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抑郁症成因分析及有效干预举措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抑郁症”一词以飞快的速度进入大众的视野,逐渐进入大学校园,来到学生身边,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业、生活、人际、人格等方面。大学生,因其接受专门化、专业化、高水平的教育,面对不断更新,日益复杂的知识结构,面对新的教育机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就业形势,在心理上承受着比普通群体更大的压力和冲突,故而,大学生更易于遭受“抑郁”的侵袭。
  关键词:大学生 抑郁症 成因分析 干预举措
  一、大学生抑郁症日常表现特点
  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由于其内在的心理问题和情绪困扰,外化在日常行为和表现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兴趣骤降 悲观厌世
  许多抑郁症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和情绪的长期困扰,导致睡眠质量低下,兴趣骤降,具体表现为:晚上无法入睡,白天上课精神不济,昏昏欲睡,初期时,还能勉强到教室上课,到中后期,学生逐渐出现厌学情绪,对老师所讲授的课程内容无任何兴趣,许多时候不愿到教室上课;对于课外生活毫无兴趣可言。对于自身目前的生活、学习状况只看到消极的一面,遇到问题和困难习惯于选择逃避,没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问题,接收挑战,看不到希望,觉得自己的世界是灰暗的,严重者会有轻生的想法。有资料显示,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在 5. 5%~35. 5% 之间,高于一般人群,抑郁症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杀手”[1]
  2.情绪低落 人际淡漠
  长时间陷在自身失落、悲观的情绪当中,找不到对生活、学习的意义和兴趣,无论周围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他们只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性格孤僻,喜欢独处,不愿和身边的人有过多的接触,严重者甚至拒绝与周围的人有任何的交流,在班集体中没有存在感,舍友关系不融洽,人际淡漠。
  3.身体不适 记忆衰退
  由于其自身心理作用,心理的不健康外化为身体疾病,许多大学生抑郁者其实在身体上并没有什么疾病,许多身体的不适感是来源于心理感觉的放大,他们常常感觉自己身体不健康或身体某个部位感觉不适。记忆衰退,对于经历或发生过的事情不能回忆或者再现。
  4.失眠多夢 心情烦闷
  失眠多梦是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表现,睡眠质量低下,加上学业上的压力,常常会让患抑郁症的大学生感觉心情烦闷,明知自己情绪上的问题大部分来自于自身原因,但往往将这些不好的情绪归咎于外界的环境和人。当不能处理好内心矛盾和心理情绪上的问题时,开始变得烦躁不安,心情烦闷。
  二、大学生抑郁症成因分析
  大学生抑郁问题,是当下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关注的重点问题,随着大学生抑郁群体的不断扩大,对其产生的成因分析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其形成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生长、生活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环境,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格脾气的养成以及人格的最初构建家庭的影响是最大的也是最直接的。大学生抑郁患者与家人的关系绝大多数是有裂痕的。
  案例分析:
  徐同学,女,大二学生,独生子女,重度抑郁症患者,在首次的心理咨询中拒绝交谈,心理自我防护意识强烈,经过后期陆续几次的谈心谈话,徐某逐渐开始讲话,从其自述中了解到,她的父母从小对她很严苛,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生活上,都要求其做到完美,虽是独生子女,但父母对她的关爱很少,相反父母带给她的更多的是冷漠,她感觉不到父母的爱,也感受不到家庭带给她的温暖,久而久之,她变得不爱说话,不爱与人接触,熬过高三,勉强进入一个本科学校学习,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原本以为离开了那样的家庭环境,自己可以开始新的生活,但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她发现自己仍然不适应,不喜欢这样的环境,每天的生活对她来说毫无色彩可言,她曾一度认为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多余的,自己的生命于这个世界,于这个社会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严重时还会有想要结束自己生命这样极端的想法产生。
  通过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抑郁症最直接的成因来自于家庭,家庭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对孩子性格、人格的养成和完善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可以从根源上有效杜绝或预防抑郁症的产生。另外研究还表明, 父母对子女的不良教养态度、 父母关系紧张及亲子关系紧张都会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有抑郁情绪的学生认为家庭对自己现在的影响很大。[2]
  2.学校因素
  大学生生活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之下,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仍然不适应学校环境,不适应大学生活。全新的校园环境、教学楼、集体宿舍、学业课程、就业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心理上的压力接踵而来。悲观消极,心情烦闷,厌学、人际淡漠当无法面对眼前的一切时,逃避现实成了最好的选择。
  案例分析:
  李同学,女,大二学生,入学之前就患有轻度抑郁,进入大学之后,每天除了上课之外,其它时间基本宅在宿舍,班上同学及舍友起初还会主动与她沟通,但因其态度比较冷漠,同学、舍友也渐渐不愿与其交往。大一上学期,李某还能按时正常到教室上课、听课,到大一下学期,李某开始在课堂上睡觉,时常还有无故旷课、淘课的情况发生。
  其舍友因不能忍受李某在宿舍的行为(莫名摔东西、大哭、半夜不睡觉),多次向辅导员提出申请要求将其换到别的宿舍。辅导员及时跟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联系,对李某进行了心理咨询,结合李某日常行为的种种表现,初步判断李某为重度抑郁。
  从高中进入大学,每个学生都需要一段过渡和适应的实践,上述案例中,李某自进入大学之后,经过一年的时间,仍然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比起原来紧张、压抑的高中阶段,大学的环境宽松了,学习相对自由了,人际圈子宽广了,李某的抑郁非但没有得到一定的缓解,反而程度加重了。由此可见,学校是抑郁症成因中值得考量的重要因素。学校可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理问题的出现,启示我们必须贴近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和情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3]   3.社会因素
  大学生因其年龄阶段特征,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敏感、同时也是最脆弱的群体。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力军,他们的学习、生活、休闲、沟通、人际都在这张“网”上实现,时间让大学生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对互联网的信任甚至超过了现实的人。网络暴力,直播个人自杀过程,自杀组织人员的招募,厌恶世界、厌恶社会、厌恶自己思想的传播……这些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的敏感而脆弱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危害。高校中每年因模仿、厌学、悲观厌世、抑郁、自杀的学生数量不断增长,让人痛心!
