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科协作缩短介入手术运送时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为缩短介入手术运送时间,本文将应用多科协作模式,并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3月,到我院心内科接受介入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常规组60例,按改善前的运送方式进行运送;协作组60例,按照改善后的运送方式进行运送。结果:协作组患者的平均运送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前准备完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介入手术运送中应用多科协作模式可缩短运送时间,提高术前准备完善率,使手术衔接更紧密。
关键词:多科协作;介入手术;运送
近年来,临床上介入手术越来越多,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必须尽量缩短患者送达导管室的时间。多学科协作模式是指通过跨学科协作,尽量整合多学科资源,提高诊疗水平及效率。本文将应用多科协作模式,并分析其应用效果,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3月,到我院心内科接受介入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常规组60例,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56.74±7.72)岁。协作组60例,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58.85±8.81)岁。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按改善前的运送方式进行运送,在接到导管室电话通知后,通知护士,由心内科助理护士完成患者病历、药品等准备,准备完毕后,将患者运送至电梯口等待电梯,无手术专用梯。对导管室通知每台手术的环节不做特定要求,科室未规定手术日,加台现象比较多。部分患者由于术前准备完善率较低,导致无法正常运送。协作组患者按照改善后的运送方式进行运送,与后勤保障部沟通、协调,开设手术专用梯。接到导管室电话通知后,第一时间通知拨打手术专用梯做好接送患者的准备,并通知助理护士做好病人准备,责任护士进行药品、物品准备,准备完毕后,由助理护士将其送至手术专用梯。与导管室进行沟通,对电话通知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均进行详细规定。与医生沟通,明确科室手术日,尽量避免临时加台现象。通过各科室协作,达到缩短运送时间的目的。
1.3评价标准
由科室组织无障碍演练,计算平均运送时间,取3次平均值。从到导管室电话通知开始计时,到患者运送至导管室,将6 min作为评价标准,时间越短,表明手术衔接越紧密。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前准备完善率[1]。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1.0进行数据处理,平均运送时间等计量资料均使用( )表示,术前准备完善率等计数资料使用(%)表示,进行t或X?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常规组患者运送时间为4min~28min,平均(10.74±3.34)min;协作组患者运送时间为3min~12min,平均(6.50±2.25)min,差异明显(t=8.155,P<0.05)。常规组患者的术前准备完善率为25%(15/60),观察组为90%(54/60),差异明显(X2=51.87,P<0.05)。
3.讨论
缩短介入手术运送时间对手术治疗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减少医护人员的加班时间,减轻夜班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还能够加快手术间的周转,为患者安全提供保障。此外,缩短介入手术运送时间后,患者术前等待时间也随之缩短,能够减轻患者术前焦虑、恐惧等情绪。但目前,部分医院病区設计不够合理,心内科病房距离导管室时间较远,不仅增加了接送手术的工作量,而且部分患者术前准备不够充分,导致手术衔接出现问题,部分手术医生对介入手术运送工作非常不满[2]。除此之外,导管室外等待、运送时间越长,其相应的风险越高。
多学科协作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依托多学科团队,可针对临床上的诊疗问题设计更加规范、准确、连续的协作方案,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以往有研究显示[3],应用多科协作模式后,患者平均等待电梯时间、运送时间均明显缩短,且患者满意率显著提高。在本次研究中,协作组患者的平均运送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前准备完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了多科协作模式的应用优势。通过导管室、心内科、后勤保障部通力协作,可使各科室合作更加密切,沟通更加顺畅,各项诊疗工作更加及时,从而提高整体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人性化的就医体验。
综上所述,在介入手术运送中应用多科协作模式可缩短运送时间,提高术前准备完善率,使手术衔接更紧密。
参考文献:
[1]朱越,孙迎春,马贺,等.凶险性前置胎盘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DT)临床研究[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9(03):245-246.
[2]张琼,苗素琴.基于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的路径管理在麻醉科手术病人转运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02):253-256.
[3]张茹,江燕华,唐秀萍,等.行政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在提高首台手术准时开台率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8,16(04):484-4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79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