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课程以组方原则为枢机的教学方法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研究以组方原则为枢机的教学方法在方剂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在方剂学课堂教学中以证为核心,以组方原则为枢机,深入阐述组方结构的用意,提升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结果:此方法确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结论:以组方原则为枢机的教学方法是使学生对方剂的记忆加深、运用能力提高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方剂学;组方原则;教学
【中图分类号】R17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6-234-01
方剂学是中医专业的必修课,是中医临床学科的最重要的基础,因此在方剂学课程中需调整重心进行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效率。目前方剂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诸多不足:方剂学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记住一定量的方子,学生方剂记忆效果差,主要是课堂枯燥、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对方剂的组成及配比无法形成深层理解,在实验课中不能正确独立的思考及使用。本文通过研究以组方原则为枢机的教学方法,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对方剂的记忆加深。
1 教学中以组方原则为枢机来提升兴趣及对方剂的深层理解
1.1 方剂不是几种或十几种中药的堆砌,方剂通过组成药物之间独有的配伍关系使其在临床治疗效果上疗效得到提升,毒副作用减弱,即“减毒增效”。而反观同功效的中药虽然叠加在一起,不但疗效有限 ,毒副作用还很大。原因在于这些中药通过这种独有的配伍关系发生出多重碰撞,既激发出协同放大的药效和协助扩大的药力范围,又抑制着主力药物的毒性,在用药安全的前提下大幅提高疗效。这一组成原则是古人对中药庞大配伍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及临床实践总结形成的,即“君、臣、佐、使”:包含着君药、臣药 、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引经药、调和药等诸多组方原则,尤其是《伤寒论》功不可没。这诸多的组方原则大致可分成三类,即核心组成原则(君药)、增效组成原则(臣药)、修正组成原则(佐药使药)[1]。这些组方原则是十分严谨和科学的,因此学生在理解及记忆上有非常大的困难,如果课堂上不把它讲透讲清,学生就会对方剂的记忆失去信心,产生焦虑不安、盲目无助等消极情绪,从而产生逃避厌学等情况的发生。
1.2 方剂的组方原则是从治法来的,而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疾病的证机才是治疗的关键,所以要想让学生理解记忆方剂,先要明确针对的证机是什么,接下来才能真正搞懂方子的组方原则。也就是课堂上我们是以证为核心,以组方原则为枢机来进行教学的。当学生对此时的证的病理变化特点以及后续的演化方向有了清晰的认识的时候,这张方剂的组成结构就了然于心了。学生不仅清楚了为何以此等药物为君为臣,以及由君臣药物的本质属性带来的弊端,必然要进行相应的佐制及调和,同时也明白了病理演变带来的药物调整。这样就提升了兴趣,而且还能引领他们自觉地去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阅资料来扩展这张方剂的应用。
2 以组方原则为枢机来扩宽对方剂的使用,提升实践能力
2.1 当反馈回来的资料足够多的时候,我们就在课堂上组织讨论。这时学生的兴趣大涨,各抒己见,各显其能,我们则趁热打铁,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入拆方的拓展课程,针对可能病理演化方向或相似的证型,通过拆方将方剂重新组合。指导教师选择经典方剂,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在研究方剂拆方时先进行理论论证,分析选出的中药是否是相互协调及佐制的最佳组合。接下来筛选各种临床指标,找出与之相匹配的动物模型进行实验。[2]
2.2 通过病案讨论来提升实践能力。方剂课堂最重要的实验课就是病案讨论,在章节结束时,提出一个典型病例,让学生进行小组分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小组代表唇枪舌剑的论战,思想激烈的碰撞,课堂效果十分理想。例如一个中焦瘀血的病案,学生们根据所学的相关方剂会提出多个组合方案进行辩论,最后指导教师以代表方血府逐瘀汤进行加减组合,针对病案所得出的复杂病机特点,引领学生们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探讨。方剂是拿来治病的,通过如此深入浅出的分析讨论,学生才能加深对重点方剂的理解,同时真正了解组方运用的规律,提高了实践能力。
2.3 强化顾护胃气的观念,使学生们理解使药的深层含义。中医自古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医圣张仲景在四大经典《伤寒論》中非常重视顾护胃气,书中绝大多数方中,以姜、枣、草、参为使药。医圣以此或甘缓补中,或调和峻烈,或健脾和胃,或扶正益气,目的皆在于顾护胃气。仲景不但在组方时十分注意调护胃气,在方药煎服时也处处留意保护胃气。另外胃气是否正常,直接影响到全方的治疗结果,汤药必须口服,胃气一败,则百药难施[3]。许多学生忽略了使药的重要性及治疗过程中和结束后的调护,我们在课堂教学时会不断的强化顾护胃气的观念,使他们了解古代先贤组方时的良苦用心。
3 综上所述
在方剂的课堂学习中,通过以证为核心,以组方原则为枢机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方剂的精髓,提高对方剂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另外提高这样的学习,学生都能扩展中医组方的思维,提升实践运用能力,同时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提高了方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大鹏,齐放,赵宇昊.方剂学组成原则探究[J].陕西中医,2013,34(2):2255—2256
[2]平静,于鹰,刘西建等.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实验方剂学教学设计与思考[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9(02):98
[3]韩锋.从方剂组成配伍谈监证保护胃气的意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2):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1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