  4.自身因素
  自我认知的偏差。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和评价。能否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大学生自我价值、自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健康成长的关键。自我认知的偏差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的现象:一是高估自己,骄傲自大;二是低估自己,自轻自贱,大学生抑郁症患者常常属于后者,当面对学习、生活、环境上的问题和压力时,习惯于消极归因,不能正确、理性的看待问题的产生及其结果,将评价自身和问题的方式绝对化、极端化,不满于目前的现状,但又无力去改变什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怨自艾。
  案例分析:
  张同学,男,大二学生,经补录上了目前的大学,选择了一个不是自己最喜欢的专业,从入校以来,他对于自己的专业学习毫无兴趣,课后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打游戏、睡觉,不喜欢社交,跟班上同学的关系比较疏远,宿舍的同学也不爱与他交往。经老师多次与他谈话了解到:该同学对于自己现在所上的大学很不喜欢,总觉得自己可以上更好的大学,来到这儿学习不会有任何出路,不屑与身边的同学交往沟通,因为他觉得身边的同学都太普通了,根本不懂他的想法,达不到他思想的高度,久而久之,该生开始出现逃课、旷课的情况,学业直线下降,找不到上大学的意义和自己生存于世的价值。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张同学在自我认知上出现了严重偏差,高估自身的能力水平,看不起周圍的同学,孤芳自赏,无视校纪校规,认为自己的逃课,旷课行为理所应当,但又无法接受自己在学业上的失败,矛盾、纠结、失落的情绪不断冲击着他的心理防线,让该生陷在自己的情绪世界里不能自拔。
  三、大学生抑郁症有效干预举措
  在了解大学生抑郁症成因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推动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降低抑郁症的消极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让家长有效参与干预活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代社会的父母极力地为他们的子女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这一代生活在我国有史以来物质生活最优裕的时代,在父母和老师的保驾护航之下,一路顺利成长,没有经历什么苦难和风雨,物质生活充裕了,可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却慢慢枯竭。在与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家长沟通时,发现家长们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父母很清楚自己想要给孩子什么,但却不知道现代社会的孩子需要什么?一味的宠溺,一味的严苛,使得大学生在远离父母的大学里,生活上不能自理,学习上不能自律,心理上不能自承,行为上表现得自私,冷漠。不能独立自主的去管理自己的学业、生活和人际,长时间找不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就会产生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让家长了解并参与到抑郁症干预活动中来,有意识地向家长传达合理、正确、科学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长期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2.构建“三温”校园文化
  对于抑郁症大学生来说,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在其病症的治疗和调节上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老师的教育引导和自身调节辅之以外界的环境文化影响对抑郁症的治理调整有非常大的积极作用。构建“三温”校园文化,即:有温度、有温暖、有温馨的校园文化。加强对学生的人性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素养,创造有温度的校园文化;通过对园区(宿舍)的文化构建,以园区为纽带,营造有温暖的宿舍环境和人际关系;任课老师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让原本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让师生之间少一些疏远,多一些亲近,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温馨。
  3.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与追踪体系
  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在预防和决解大学生心理问题上具有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体系,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存在的隐患,便于及早采取相应的干预和解决措施。对心理问题学生建立专门的心理档案,制定学生情况,制定专门的咨询和治疗方案,进行跟踪治疗。
  大学生抑郁症的成因不是单方面因素的结果,许多调查研究证明,大学生抑郁症成因的根源较早,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不断变化,许多孩子在小学甚至中学阶段就开始患有抑郁,但学校和家长往往认为那是孩子在面对学业压力或青春期时正常的反应和表现,而忽略了在早期的疏导和干预,以至于学生进入大学之后面对新的环境、学习内容、人际交往时的不适感,进一步加重抑郁程度。通过以上对于抑郁症的成因分析及干预举措的阐述,为能更好的帮助大学生抑郁症患者,需要学校、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爱琴.对大学生抑郁症进行心理干预的几点建议[J].教育探索,2009(3).
  [2]通拉嘎.大学生抑郁症的成因调查及预防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
  [3]王磊磊.大学生患抑郁症的原因及教育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12).
  [4]张家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探究[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5]汤有国.大学生抑郁现状及原因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56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