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模式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和越来越多新媒体平台的不断涌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日渐丰富,手段更加多样,影响不断扩大,效果显著提高,教育范围和深度也不断拓展。在这个新媒体时代,微媒体非常活跃,大学生频繁地使用各种各样的微媒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微媒体为基础,开展“微教育”,利用微博、微信、QQ、微课、微视频、微电影、微小说等多种载体,充分发挥它们快捷、共享、交互、实时的特点,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全覆盖、全融入、全渗透,以“微”见大,不断在理想、信念、道德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微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9)03-0074-04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经过长期的探索之后,已经形成了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为主要渠道的教育模式。其中最基本的形式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以班级为基本单位,以课堂为主要场所,以灌输式为主要知识传授形式。但是,在新时代新媒体条件下,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传统的灌输教育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度不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意义没有很好理解内化,学习动力不足,主动性不强,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甚至有的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产生了厌恶排斥心理。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新媒体时代特点,创新教育模式,适应新形势,开展“微教育”。新媒体时代的“微教育”主要指通过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借助手机、电脑、平板等通讯设备,以微信、微博、腾讯QQ、微课、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等为媒介,以“微”字为载体,在理想、信念、道德等方面,开展碎片化、积少成多式的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微教育”能够打破目前高校传统思政教育的思维定势,颠覆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让思政教育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们能随时随地、积极主动地开展有趣的思想政治学习。
   一、当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新媒体挑战原教学方式,增加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难度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微平台交流方式日趋多样,固定地点的集中式教学模式被打破,这给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地位动摇,话语权削弱,增大了思政理论课堂引导的难度。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较为固定、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论基础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在整个教育中起主导作用,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书本不再是大学生汲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微媒体给学生提供了更宽泛的信息渠道。当代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快,充满好奇心及求知欲,能迅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自己感兴趣的資源。这样就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影响了传统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第二,在话语表达形式方面,传统的思政理论教学语言古板,课堂气氛压抑,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而新媒体时代的词语更加大众化,具有时代朝气,富有吸引力,能更加契合大学生的心理,引起大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以微媒体为媒介的信息传播中,多样化的语言彰显了大学生的个性,诙谐幽默的语言充分激发大学生的活力。但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新媒体时代师生之间互动积极性仍偏低,反馈不足
   虽然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获得的资源更加丰富,打破了受教育的时空限制,打破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但由于当前思政工作者在微媒体使用方面不够活跃,未搭建良好的互动平台,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是缺乏一定积极性,信息反馈较低。例如,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衍生了很多网络“潮词”,即“火星语”。例如:“高大上”“厉害了我的哥”“吓死宝宝了”等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深受欢迎,但这也加剧了大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矛盾。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像学生紧跟网络潮流,对这些新词的寓意不是很熟悉,也就无法用这些词与学生进行对话,不易获得学生的赞同与认可,久而久之,大学生就渐渐觉得教育者与其有代沟,不愿与教育者进行互动。二是“微媒体”如微博、微信等的互动都趋于表面化,缺少真情实感的交流,缺乏深度的心灵碰撞。三是并非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愿意主动搭建良性互动平台并进行持续性地改进与完善,部分教育者对大学生的微平台关注不够,未能及时、准确地预判大学生的各种思想、心理活动,失去了与学生在第一时间进行交流互动的机会,无法真正解决大学生的问题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三)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对大学生思想及生活方式产生冲击
   在新媒体时代,各种信息通过“微媒体”快捷地传播与共享,极大满足了大学生多样化的知识需求,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但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意识形态充斥在一起,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其中既有积极健康的,也有消极落后的,很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学习方式,影响学校思政教育的效果。
   以微博和微信为例,现在微博微信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参差不齐。一方面,通过微博微信,大学生可以接触各类新事物,如:知名教育专家、学者的“教育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接受积极向上、高质量的科学知识和正确的思想言论。但也有少数教育微博信息更新慢,筛选不严,对学生造成困扰,误导学生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开通高校微博及公众号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据调查显示,只有43.12%的大学生选择关注了高校微博,56.88%的学生没有关注。由此可见,很大一部分高校大学生对高校微博不感兴趣。原因大部分是因为高校微博内容不够新颖,缺乏亲和力和感染力。因此,高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微媒体”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不断改进创新内容,提高信息含金量,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提高大学生思想和文化水平。    此外,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门槛逐渐降低,每个人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角。因此网络信息发布未经仔细思考、信息审核不严、监管力度不够等情况普遍存在。大量垃圾信息不断涌入校园,来不及等思政教育工作者进行判断与筛选,就已经在大学生中传播,其中不乏落后、腐朽的思想及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这些会对大学生,尤其对那些自控力差、不上进的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信仰等方面带来巨大冲击。
