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宋画与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空间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绘画中的空间是人在真实的自然中体验后,主观与客观融合下的一种非真实的空间。在宋代和文艺复兴时期两个政治、文化起承转折都不尽相同的历史时期中,人们对空间的认识相差甚大,本文对其进行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宋代绘画;文艺复兴绘画;空间意识
  宋代与文艺复兴时期分别是中西传统绘画史中的艺术巅峰时期,两者都在发生较大的交流融合之前,是一个文化相对单纯的时期。虽然两者相差百年,但是相互比较可得知中西绘画的经典之处。绘画中的空间塑造反映着中西不同的绘画理念和绘画目的,对绘画空间的表现形式和技法的追溯,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两个经典时期的艺术。
  1 宋代与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空间的概念
  绘画中的空间是非真实的空间,并不完全等于自然界的空间,它全依靠艺术家的塑造。
  1.1 天人合一、生生不息
  古人认为宇宙本初只有混沌之气,“清阳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之气是轻薄浮动之态,地之气是重浊凝滞之态,由此可想象天地间的气在轻重、阴阳的辩证关系下的和谐运转。生命与自然同生同在,在艺术追求上,古人的精神世界是渴望与自然、与天地合一的。宋郭熙著《林泉高致》,书中写真山水要“风雨明晦,四时朝暮之所不同”,所以便有“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等不同的自然空间。时间的存在让四季更替,时间的运行代表着生命的节奏。
  1.2 静止的客观存在
  西方认为空间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存在,这是与中国古代对于空间概念认识最大的不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认为自己眼睛所看到的真实是最值得歌颂的,艺术家力求真实再现真实空间。欧几里得几何学认为空间是静止不动的。这种观点认为在空间里任何物体都不被其影响,空间是独立于物体之外的存在,相应的,所有的物体也不会影响空间,空间是静止不变的。在这种静止的、客观物理化的空间意识的影响下,画家在绘画中以静止的视点如实地描摹客观对象,通过“焦点透视”,在固定的位置觀看、再现真实世界的瞬间。
  2 宋画中的空间表现
  2.1 流动的视点
  宋画中的流动性主要是添加了时间因素,画家在进行创作之前,往往要亲临山水之间,这种体验派的行动不只是在同一个视点进行远望而已,还要依靠双足去走动。画家的视点在“仰观俯察”中切换,随着时间过去,画家已经从山脚登至山峰。在接下来的创作中,画家要把这次游玩的经历感受付诸纸上,因此在“经营位置”时,画家是自由的,有时望向远方的红日,有时细看脚下的山路,有时在树枝间瞥到了湖边的渔翁。因为打破了唯一的视点,画面的视野往往十分的辽阔。以郭熙《早春图》为例,此图描绘的是寒冬将过,山林间的生命复苏的景象。山腰处弥漫开来的薄雾掩映着欢脱的山泉,亭台楼阁里,栈道游船中,已经有迫不及待欣赏春天的人游玩其中,山林间开始长出了新叶,一幅人与自然安然和谐的画卷。看《早春图》可以由山脚下往云雾间再看向远山顶端,最后顺着原路返回,可以发现山林间游玩的行人,欢脱的山泉,一次意犹未尽的早春游就结束了。
  2.2 节奏化的生命意识
  宋画中的节奏与古人注重的生命意识有关。在古人对宇宙空间最初的认识里,世间万物生命由阴阳二气转化而来,宇宙空间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因此画家尤其注意万物生长更替的规律,中国绘画空间就以“气韵生动”的表达为最高境界。在画家的眼里,世间万物都有生命的意义,有的是阴阳相融,有的是花开花落,有的是枯木逢春。郭熙的《早春图》中的主要因素集中于中轴线上,全景式构图,通过三远法的综合运用,把近景的大石巨松,山腰处朦胧的薄雾,远山的山泉与平地等巧妙地结合,在这样的北方山水中可以领略到动静皆宜、虚实结合的节奏感。
  3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空间表现
  3.1 固定的视点
  固定的视点来自焦点透视,以焦点透视表现的空间视点是静止的,位置是固定的,明暗关系统一,光线指向明确,视线向远方层层延伸,使画面空间以深度为主。比如《雅典学院》,雅典学院并未真正存在过,艺术家的想象是出于一种对古代智慧先师的敬仰。古代思想家与科学家在一个有拱门的开阔大厅里相聚,人物分组排列具有节奏感。在宋代山水中常见的大场面空间多是以大观小的方法,意在表达大范围内的场景,甚至可能在平面中表达现代科技才能做到“全景”的视点。《雅典学院》场景宏大不在于宽,而在于深。
  3.2 瞬间的时空
  焦点透视既然表示的是静止的空间,那么注定画面只能表现某一时刻的瞬间。画家丁托列托对急速运动的、往往是非理性的透视效果充满热情。用不寻常的透视角度来表达人物的动势,他的人物充满了急速的节奏、强烈的运动感和戏剧性瞬间。《银河的起源》运用人物动态与光线对比营造出生动欢快的气氛以及强烈的画面视觉效果,展现了一个美丽而动人的场面,产生一种波涛汹涌的动感,这故事高潮时分的瞬间显得极其地打动人心。
  绘画中的空间意识问题是学者不断探索的领域,东西方在经历了各自不同的历史沉淀后,在绘画的空间表达上充分地发挥了文化的味道,在其表达形态上也有不尽相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友成.论中西绘画空间意识的差异性[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7).
  [2] 张慧.宗白华中西空间意识比较论述[J].中国社科院研究生学报,2000(4).
  [3] 张红英.中西传统绘画空间比较——以宋代界画和文艺复兴绘画为例[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5.
  [4] 张珊.造型艺术空间论[D].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0.
  作者简介:赵琳琳(1994—),女,山东济南人,青岛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史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2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