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限制因子定律”在公共武术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以合肥市民办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教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现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件资料法、访谈法及逻辑分析等手段,立足教育生态学视角,以“限制因子定律”为切入点解决武术课教学的实际问题。研究表明:一方面降低限制因子的数量,减少客观存在的制约因素,优化民办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教学环境和硬件配给;另一方面,需要发挥武术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推动限制因子朝非限制因子的转化,通过因子属性的转化来推动教学问题和矛盾的改善和解决,解决武术课堂教学“失衡”现象及教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关键词:限制因子  定律  合肥市  民办高校  公共武术课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6(b)-0215-0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合肥市6所民办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通过走访合肥市6所民办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课堂及访谈上述几所院校的公共体育武术课教师得到相关研究内容,运用文献资料法,以教育生态学研究为立足点,以“限制因子定律”为研究手段及举措,试图解决合肥市民办院校公共体育武术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矛盾。
  2  结果与分析
  2.1 相關概念厘定
  2.1.1 生态学概念释义
  本文中“制约因子定律”源于最早自然科学中的生态学相关概念,最早于1866年由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其主张立足于自然界有机生命体的生长、抑制现象,对自然界有机体与外在生存环境的互动关系与内外促进机制表达进行探究。
  2.1.2 限制因子定律概念释义
  限制因子定律也被称为李比希定律,是指限制因子决定生物生理过程的速度或强度的定律,是对自然界有机生命体生长各个要素间相互变化及互动、依存关系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各要素动态变化条件下,有机生命体发展过程中的生理现象及特点。
  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思考越来越多,深刻意识到人的社会生存越来越依赖各个生存要素间和谐、动态有机发展。
  2.2 相关理论借鉴
  2.2.1 社会学生态学概述及发展沿革
  社会生态学是研究动物和人类的社会组织及社会行为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20世纪20年代初由帕克等人最早提出,经过40年的研究成果发展和理论传承,其研究领域发生巨大变革,由最初的自然生态领域逐渐进入社会生态领域中,并进而形成理论建设扎实的固定学科。
  学者对生态学有机生命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概念代入,透过社会学视角,研究生存领域中个体或群体健全发展的外在环境影响因素及相互平衡促进关系的研究。主要以社会学、社会生物学及哲学方向为根本立足点,透过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机理以及人类活动行为本身等方面进行思考。
  2.2.2 教育生态学概述及发展沿革
  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的分支之一,属于其边缘学科。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心理学家巴克和赖特。由于欧美国家在二战中受到重创,原本的社会、经济、文化、理念受到巨大冲击,百业凋零,因而“战后的一代”面对二战后社会产生出与父辈截然不同的思想观念,主要体现在迷茫、放纵、反叛等特点为集中代表,面对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思考青少年人的教育问题,通过教育生态学角度理解当时社会生活中人的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紧密围绕人群结构及分布、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人对自然及社会的适应问题、人际关系等几个维度展开的教育学届快速适应当时青少年教育的严峻课题,因而该学科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
  2.3 合肥市民办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教学“失衡”现象研究
  学校体育教育生态的平衡决定着学校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1]。多年以来,国家在国民教育层面先后出台多项政策,调整顶层设计和政策举措,取得一定成效,但各级学生体质水平多年来持续下滑和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边缘化的现实却始终未得到根本扭转,学校体育教学生态还处于不平衡或者严重失衡演进历程中,这一现象在合肥市各民办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教学中尤甚。
  2.3.1 主观性失衡现象分析
  一方面,由于武术课程学习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学生之间运动能力差异明显,而教学活动内容的安排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这就会造成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的两极化趋势:“跟不上”与“吃不饱”。初学者在入门期间需要具备一定身体能力,学习新技术依赖于已学会技术所给予的前置能力支撑,前期所学技术尚未完全掌握会使学生难以进入内容较为困难的学习阶段,使得学生课堂上难以取得学习所带来的成就体验和满足感。与此同时,熟练掌握原先内容的同学已不满足不断重复,希望教师尽快开展教学比赛和更高阶内容的学习,而这一类学生在课上处于“吃不饱”的状态,表现欲和求知欲始终无法充分释放和满足。
