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语文教学中“听读”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听读,是指学生通过倾听和感知书面语言文字转化的口头语言,接受书面语言文字的内容、思想、感情的过程。它是耳、目、脑甚至全身都同时受到影响和锻炼的一种独特的“读”法;是学习基础薄弱、生活经验缺乏和美学体验不足的学生学习的一条捷径。
  关键词:听读的含义;听读的方式;听读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9-093-2
  自古有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可见,从古至今,读——在人们的学习过程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当今,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就要探讨这样的问题:现在的学生究竟需要怎样的“读”才符合改革的要求呢?老师究竟该选择怎样的方式来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完成“读”的教学任务呢?
  一、实实在在谈现状
  实事求是地讲,当今社会盛行的功利之风早已飘进了校园。面对课上有限的45分钟,一些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尽量压缩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凭心而论,这也实属无奈之举。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默读一遍需8~10分鐘,朗读一遍需15~20分钟,一节课只有45分钟,为节省时间,有的老师当然会选择默读甚至跳读。至于说效果嘛,自然另当别论了。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教学界的专家纷纷著文立说,发表自己对“读”的看法。其中,一些学者达成了一致,他们认为:朗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它与默读的心理活动方式比较如下:
  朗读:目→脑→口→耳→脑
  默读:目→脑
  由此可以看出,默读的程序较朗读的程序大大地简化了,虽然速度快了,但口、耳缺少了锻炼,对语感的培养也大大削减了。所以,有学者提出:朗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放声朗读文章,还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如果对精美的文章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
  二、通通透透析含义
  何为“听读”?
  听读,是学生通过感知书面语言文字转化的口头语言而接受书面语言文字的内容、思想、感情。
  那么,使用什么器官来听呢?
  所有的人都会说听当然是耳朵的事情。但根据国外的研究表明:人是通过整个身体来听音的。声音其实是一种振动方式,长期以来,人都是通过整个身体来感知声音的。所以如果只用耳朵听,效果并不是最好。要知道这一点是否正确很简单:试一下只用耳塞来听音乐,再用一套音响来听同样的音乐,感觉是一样的吗?肯定不一样!不是音量大小的问题,而是后者带给人一种包围的感觉,因为这时候人是用全身来听音乐的。
  所以,听读的心理活动方式是:全身→脑→目→脑,较之默读,不仅程序增加了,耳、目、脑甚至全身都同时受到影响和锻炼。它的效果自然要比默读好很多。而且,书面语言文字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当大脑接受了口头语言时,被口头语言转化的书面语言文字代表的意义和内容也被大脑通过抽象而接受。听读还具有书面语言文字不具备的功能,这就是音响强弱、高低、节奏、韵律等方面的特殊效应(或叫语感)。学生可以通过听读初步感受书面语言文字的情感美、意境美、音乐美。
  三、清清楚楚说方式
  听读的方式有很多种,许多老师喜欢用多媒体播放朗读的音频文件。的确,朗读的音频发音准确,情感充沛,有时配有音乐,能将文章中的情感、意境表现的淋漓尽致,给学生以最直观的感受。但是,笔者认为,较之人工制作和改良后的音频,教师自身的范读才是最合适的听读。因为,这涉及到了一个心理信任的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听读是学生理解文章的间接经验,它是缺乏体验的学生感受文章,进而模仿(imitation: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而仿效其言行,并使自己的言行与之相同或相似的过程。),并通过模仿来帮助理解的关键。这个过程中,涉及到模仿者对被模仿者的信任问题。从传统的角度来说,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绝对信任的人。如果,授课老师能够全身心的投入,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感,并把自己的感情和人格魅力融入到文章中,通过自己的全情范读让学生体会有声语言的神奇功能师生,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那才是最完美、最有效的听读。事实上,人与人的倾情交流才会产生思想上的火花和情感上的共鸣,千万不要让冰冷的机器替代教师这一教学交流的主体。
  记得在讲解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时,第一遍是默读,学生仅体会到诗中的孩子变成了金色花和妈妈玩;第二遍是笔者的范读,因为笔者明白该诗讲的是孩子为报答母爱而变成圣洁的金色花为妈妈做事,于是,就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和妈妈对孩子的关爱融于字里行间,听读完毕,学生们立刻感受到了诗的深层含义,找到了关键诗句,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出色的完成了第三遍的齐声朗读。
  四、真真切切阐意义
  请老师们不要吝惜自己的嘴巴,这种亲自范读的听读是学生最需要的,是他们理解课文的指路明灯。而这种范读不仅要求教师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求他们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章中去。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一位懂得范读、精通范读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感情充沛,人生阅历丰富,文学修养深厚的人,能洞察每课文章的深刻内涵,能唤起他人感情上的共鸣。
  笔者很尊敬也很佩服同校的一位高级教师——薛汉忠老师。他的课极富激情,听他朗读《“两弹元勋”邓稼先》,学生们仿佛就置身于戈壁荒漠,亲眼目睹了先辈们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听他朗读《沁园春·雪》,学生们会立刻置身北国的茫茫白雪中,感受伟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听他朗读《天净沙·秋思》,学生们会在小桥流水之间感悟到游子的无限悲辛;听他朗读朱自清的《春》,学生们会在和煦春风的吹拂下,迷醉于那沁人心脾的芳香;听他朗读海伦·凯乐的《再塑生命》,学生们会在盛开着紫罗兰的绿地上,感悟生命的力量和爱的博大……在这种老师指导的听读下,学生们个个动情,人人深思,对文章的意境和情感体味和感悟的更为深刻。
  听读只是学习的开始,是一种辅助手段,接下去,要靠学生自己模仿着朗读,边读边感悟。而要真正理解课文,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合作探究,探讨难点和重点,体味文章的中心。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以欣赏的角度朗读,真正成为发现美、体验美、评价美的主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53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