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滇西北生态修复经验对黄土高原区生态修复工作借鉴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黄土高原区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植被覆盖率低、林分质量差、水土流失严重、过度矿产开发及工程建设造成生态破坏,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本文在介绍滇西北大理、丽江一带主要生态问题及治理措施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对黄土高原区生态修复工作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黄土高原区;生态修复;滇西北;借鉴分析
  中图法分类号:X1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6-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6.107
  Abstract: The most prominent ecological problem in Loess Plateau is the ecological destruction caused by low vegetation coverage, poor forest stand quality, soil and water loss, mineral exploitation 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has be affected seriously. The most prominent ecological problem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asures in Dali,Lijianghas of Northwest Yunnan b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and analyze the experience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Loess Plateau.
  Key words: Loess plateau; Ecological restoration; Northwest Yunnan; Reference analysis
  隨着人类活动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蜕化明显 [1],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提出与不断落实,相关部门在黄土高原地区先后实施了多项生态建设工程,显著遏制了黄土高原区生态恶化的趋势。但在不合理的资源开发与工程建设影响下,局部地区可能出现生态蜕化趋势,说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云南省地处我国与东南亚接壤处,紧邻青藏高原,境内山谷相间,水系丰富。云南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极其多样和复杂,导致了资源的分布不均,生态系统脆弱[2]。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省生态环境建设在植树造林、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和丰富的经验,可供黄土高原区生态修复工作借鉴参考。
  1 黄土高原区主要生态问题及成因
  黄土高原区普遍存在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平衡、植被覆盖率低及水土流失等自然生态问题,以及超环境负荷的工程建设与矿山开采等人为生态问题。
  黄土高原水资源的短缺既有自然环境的先天影响,也有人类活动无序开采的不利因素,加之分布不平衡 [3]。
  1.1 植被覆盖率低,林分质量差
  在退耕还林政策积极实施的大背景下,黄土高原区植被覆盖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生态蜕化,但植被覆盖率低、林分质量差的问题依然存在[4]。
  黄土高原区退耕还林植物以阔叶乔木为主,其耗水量大大高于耐旱的常绿植物,林分质量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下水蒸发,消耗了有限的水资源,反过来导致干旱的加重,影响植物成活效果。
  1.2 水土流失严重
  时空分布严重不平衡的降水作用在低植被覆盖率的黄土高原区上,导致水土流失成为黄土高原地区最严重的生态问题。
  水土流失问题不仅使得土地的环境承载力明显下降,单位生产力降低甚至丧失,而且可以造成水质生态失衡及河道、湖泊等的严重淤积,带来更大的次生灾害问题。
  1.3 过度矿产开发及工程建设
  矿产资源是黄土高原区的传统优势资源,矿产资源开发成为支撑该区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过度的矿产开发对该区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引发诸如地质灾害、地形地貌破坏、和损毁土地资源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2 滇西北主要生态问题及修复经验
  前已述及,云南省的生态修复已明显效果,且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反哺促进作用,其中滇西北的地形地貌复杂程度与黄土高原区类似,以大理州及丽江市为例,分析其存在的生态问题及修复对策,对黄土高原区可起到借鉴作用。
  2.1 大理州主要生态问题
  大理白族自治州(简称大理州),地处滇西北偏中部,地形、地貌复杂,是典型的西南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然而,山地生态环境脆弱多变,多山多雨的生态本底使得区域内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5]。作为云南省“城镇上山”政策的主要落实地区,不可避免的会对生态建设产生影响。主要生态问题包括:
  2.1.1 生态旅游资源的非理性开发
  大理州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业发展处于较高的水平,但仅局限于经济效益的旅游业发展思路显著加剧了山地生态系统的人为扰动,也导致了大理旅游资源承载能力逐年弱化,生态旅游资源的无序开发导致生态遭受破坏。
  2.1.2 高原湖泊的脆弱性
  以典型的高原湖泊洱海为例,在地形地貌的影响下,洱海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由于大理州的城镇化建设均位于洱海流域,城镇化建设过程不可避免的将部分生活生产废弃物、废弃水带入洱海,引发生态系统失衡。
  2.1.3 过度开发矿产资源   大理州分布有丰富的萤石、煤炭、有色金属及铁矿等矿产资源,过度的矿产开发破坏了地质结构,引起地下水位下降,矿业废弃物的排放,污染了矿区及周边的环境,这些均降低了地区生态承载能力。
  2.2 丽江市主要生态问题
  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金沙江中游,与大理州类似,丽江市同样存在山地生态环境脆弱,多山多雨的生态本底,除旅游及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显著,与大理州显著不同的是由于丽江市地处金沙江流域,金沙江中下游水电设施的建设开发影响了地区生态地质环境。主要生态问题包括:
  2.2.1 水资源环境的主要问题
  丽江古城建成的下八河污水处理厂使古城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但郊外尚未建立污水收集系统,水污染现状未能得到根本改善。同时丽江市水资源利用率低,古城区景观用水量大,但并未建立起有效的重复利用体系,又进一步导致了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引发恶性循环。
  2.2.2 森林覆盖率的不断下降
  无序砍伐、毁林造田、火灾等诸多因素造成了丽江森林覆盖率的不断下降,导致全区森林资源不断减少。
  2.2.3 地质灾害频发
