可以为了方便同学们理解和记忆,用喝啤酒的量来衡量:我们平时喝的一瓶啤酒是350毫升,最大容量就是当你打开这瓶啤酒知乎,发现瓶盖上面有“再来一瓶”,这样你喝了两瓶啤酒,接下来你就必须去一趟厕所了,因为两瓶啤酒已经接近人体膀胱的最大容纳量了。这样在幽默的故事中,学生深刻记忆了这个知识点。
  3.解剖虚拟仿真实验室
  在解剖实验课开始之前,学生首先学习的是理论课程,但是课本上的图片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体标本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解剖实验课开始之前,教师往往会花费一段时间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身体部位。这无异于是对以往理论教学的一个重复,挤占了很来就很紧张的实验课时间。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创建人体数字解剖学实验室。推广使用“虚拟仿真实验室”变成了节约课堂时间、引导学生熟悉人体器官的重要工具。随着经济的发展,医学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教学模式是新一轮医疗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在“虚拟仿真实验室”中,存储着大量的人体三维结构模型和解剖后各结构的清晰模型,甚至有解剖过程的三维投影。这些模型清晰精确,可以任意旋转、切割、分离,这样便可以向学生形象展示各结构的各角度示意图,实现全方位立体观察。学生还可以观摩视频教学中的解剖手法,身临其境学习解剖技巧。[3]   学生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室”进行学习,不仅是对实验课程的预习了解,更是学生从“虚拟”到“现实”,逐渐接受解剖实验的过程,不断增加适应性,最终达到克服对实验的畏惧心理的结果。
  4.邀请临床外科医生进行指导
  医院外科医生为了提高个人手术能力,往往会倾向于到医学院校人体解剖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而目前医学生很多并没有实际操作经历。因此,学校可以考虑与有关医生合作,学校在提供试验平台的同时,医生选择向学生短期授课或者允许一部分学生充当助手,进行锻炼观摩学习。
  这样一来,学校解决了师源紧张的问题,学生也会在与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接触中学到更多实用性知识。因为医生的医疗生涯为其储存了大量的案例,教学过程中穿插案例,学生也会在课堂上更加投入。[4]
  四、转变考核方式
  在解剖学习中,学生的考核往往期中期末两场考试,这样的考核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这样的形式对于学生而言,考核形式的单一意味着不能充分展示出自己对学科的理解,公式化的答案强烈的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且很多考前抱佛脚的突击学习可能在考核中取得不错成绩,但是却很难对知识内容留下长时间的印象。
  教师可以拓展考核形式,用表演等形式替代单纯的理论考核。学生可以用这学期对人体结构的理解排演舞台剧。比如由“五官争功”产生的创意“五脏挣功”,将身体内脏拟人化,不同内脏挣当维持人体运行的头等功。通过诙谐幽默的小品将不同器官的微观特点展现出來,甚至可以穿插解剖步骤、技巧等。学生还可以展现出简单的“自我介绍”舞台剧,将日常教学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排演进去,让台下的同学“判断对错”。
  趣味性的考核形式不仅能充分体现学生对人体构造、解剖实验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们对表演中涉及内容的印象,甚至在毕业后还能通过对小品的联想而确定某些知识内容。
  五、结语
  对于解剖实验课的改革,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还应使教师转变思维方式、考核方式,甚至适当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在解剖学实验课改革的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就值得尝试。
  参考文献
  [1]宋斌.探索解剖实验培训的新模式[J].生物技术世界,2016(05).
  [2]张晓鹏,张伟伟.微课在高校解剖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现代养生,2017(09).
  [3]汤挺兵,陈光平,汪晓庆.基于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6(01).
  [4]李苗等.深化解剖实验课改革,提高解剖教学实验课教学效果[J].现代教育化.2018,5(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55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