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运动解剖学》的教学现状及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教学实践对目前运动解剖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为新时期运动解剖学课程在高校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建议。研究发现:课时量减少与教材内容繁多,师资队伍落后与培养高质量体育人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等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编制合理教学大纲和制定合理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加强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联系成为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
关键词:体育专业 运动解剖学 教学现状 建议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6(a)-0201-03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ports anatomy teaching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teaching of sports anatom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period.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reduction of class hours and the abundance of teaching materials, the backwardness of teaching staff and the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sports talents,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key to solve these contradictions is to make reasonable syllabus and content of teaching,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and to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theoretical teaching.
Key Words:Sports major;Sports Anatomy; Current situation; Suggestion
运动解剖学是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随着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时代的到来,体育大国、强国的构建,倡导“体医深度结合,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对体育相关学科中传统的“老三门”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理念的普及,社会需要有高素质的、专业性强的体育人才,来对我国群众体育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这就对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更实际的要求,即要更加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只依靠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体育专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现阶段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为新时期高等院校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1 现阶段运动解剖学教学现状
1.1 课时逐渐缩减与教学内容繁多之间的矛盾
运动解剖学的学时数呈现锐减的趋势。从最初制定的108学時减到72学时,再减到64学时,甚至54学时,有的学校在某些专业的学时制定时甚至减到32学时,导致教师上课只是“点到为止”的无奈现象。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加之现存教材教学内容繁杂,涉及知识面广泛,而体育专业的学生均是通过文化考试和技术考试后录取的,文化课成绩较之于普通高考学生要差,他们在理论方面的学习固然要薄弱些,所以有些内容相对于他们来讲偏多、偏深、实用性差,以致对这门课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大大降低了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有调查结果也显示,相当一部分体育生对文化课的认识存在误解,不喜欢也不认真对待[1]。
1.2 师资队伍落后与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之间的矛盾
目前由于各大体育院校在培养体育方面人才的模式上有所差别,导致毕业生的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教学质量和效果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体育专业教学中,承担运动解剖学教学的教师大多是高学历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另外,在一些医学院校所开设的体育专业的运动解剖学教学中,承担教学任务的大都是正常人体解剖学方面的专业教师,这些教师在本科、研究生所学的专业跟体育几乎没有联系,在运动经验方面很缺乏,在讲课过程中也很难运用实际运动去解释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
现有的体育专业所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多是偏向于培养实用性人才。随着“全民健身”、“体医融合”等口号的提出,不仅需要改变大众的传统的健身健康观念,社会更需要具有高素质的体育专业的人才,以期对我国的群众体育活动进行科学合理且有效的干预。这就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更加重视课程教学的应用性和实效性。
1.3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之间的矛盾
运动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实验课程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调查了解到,绝大部分学校往往只能按教学目标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指导,且多是走走形式、走走过场,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实验学时比重不足、实验室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实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枯燥等。
首先,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间缺乏统一性,主要表现在由于学生实验课前理论知识的复习不足甚或不复习,从而导致学生观察、合作和创新力低,另有因为一个教师的实践指导是同时面向很多个学习个体,不能面面俱到,从而造成理论验证效果的不确定性增加。其次,实验教学与运动理论发生脱离。按照课程教学目标,运动解剖学旨在讲解人体正常形态结构和功能在运动中的变化及其作用,通常注重对人体正常结构和器官的认识,而忽视了体育运动与人体运动规律及各系统的形态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旨在培养学生对实验课的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实际上综合性、应用性实验过少,且存在开放性实验的开展经费不足、学生实验的参与度低、教学评价不科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2 解决现阶段运动解剖学教学现状的对策
2.1 精选教学内容,力达专业针对性教学
首先,选择合适的教材。尽管近年来教材版本不断增多,但是大多数的教材多数内容还是医学成分偏多,与体育运动技术结合的所占比重偏少。为摆脱这种局面,各高(职)等院校运动解剖学教研室,应该根据本院校本专业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内容,或者根据学校的具体要求,进行编写符合本校学生的教材,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将这门课程的实用型发挥到极致,以满足不同层次体育相关专业学生的需求。