  丽江处于新构造运动频发的地区,滑坡、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现象高发,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点593个,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有213处[10]。随着城镇化建设及工农业、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破坏了较脆弱的地质环境。
  2.3 滇西北主要生态修复经验
  2.3.1 完善生态环境专项法规
  云南省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立法工作处于全国的前列,制定了许多地方性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规。包括《云南省环境宝华条例》《云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云南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
  2.3.2 加强生态地质环境监测
  滇西北近年来不断加大科技攻关的力度,在生态地质环境调查、生态地质环境监测、生态地质环境修复等方面投入巨大。并对金沙江流域水利水电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影响的检测和评估等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2.3.3 加强水资源保护
  滇西北地区建立了较为统一的水资源环境管理部门,加强了水资源综合研究和规划工作。加快调蓄水工程建设,改变了城市供水供水水源单一的不利局面,同时加强了对地下水源补给区的保护,减轻了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污染。
  2.3.4 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滇西北地区先后实施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等多个项目,加强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初步建立了生态屏障。通过高原湖泊流域水源涵养、严格限制森林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舍饲养畜、积极实施生态移民等多项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有效发挥了拦截泥沙和地表径流的作用,降低了土壤流失量。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滇西北地区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初步减轻或消除了上述生态问题。
  3 借鉴分析
  滇西北大理州及丽江市的主要生态问题与黄土高原区主要生态问题相似度很高,因此。滇西北主要的生态修复经验对黄土高原区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在全面学习滇西北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应根据黄土高原区具体的环境地质问题有针对性的应用,不应全盘照搬照抄,结合已有治理经验,黄土高原区的生态修复可采取以下几个具体手段:
  3.1 持续完善生态环境地方法规
  黄土高原区横跨我国青、甘、宁、蒙、陕、晋、豫7省区。以陕西省为例,除国家层面的相关法规外,陕西省制定了如《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条例》《陕西省水土保持条例》等一系列的地方性法规,为陕西省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黄土高原区的地方法规在针对性及区域协调性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要持续完善生态环境地方法规,切实提高地方法规对生态修复的指导作用。
  3.2 加强保护水资源,提高利用率
  与滇西北类似,造成黄土高原区水资源承载力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下,应首先从观念上树立起节约资源,适度开发的原则,在制度建设及操作层面完善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将粗放型用水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用水模式,切实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在上述前提下,加大对现有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水源涵养与湿地保护工作,适度开发新资源,支撑社会发展需求。
  3.3 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林分质量
  在国家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的支持下,科学论证黄土高原区适宜的植被種类,建立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概念。对于已完成建设的林区,应有针对性的加强改造工作,改善林分质量。对于区内退化草地,采取加强保护,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补种为辅的建设模式。在切实改善林分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植被覆盖率。
  3.4 加强土地整理工作
  在加强水资源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及提高植被覆盖率的前提下,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应进一步提高土地整理工作效果,适度加强黄土高原区梁茆地段的梯田改造及缓坡地段坡地改梯田工作,合理改造地形地貌,降低地表坡度;提高区内生态环境与土地承载能力。
  4 结论
  滇西北的主要生态问题与黄土高原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特点,该区主要生态修复经验有:完善生态环境专项法规;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有机结合生态环境修复与社会经济发展;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在全面学习滇西北先进经验的同时,应根据黄土高原区具体的环境地质问题有针对性的应用。可采用:持续完善生态环境地方法规;加强水资源保护,提高综合利用率;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林分质量;加强土地整理工作等。
  参考文献
  [1]吕厚远,刘东生,郭正堂.黄土高原地质、历史时期古植被研究状况.科学通报,2003,1:2-7.
  [2]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云政发〔2000〕74号, 2000.
  [3]张建兴,马孝义,赵文举,等.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4省为例.干旱区研究,2009,26(1):115-119.
  [4]黄斌,杨民,郭海英等.黄土高原中心地区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对策例.干旱气象,2005,23(3):58-61.
  [5]夏露,刘咏梅,柯长青.基于SPOT4数据的黄土高原植被动态变化研究.遥感技术与应用,2008,23(1):67-71.
  收稿日期:2019-04-22
  作者简介:滑亚慧(1982-),女,汉族,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遥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81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