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音乐专业双语教学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已成为各个国家之间的沟通桥梁,而对于人类沟通的另一座桥梁——音乐而言,可以传承和发扬中国音乐文化的双语人才的培养更是迫在眉睫。因此,推动高校音乐双语教学已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高校音乐类的双语教学课程还较为贫乏,相关的研究也比较少,因此,本文将以“双语教学”为媒介,立足于“双语”和“音乐”这两点的交集进行研究,从加强对双语教学的重视、设置科学的课程指导框架、高校音乐专业双语教学教师应具备的素养这三方面对高校音乐专业双语教学的研究进行阐述,努力寻求适用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的教学对策,推进双语教学在高校音乐专业中的开展,培养具有国际胜任力的双语人才。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 高校音乐专业 双语教学 小提琴
  当今世界各国的音乐双语教学发展进程不尽相同。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属于较为典型的“双语现象地区”,双语教学在这些国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其多元化的特征。我国在双语教学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多元文化的认同,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加快学校国际化的进程。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将成为各个国家之间的桥梁,英语人才也将成为各国之间顺利沟通的重要纽带。而对于人类沟通的另一座桥梁——音乐而言,可以传承和发扬中国音乐文化的双语人才的培养更是迫在眉睫。因此,推动高校音乐双语教学已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以“双语教学”为媒介,立足于“双语”和“音乐”这两点的交集进行研究,从加强对双语教学的重视、设置科学的课程指导框架、高校音乐专业双语教学教师应具备的素养这三方面对高校音乐专业双语教学的研究进行阐述,努力寻求适用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的教学对策,推进双语教学在高校音乐专业中的开展,培养具有国际胜任力的双语人才。
  一、一带一路政策对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带一路以古代丝绸之路作为标志,以和平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其目的在于促进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等层面的互动交流,而此种交流中便涉及到音乐文化及教育文化的交流。互动能够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一条捷径,经由组织各种音乐交流活动,可促使相关人员能够聚集在一起,相互之间可以交流各国在音乐教育相关问题的最新发展及研究成果,或对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进行展示,而音乐在此过程中具备了加强各国交流的作用。高校音乐教育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的交流并非唯一,以往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便陆续推行了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及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除此之外还包括国际音乐季等规模大小不同的音乐交流活动。以上一系列將音乐文化交流作为契机,构建各国之间交流渠道的行为,极大推动了相应一带一路倡导的个国家音乐创作与表演发展,同时对于国内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音乐双语教学特征分析
  音乐双语教学是现代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其中一个方向,其原因在于音乐自身属于听觉艺术,为促进音乐专业学生或是这门艺术的跨民族文化发展,双语教学是一种必要手段。任何人对于音乐的感知都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且会将对音乐的感知融合到对于语言的感知方面,基于人对于音乐及感知的相似性特征,可以认为,音乐感知对于语言的处理具有着一定的支持作用。经由双语课程教学,可有效应用音乐与语言学习之间的共通性,刺激听觉神经,有助于大脑细胞接收到第二语言声波所传达的信号,从而进一步提升音乐专业学习效率。立足于音乐教学视角进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势必会引入到一些国外经典作品,而在此部分内容学习过程中,借助于双语教学可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作品,引导学生在艺术、语言、文化多个层次对国外的音乐作品进行赏析与了解。在中国音乐作品学习过程中,借助于双语教学可对中国作品进行合理的诠释,在对比中进行学习,可立足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扩大音乐专业认知格局,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音乐双语教学并非是单纯利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而是将不同的文化进行融合与碰撞,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与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作品,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加强对双语教学的重视
  双语教学是指在非语言学科中运用一门外语和母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开展的教学活动。在这个定义中,“非语言学科”是双语教学活动的载体,“外语”和“母语”是教学活动的媒介。这是大众对于双语教学的一种广泛认知。但是对于“外语”和“母语”两者的关系和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的使用比例,并没有特别指出。自21世纪起,我国在高校推行双语教学改革,这是高校迈向国际化发展之路上的第一步。音乐双语教学则是高校双语教学的一个分支,是指运用一门外语(通常是英语)和母语(汉语)相结合的方式共同诠释音乐的教育,是立足于音乐教育与语言的一门交叉学科。音乐双语教学,与以往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不同,它是音乐与英语两门学科,或者说是两种技能互相扶持、互相促进的教学活动。
  学校应加强对双语教学的重视,双语教学体系运作后应有的成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1.教学活动的助推剂