再者,合理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随着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的实施,其总课时一再减少,能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传授运动解剖学的精华,教师不得不对教学内容有所选择,这就要求教师能紧扣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目标,且联系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筛,以制定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如运动系统、体育动作技术的分析与提高,这些部分应精讲多讲,而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内容稍作讲解即可。在制定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把“体”放在中心位置,紧紧围绕运动解剖学的特点,突出“运动”。抓住体育理论的教学与实践中的训练等联系密切的内容这些主要矛盾,避免将以运动为主的运动解剖学讲成医学专业的人体解剖学,在这一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各院校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召集相关学科教师深度讨论,并仔细钻研教材,分别甄选出符合各个专业特点的知识,重新编排和修订符合各专业需要的教学大纲和计划。然后依据专业教学大纲,再确定教学目标,严格筛选教学内容,做到精讲少讲且重难点突出明确,另外要安排好学生自学的内容,以解决学时数缩减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从而达到保证教学体系完整的目的[2]。在确定具体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人体解剖学和运动解剖学授课比例问题。在讲述人体解剖学知识基础上突出其形态结构和运动的联系。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仅仅靠“高学历”是远远不够的,有些院校对博士生的教学水平感到差强人意,远远达不到所期望的高度。传统教学中,教师认为只要把教材涵盖内容讲通讲透就够了,但现在还远远不够,学生需要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实践当中。由于体育院校(系)承担该科目的教师大多是高学历,但缺乏运动经历。就导致他们对体育项目不了解或了解不深的问题出现,以至于对各项目技术动作的了解更是匮乏。而这将影响本门课的教学深度以及广度,教课过程中缺乏实例,导致学生对体育与各大系统关系的理解程度较浅。所以教师们一方面应当多多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另一方面应当积极加深对体育运动知识的了解程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例如某些具体动作与肌肉的起止点的关系、运动与人体内脏之间的关系和运动过程当中肌肉、骨骼、关节三者之间的配合关系等,尤其是各项目的技术特点与所学理论的结合理解。所以通过丰富运动经验,也将为运动解剖学教学实例搜集大量的实践素材。另外,教师也应在科研方面及时充电,以了解本学科的研究新进展,为自己的教学方面找寻更好的新方法和新手段。此外,还可通过校内培训或者鼓励教师外出进修等方式,来加深教师对运动解剖学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达到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知识层次。
“教”固然重要,学生能否“学”到,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一方面,因此合理采用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内容。本门课内容具有基本知识点繁多,且逻辑性不强等特点,对于文化课水平较低的体育生来说,内容抽象枯燥,提不起学习兴趣,如果继续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可能会导致学生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的怪圈。张友旺等[3]指出常用的运动解剖学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法;活体教学法;师生角色互换法;室外教学法,PBL教学法;反思教学法;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學法。管光[4]认为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游戏式体验教学法;吸引式语言法;结构式量化教学法;案例式分析教学法。在教学中,就需要根据各院校各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比如生源质量的高低,教学条件的好坏等多方面,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探索最合理的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进而达到调动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以期达到预定的理想效果。
2.3 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紧密联系
周蓉晖[5]研究发现,采用“教学和实验一体化”,并加强运动解剖学实验内容,使得学生在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上有明显进步。并认为加强实验教学,“教学和实验一体化”的模式,不失为解决运动解剖学教学课时少,尤其是实验课时数少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每次实验课前布置任务给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合作去完成实验,课后布置实验报告,尽量让其独立思考、独立完成。通过一体化的实验课教学,一方面不仅可让学生在验证理论课讲授的有关知识的同时,还能加深他们对理论课所讲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张秀娟[6]等根据运动解剖学课程的特点,也采用理论和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具体阐述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优化组合教学内容,体现专业特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用,这三方面的具体做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结语
教学有法,无定法,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7]。对于运动解剖学的教学改革,各院校各专业应当根据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改革方案,要从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生源质量、教学模式和手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改革。要以生为本,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出与实际应用接轨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国家对当代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周红林.运动解剖学PBL教学模式的运用[J].科技信息,2009(13):141,100.
[2] 刘宏骞,赵金良.运动解剖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0,18(2):69-71.
[3] 张友旺,李春艳,王松,等.运动解剖学教学方法的应用进展[J].解剖科学进展,2013,19(1):88-91.
[4] 管光.体育院校如何创新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8):54-55.
[5] 周蓉晖.新课程方案背景下《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3,21(3):45-46,53.
[6] 张秀娟,李莉,王鸿翔.运动解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0,30(2):108-110,113.
[7] 张诚.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0(20):1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87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