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读懂活用,让小学数学教材更显张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 正确理解教材意图是备好课的前提,灵活运用教材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教材”,还应该要“用教材教”,读懂教材,以生为本,按需重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最佳的呈现方式,努力开发丰富多彩的、有趣的、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关键词】教材;读懂;活用
  数学教材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是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完全相同,教材内容只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数学学习材料,有目的地开发和使用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使数学教材发挥最大的作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正确理解教材意图,构建知识体系
  1.整体把握,理解教材
  教材的编写体现整体性,注重突出核心内容,注重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强调学生学习的整体性。教师对教材应该有一个整体概念,要全面分析单元教材内容的层次和结构,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掌握重难点,进而更好地设计某一课时的教学,还要了解全册教材知识脉络,理清各年段每册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做到全面了解,心中有数。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最明显的特点是螺旋上升的形式,从浅到深,从易到难,每个学段有重复但又有不同的教学要求。例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测量》,学生在上册认识了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会进行简单的测量和估测后学习的,为后继学习周长、面积,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奠定基础。在教学本单元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把握教材:①在操作活动中积累对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理解的经验。在教学“分米”和“毫米”时,通过测量两支不同长度的铅笔,分别由厘米自然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学习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时,学生难以通过测量进行亲身体验,教材就设计了1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的实践活动,通过操作,学生可以体验10米、100米的实际长度,再借助实际情境想象并学习1千米的实际长度;②结合估测活动,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教材将估测活动贯穿在整个长度单位的学习当中,先估测再实际测量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长度等,进一步建立长度概念,体会各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
  2.挖掘教材内涵,优化教学过程
  教材是教育者通过深思熟虑、精心编排的,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内化课程标准理念,认真学习教材,掌握教材编写意图,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北师大版数学教材通过设计挑战性的问题和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方式是这套教材的突出特点,每一节课都以“情境+问题串”的形式呈现重点知识,尝试从熟悉的情境入手,展开一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分草莓》一课,教材创设了分草莓的情境,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结合情境,探索试商方法,积累试商经验。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试商方法,理解算理;第二个问题巩固试商方法的应用,丰富试商经验;第三个问题通过分析典型错例加深对试商方法的理解。教师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设计有效可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感悟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
  二、以生为本,有效开发,活用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但决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在深入研究教材时,必须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科学合理地创造性地开发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材。
  1.以“学”定“教”,活用教材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重新合理地组织教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才能设计出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案。
  2.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灵活处理教材
  通过一定时间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一些数学知识和方法,这些数学知识和方法可以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素材,这些素材的选取有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的含义,能够迁移已有知识,从不同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将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乘除法的计算中;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導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根据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等等,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解决新问题,学生容易理解、掌握,教学事半功倍。
  3.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身边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求、数学学科的特点,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教科书上创设的情境大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但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相同,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也不一定都相同。因此,教师要客观地把握教材,根据具体的情况改变教材内容,把身边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使教材内容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比一比》,教材出示的是男女生分组投篮比赛的统计图,而我校刚好举办完踢毽比赛,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把三(1)班学生参加比赛的照片呈现出来,五名男生和四名女生的得分绘成统计图供学生讨论:“哪个队的实力强?”学生看到自己比赛的相片、成绩,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趣味。
  4.根据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适当地补充教学资源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学生发展的差异,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适当地补充教学资源,丰富学习材料,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例如,相同的问题情境提出不同级别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允许学生有多种想法、算法,在各册教材计算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体会算法多样化,理解算理。还可以提供一些阅读材料,包括历史资料、背景材料、知识应用等,以丰富学生知识,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填数游戏》后,通过文字介绍数独,呈现各种不同的数独图片,丰富学生对数独的认识。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设计基础问题、拓展问题、探索问题等,如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设计一道基础练习以巩固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下面这些小动物画出的红线是图形的周长吗?是的打 “√ ”,不是的打“×”。
  又如在学生学会用公式计算正方形周长后,设计一道拓展练习: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68厘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加强学生对正方形周长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使不同的学生通过活动获得不同的体验。例如,教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元角分》后安排一节购物实践活动课,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利用学到的加减法知识独立计算,体验付钱和找钱方式的多样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时分秒》后,让学生课后自己设计作息时间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等。这些综合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扩展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化“静”为“动”,活用教材
  教科书的内容都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学生需要被动地理解主题图的含义。如果能够把静态的主题图动态化,形象生动地展示学习内容,充分探索图中所蕴含的意义,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例如: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乘车》的教学,教材提供了3幅静态乘车图,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与运算顺序。如果在课室里模拟“乘车”的具体情境,通过“上车”“下车”“上车又下车”的表演,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探索,使学生轻松地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还可把乘车问题的练习题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接观察到上下车的人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活动情境中直观体会解决乘车问题的方法。另外,教学活动中提出的新问题、学生的作品、学生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等都是动态生成的教材,合理利用这些生成性教材有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材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探索空间,教师在教学中深入研究教材,读懂教材,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材,使之更切合学生的实际,从而提高学生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04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