   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新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壮大以及新时代微媒体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扩大,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各类信息的传播方式也在发生改变。据统计,2018年微信注册用户数量已超过10亿。一直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是其中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学生们的信息接收和知识接纳方式正发生着很大变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必须随之改变,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新模式。
   (一)充分灵活使用“微媒体”,打造活跃创新型“微平台”
   2018年1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比全球平均水平(51.7%)高出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占97.5%。移动互联网推动“万物互联”。微博、微信等新型沟通工具深受大学生喜爱。微课、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短视频等也在学生中越来越受欢迎。其中,大学生最常使用的“微媒体”是微博、微信、腾讯QQ等。
   为了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微媒体”的作用,首先,可以创建官方微博。利用微博发布信息,让学生在微博上交流互动。通过微博,可以及时发布新闻、公告、通知、就业信息等,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学生关注官微之后,利用闲暇时间刷微博,就可以看到有关学校的最新消息,从而进行碎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学校各部门也应重视微信这个渠道的宣传,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并且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微语言”,用生动的图片,有趣新潮的视频来发布信息并对学校进行宣传,在微平台上传播正能量的案例,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不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越味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微教育”时非常需要重视的一点。例如,在实践中,可以利用大学生关注的娱乐事件、体育比赛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也应多关注学生的微博,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并且将他们的兴趣与思政教育联系起来[1]。
   (二)建设高水平师生“微队伍”,提升思政“微权威”
   在微媒体的日常利用和维护过程中,应组建一批政治理论水平高、网络技术能力强、熟悉校园网络文化的师资队伍。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通过网络比以前更容易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因此,在他们有所困惑时,如果还是像以前一样去找上课的思政教师来解答,不仅得不到及时的解答,而且由于教师数量有限,得不到全面充分的解答。因此,组建一支又红又专,既懂思政又懂网络技术的教师“微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专业指导老师们选拔、培养和带领着一批政治思想端正、责任心强、在同学中威信较高的学生骨干,来共同开展“微教育”工作。作为大学生,这些骨干更了解学生的需求,能够以学生们认同的方式去提升微博、微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宣传效力。也鼓励这些学生骨干利用新媒体,开通自己的个人微博、创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等,充当校园监督员的角色,积极进行舆论监控和引导。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微权威”,增强在微媒体中的影响力,积极主动地掌握微媒体文化领导权和话语主导权,切实有效地引领大学生,从而引导他们在思想方面逐渐转化[2]。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谁掌握了互联网传播的主导权,谁就能影响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影响舆论的方向。因此,在开展“微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构建自身的微平台网络话语体系,也要充分理解互联网语言,不断创新,积极主动掌握话语主导权[3]。
   (三)创造健康向上的“微环境”,促进积极美好的“微生活”
   古人有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的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改造环境和环境塑造人在社会实践方面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一方面,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价值体系标准来组织、改造、利用客观环境。而另一方面,环境中各个因素又不可避免地会反过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改变人。
   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
   首先,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充分融入“微环境”中[5]。例如,加入“微元素”到课堂教学,引入微话题、微内容到学生日常教育。在校园文化娱乐活动中创建“微渠道”“微平台”,用“微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活动方式等等。严格把关“微教育”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内容与热门话题相结合,合理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及对事物的判断力。其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利用微媒体方便、快捷、互动性强等特点,快速吸引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信息的发布,无时不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微环境”。再次,除了思想政治宣传外,利用微媒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他们接受度高的方式传播正能量,进行正面引导,使大学生在错综繁杂的信息传播中甄别不良信息,形成自己准确、独立的判断。最后,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微生活”,加强舆情监控,并且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乐观向上、健康美好的生活氛围。现在大学生们都是95后,具有自我意识极强,敢说敢做,善于表现自我等鲜明特点。他们活跃在校园论坛、贴吧中,大胆自由地发表言论,敢于维护自身利益,对不正确的事情敢于说“不”,利用微博、微信、朋友圈随时随地记录生活。据统计,每天大约有90%的大学生使用各种新媒体时代产品。但是互联网中还充斥着其他各种不良信息,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修养、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大学生对事情的辨别力不足,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发布信息,每个人都是信息源,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他人产生影响。在这其中,有一些人目的不纯,发布虚假或负面的消息。这就很容易误导大学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既能鉴别信息的好坏,也能做到自己不发布、不传播不当信息。
   三、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应对各种各样的“微媒体”给微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新发展,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新模式。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及载体,充分灵活使用“微媒体”,打造活跃创新型“微平台”。另外,我们还要建设高水平的师生“微队伍”,提升思政“微权威”,加大网络信息监管力度,創造健康向上的“微环境”,为学生构建积极极、向上、美好的校园“微生活”。
  参考文献:
  [1] 柳笛.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创新[J]. 求知导刊,2016(1):11-12.
  [2] 李礼. 微信德育: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选择[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1):51-56.
  [3] 孙娜.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 科教导刊,2015(11):80-81.
  [4] 唐淑玲.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用研究[D]. 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4.
  [5] 宋元林. 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现状及其有效运用[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7):49-53.
  [6] 陈志勇. 网络新媒体视域下以文化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体系中的应用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5(12):27-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21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