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善于听读,为学习打开一扇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听读,是指以学生听为主,而读可以是老师读,也可以适当安排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读,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口头语言。中高年级是指四、五、六年级,通过实践积累经验然后向小学阶段全面推进。我校开展了二年听读能力的培养,本文首先从听读材料的选择,从小故事、散文到《国学》,再到演讲,最后是读国内外经典名著。每个阶段的训练老师都积累确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听读评价机制,如,在班级开展读书分享会、班级辩论赛等、诗歌分享会等。通过听读训练的开展,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有有很大的进步,更擅长记忆、爱好朗诵、胆量变大、课堂上积极发言、成绩明显提升,听读能力训练的开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听读能力训练;国学
  “听”,是指用耳朵感受声音,认真倾听;“读”,是指看着文字朗读。中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总目标的第九点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第七点还指出:“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课标之所以如此重视听读,是因为“听、说、读、写”在语文的学习上的基础,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听读能力,一定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听,繁体字的为“聽”,意思是要用口、用耳、用眼、用心认真倾听;读,繁体字为“讀”,意思是从言,卖声,籀书,抽释理解书的意义。可见,听读与我们平日所认为的简单听读不一样,是需要培养的。尤其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正是需要提高听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在校园里,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总是听完一段话之后,有些学生茫茫然,不知道重点在哪;课堂上,有些同学思维涣散,思绪经常不知道飞哪去了;还有的同学被班级选为国旗下讲话人选,演讲水平却强差人意;有的同学一年还读不了一本课外书……“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经说过一句话:“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在语文的學习中,如果没有经过的听读的培养的孩子,对将来的学习都有影响,所以在中高年级开展听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语文学习素养的基础,也能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出于以上考虑,我们学校语文科组对全校中高年级(即4-6年级学生)进行了为期2年听读能力培养的尝试,主要从听读材料的选择、培养的方法及评价方法、实施后的效果四方面着手进行培养。
  一、听读材料的选择
  中高年级(3至6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且在听读中也能接受到大部分的知识内容,结合我校正开展“方圆德育”的课题研究,在听读培养的第一年就以让学生听读方圆小故事为材料。新课程标准(2018年)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优秀传统文化的听读材料对于我校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不仅能学习到很多语文知识,还能通过听读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
  我校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展听读训练已经有二年了,我们利用的是每天语文课前5—10分钟开展听读训练。我们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每次课前5—10分钟让学生上台朗诵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小文章或散文、诗歌等;第二阶段是让学生朗诵的是育灵童教育研究室出版的《国学》的蒙学阶段和四书阶段组成,《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论语》《大学》《中庸》《四书》几部国学经典,学生听读,理解经典;第三阶段是学生根据主题进行演讲,就就能锻炼学生的写作及现场的语言组织能力;第四阶段是学生每天读5—10分钟的国内外经典名著,我们很多班尝试了一学期可以读2到3本200多页的名著,如此训练学生听读效果较好。
  二、培养听读的方法
  在听读能力培养中,具体方法主要是采取每天语文课,课前5—10分钟由学生或老师来朗读,大部分学生听的方式进行。遇到一些较难的文章时,朗读负责人会适当地进行讲解;遇到经典的文章时,朗读负责人会在老师的安排指导学生进行背诵;遇到本学期刚好是培养演讲时,就需要演讲者提前精心准备了。经过两年的听读训练,学生基本已经熟悉了语文课上听读的套路,做起来也是得心应手。
  在听读的第二阶段,我们不仅让学生听,还让学生读,教师还会适当地讲解《国学》中一些难于理解、或非常重要的字、词、句。比如,在第六册《国学》中,第一课《礼》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句话,很多学生会认为这是圣人无法忍受季氏的所作所作,这里我就向学生解释此难点,这里是讲季氏用八佾,这样的事情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他不忍心的呢?像这样的知识的难点,教师就需要向学生指出讲解。
  三、听读的评价机制
  听读能力培养起来后,要想对学生进行评价,要有相应的评价主体和方法。我校采用的是校级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班级读书分享会、班级辩论会、班级诗歌朗诵会等进行评价。校级比赛一学期一次,班级的活动一月一次,通过之前每节语文课上的听读能力培养,再加上校级、班级活动的评价,对学生又是一大促进。
  四、实施听读能力训练后的效果
  通过二年的听读能力训练,学生都有很大的进步,他们的记忆力更好了、爱好朗诵、胆量变大、课堂上积极发言、成绩明显提升,效果比较显著。
  笔者所执教的班级当时还是五年级,记得有一节语文课,班上一女生正给大家读关于李白的小故事——《铁杵磨成针》,先朗读文言文原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问之,媪曰:“欲做针。”白曰:“铁杵成针,得乎?”曰:“但需工夫深!”太白感其意,还而终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部分同学还不能完全听懂,但很快在其他同学的议论和帮助下明白了这个故事的含义。大家都理解后,笔者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多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内心的独特感受,如,小源说:“这位老婆婆连如此难的事情都能做到,我们学习上还能说有什么困难呢?”学习成绩较弱的小进说:“我本以为自己学习上全是困难,对比老婆婆,这些都不算什么呀!”
  读完中华优秀传统经典类《国学》后也让学生很有收获。在听读过程中对听读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像我们第二阶段选择的《国学》六册,虽然内容比较简单,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义不简单。如,读了一学期的《论语》,有一次课间休息,笔者看到有一位爱读书的男生正捧着一本《诗经》读得津津有味,笔者很好奇地走过去和他聊了几句,他告诉笔者,在上学期听读活动中我们背过一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出自《阳货》)就是这么一句话,让这位男生对《诗经》爱不释手,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无限。
  总之,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展听读能力训练,从语文课堂入手,再从活动评价拓展,学生的收获是很大的,我们将继续坚持走下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05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