  随着“一带一路”大环境下国际化与多元化的日益加深,音乐文化交流中对专业人才的语言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通用语的英语,首当其冲成为了专业人才所需掌握的工具之一。以浙江音乐学院为例,自2015年建院以来,学院即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邀请了许多国外知名专家前来开设大师班,指挥交响乐团排练演出等,无论是英美国家还是“16+1”的中东欧国家,交流语言基本以英语为主。因此,着眼于国际视野,并立足于音乐学院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就业所需,将“双语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并最终建立完整的双语课堂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2.留学深造的奠基石
  音乐学院的双语教学是推动学院国际化进程、培养国际化艺术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双语教学也考验高校是否具备培养具有国际胜任力的人才的能力。通过国内外音乐院校建立的交流合作项目把本校的学生送去国外的高等学府深造,已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这类留学项目往往要求选送的学生不仅拥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外语基础。以音乐表演专业中的小提琴主修学生为例,为了能在将来的社会中具备更强大的竞争实力,学生会选择去具有悠久弦乐教学与演奏历史的欧美国家留学。这时候若语言有障碍,将成为留学深造路上的一块绊脚石。在国外完成学业后,若有机会进入国外乐团工作,无论是日常排练或演出,语言都是一门工具。即使在国内,一流的乐团也已经国际化,掌握专业的外语知识早已不是新鲜事。   四、 设置科学的课程指导框架
  双语教学课程指导框架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笔者已在2017-2018学年秋季学期开设过“音乐英语入门”,在此将以浙江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为例,结合课程实际情况,从开课时段、授课模式、教学内容、教材的选用、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这五方面进行阐述。
  1.开课时段
  首先在小提琴主修专业中增设“小提琴专业英语”(English for Violinists)。课程分为I和II,分别在大学二年级的上下学期授课,修完I并取得合格成绩的学生可以继续修II。笔者最初考虑是否在大学一年级就开设这门课程,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入学就建立双语学习的习惯和模式。但是经过对学生音乐素养情况的调查和对学院培养方案设置的研读,最终决定将课程开设在大学二年级。其主要原因有两点:1.大一开设基本乐理课程,学生通过这一年的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便于在大二学习“小提琴专业英语”时不用花太多时间在“乐理知识”上,而是可以将重心放在学习“英语”和巩固“音乐专业知识”上。2.学院贯彻国际化的办学理念,请进了诸多国外专家学者在学院开设大师班、讲座等等,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时就应当尽可能多地去听这类课程和讲座,不仅在课上学习音乐专业相关的知识,更是提前“感受”如何用英语来交流音乐。
  2.授课模式
  双语教学中“外语”和“母语”两者的关系和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的使用比例是至关重要的,它很大程度上地影响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吸收效果。因此,根据“外语”和“母语”两者的关系以及外语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比例,笔者将授课模式分为三类,依照外语使用比例由低到高分别为A类——“维持”模式(Maintenance Model),B类——“双语过渡”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Model),C类——“沉浸”模式(Immersion Model)。下文将对各个模式进行详细阐述。
  以“小提琴专业英语”双语课程为例,根据目前我院学生的英语水平分布情况,授课模式将以A、B两类为主,C类拟选。
  (1)A类——“维持”模式(Maintenance Model)
  这一教学模式更侧重于音乐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英语主要出现在词汇、概念等最基本的环节。课堂中将采用全英文课件,50%以上英文授课,课中、课后作业、问卷及答卷均以英文形式出现。对于A类课程,采用的是过渡性双语教学,即将“结构式双语教学”与“母语教学”相融合进行教学。
  (2)B类——“双语过渡”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Model)
  這种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逐渐适应双语环境,中文的适当出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音乐专业知识。在这一教学模式中,中文与英文的自然切换和比例把控是关键,需要教师灵活掌握。课堂中将采用全英文课件,中英文授课比例大于50%,课中、课后作业、问卷及答卷均以英文形式出现。对于B类课程,采用的是过渡性双语教学,但更侧重于“结构式双语教学”。
  (3)C类——“沉浸”模式(Immersion Model)
  这种教学模式采用全英语教学,不使用中文,让学生完全沉浸于“非母语”即“弱势”语言的环境中。课堂中将采用全英文课件,全英文授课模式,课中、课后作业、问卷及答卷均以英文形式出现。对于C类课程,采用学科式双语教学。学科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完全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学生也必须用第二语言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及课后作业。这对师生的语言及专业知识要求都比较高。
  3.教学内容
  如前文所提,“小提琴专业英语”双语课程将分为两个学期授课。第一学期的授课内容包括基本乐理、音乐术语、西方音乐简史、及小提琴专业课程介绍等,第二学期的授课内容包括小提琴专业术语、弦乐艺术简史、弦乐教学法等。
  4.教材的选用
  双语教学的内容应以“实际应用需要”为基本准则,因此教材的选择十分关键。国内现有的音乐英语用书有王靖宁、李庆瑞编著的《音乐专业英语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李亦雄主编的《音乐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汤亚汀主编的《音乐英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郭锦霞、邓慧萍主编的《音乐专业英语口语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以及罗伯托·勃拉奇尼编著、朱建、饶文心翻译的《音乐术语对照词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等。