  另一方面,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多年来受到高考指挥棒和“唯文化课论”的负面影响,一时间过时的教育思维对武术课认识存在偏差;即使部分学生做到的端正学习态度也应该去区分是学生对于考试结果压力所致还是真正意义上对于课程本身的兴趣和重视。学生长期课业负担让其自顾不暇。现代社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残酷的社会竞争会使得学生们更多地将精力放在个人的专业学习上,忽视了身体锻炼和武术课的存在意义,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更是无从谈起。   此外,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和性别差异也共同构成了武术选项课开展的难题。其一,学生来源分散,受到饮食、气候、观念、习惯、遗传等方面造成的身体素质差异,进而带来学生武术技能水平差异较大,使教学内容的安排增加了一定难度;其二,由于女生群体的个性差异,使得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始终无法得到大多数学生的参与和接受。
  2.3.2 非主观性失衡现象分析
  立足于教育生态学层面,检视学校体育教学生态失衡现象,非主观性失衡现象主要从体育教学环境、场地设施配备以及非常规教学行为等几方面。多年以来,民办高校教育尽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受制于办学成本、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包括武术课在内公共体育課教学的非主观性失衡始终无法解决。
  以合肥市的几所民办高校来看,武术课普遍存在体育教学场馆紧张,器材配备短缺的情况。一方面室内教学场所拥挤,各个班级课堂教学相互干扰,影响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天气因素造成室外课堂教学计划无法按时完成。此外,由于学校大型公共场所设施缺少,还存在一系列校园活动不定期占用教学场地,造成非客观性的武术课教学失衡现象的出现。
  2.4 基于“限制因子定律”教学应用的研究
  限制因子是指在诸多银子中某一生物耐受性接近或达到生物耐受极限时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功能都会收到限制的因子。把握学校体育教学生态系统复杂因子间发生作用的规律和摸清了学校体育教学生态系统变化中的限制因子,就意味着找到合肥市民办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教学发展变化的问题所在。学校体育教学生态因子作为限制因子的数量变化多少都会存在着一定程度上起限制作用的可能性。在目前我市民办高校公共武术课程的教学中,不仅需要及时关注当各个因子及变化,还需要及时发挥每个人的个体生命体对各个限制因子的适应及各项反馈调节作用,而且还利用现实外界可利用的所有条件将限制因子转化成为非限制因子,尽可能使其与生命体、成长环境能够处于和谐统一状态,降低外界条件对于生命体发展的制约程度。
  体育教师在公共体育武术课教学环境中的主体因子,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主体因子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学过程中找出我市民办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教学发展中的限制因子。由于我市民办高校也存在办学资质、重点学科、办学规模等方面差异,其受到制约现象也不完全一致,但其根本问题还是集中体现在武术课教学场地、器材等硬件建设方面的缺失难以满足各高校的教学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各民办高校体育教师面对公共体育武术课教学的尴尬局面,不能甘心接受目前存在的教学现实与困境,或是甘当目前教学问题的限制因子,而是要将自身转化为非限制因子,积极发挥非限制因子的主观能动性;首先,促进学生主体因素的思想改变,强调武术课程以及体育教育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凸显武术文化价值与传统,推动学生传统学习思维认知的更新与摈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于武术课的认知偏差;其次,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升级武术课程建设,拖动分层教学,解决武术课堂学生个体学习程度差异及武术教学场地器材缺失的矛盾,增加武术课教学场所的利用率,缩小单次上课班级学生人数规模,精准定位开课班级学生水平和教学目标;再次,重视学生群体性别差异,强化武术课教学内容选择的技术含义及内容差异,针对女生公共体育武术课的学习,突出强调防身自卫含义及教学内容,力图通过差异化教学的强调,促进学生在武术课程学习中获得的实用性和满足感的学习体验,从而能够对目前合肥市民办高校公共武术课教学发展问题起到改善和推动作用。
  3  结语
  学校体育教学生态作为教学、环境及人三大因子的平衡关系,需要通过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环境中发现存在的教学发展的问题及矛盾,一方面降低限制因子的数量,减少客观存在的制约因素,优化民办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教学环境和硬件配给;另一方面,需要发挥武术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推动限制因子朝非限制因子的转化,通过因子属性的转化来推动教学问题和矛盾的改善和解决,解决武术课堂教学“失衡”现象,从而实现合肥市民办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及学校体育教学生态积极平衡发展的目标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曲新艺.学校体育教学的教育生态学诊断[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2] 张敬壮.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生态课堂建构的理论探索[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3] 黄浩军.体育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构建探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3):246-248.
  [4] 范志远.2013年世运会竞技健美操有氧踏板成套动作分析[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4.
  [5] 范志远,石金龙.伦敦奥运会女子平衡木成套动作特点分析[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摘要集[C].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86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