  国外的音乐理论教材有Bruce Benward 和 Marilyn Saker编著的“Music in Theory and Practice”(McGraw Hill Education, 2015),Paul Schmeling主编的“Berklee Music Theory”(Berklee Press,2005)等。笔者在实际授课中,根据学生情况,将国内优秀教材与国外原版教材相结合,确保因材施教。
  除了国内外专业教材上的内容外,课堂教学中还可引用全文或节选外籍学者撰写的书籍和文章,包含国际视野的文本材料,音乐专业领域的国际性文章和报纸,国际性网站,国际性数据库等多元化的数字媒体资源。也可邀请国内外专家为学生提供讲座,带学生参加国内外音乐节等。教学环节将直接决定学生是否可以高效获取知识,及是否具备持续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5.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前文提到,笔者于2017-2018学年的第一学期首次面向全校15级学生讲授“音乐英语入门”。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在实践中有收获,但由于课程设置和选课等方面的一些客观原因,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音乐英语入门”的课程类型为“公共限选课”,即一门面向全校15级所有专业开放的选修课程。其次,在选课前不进行英语评估测试。第三,课程规模为大班模式,课堂人数上限为180人,实际人数为174人(开课后6人退选)。所以,经过一学期的授课,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课堂人数较多。后排同学的听课效率很难把握。2.英语程度参差不齐,教学进度难以把控。每节课临下课时,笔者都会及时与学生沟通并了解他们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掌握情况。前几节课,20%的同学觉得进度适中,80%的同学觉得进度过快。调整后,20%的同学觉得进度过慢,40%的同学觉得进度适中,仍有40%的同学觉得进度过快。3.基本音乐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偏弱。在授课过程中明显感到不仅仅是英语水平差异明显,一半以上的同学基本的音乐专业知识(乐理、和声等)基础也较为薄弱,导致在英语课堂中的知识接受能力减弱。   三、高校音乐专业双语教学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高校音乐专业各个双语课程应以各自的教学目标为纲。作为高校音乐专业的双语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较强的外语基础和外语表达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能做到准确表达相关概念和意图,同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胜任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其次,应当主动参与校内外的专业相关的国际交流活动,掌握最新的教学资源,提高英语和业务能力。
  四、创新音乐教育发展观念
  一带一路具有着推动国内高校音乐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化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及提升音乐双语教育质量提供了全新方向。持续创新是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为迎合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特征,从事高校音乐教育的工作人员,需要客观分析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陈旧思维,大胆改革、努力开拓,用发展的眼光融合国际音乐教育视野,促使高校音乐教育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另外,高校音乐专业双语教学者需要明确并抓紧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音乐双语教育发展所迎来的机遇,以创新思维参与音乐教育并未双语音乐教育改革提供意见。若想在一带一路倡导及服务高校音乐双语教育融合发展中承担中国音乐改革的历史使命,有责任成为参与者及实践者。总结而言,在一带一路背景的引导下,音乐雙语教育的合作及协同发展,一方面属于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构成,另一个方面还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音乐人才支撑。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做好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到行动中去,与沿线国家音乐家及音乐教育人员进行交流,促进各国现代音乐教育文化的融合,最终实现创新发展。
  结语
  音乐学院的双语教学是推动学院国际化进程、培养国际化艺术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双语教学也考验着高校是否具备培养具有国际胜任力的人才的能力。音乐学院培养的不仅仅是理论型、研究型的人才,更是在离开校园后能迅速融入社会、适应国家创新发展的大环境、综合素质过硬的实践型人才,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的使者。这类人才除了需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更需要具有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工作和领导的能力,以及融合中西方文化的综合素养。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双语教学是学院国际化进程必不可少的元素。
  参考文献:
  [1]张雷宝,刘晓宏.双语教学:共识、分歧及其误区[J].现代教育科学,2005 (11):73-76.
  [2]吴泓.“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双语教学思考——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J].实践·探索,2016 (6):50-51.
  [3]袁捷敏.试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内涵[J].教书育人,2008 (3):103-104.
  [4]俞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音乐教育的独特性和合作前景[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 (3):6-7.
  [5]王美春.试论在我国普通高校中音乐双语教学的实践意义及其推广价值[J].音乐时空,2017(10):83-86.
  注:本文系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成果,编号:2018N1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18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