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话语气词“哈”的用法及主观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广安话语气词“哈”,可用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中,分别表示不同的语气。在日常交际中,广安话语气词“哈”具有视角体现功能、情感表达功能、主观认识功能,是广安方言中委婉表达个人主观性的重要语言方式。
关键词:广安话;语气词;“哈”; 主观性
广安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当地方言广安话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广安话在语法方面与普通话虽然大部分相同,但是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下面我们分析广安方言中特有的语气词 “哈”在不同句类中的用法,并进一步分析“哈”的主观性。
一、语气词“哈”的用法
“哈”在《漢语大辞典》中的解释是:张口呼气;伛,弯;象声词,形容笑声等。虚词“哈”作为语气词被研究是从贺阳先生(1994)开始的,他最早把表语气意义和停顿的北京话“哈”界定为语气词。尹世超先生(1999)也提到了“哈”作为一个特殊的语气词已经从方言进入普通话。其实,“哈”在广安话中作为语气词时日已久。广安话语气词“哈”广泛运用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中,具有舒缓语气、拉近距离、寻求认同等语用价值。与普通话相比,使用范围更广、频率更高,是说话人基于自己的视角、情感、认识,委婉表达个人看法的语言工具,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一)用于陈述句
广安话语气词“哈”,用于陈述句句末,读作[xa35],平调,表肯定、赞扬、亲切、提醒等。通常用于说话人告知听话人他主观认为的某一事实,具有通知信息、进行商量、寻求认同的功能,语气较委婉。在广安话口语中,语气词“哈”用于陈述句的现象最为普遍,而且在肯定句中出现频率略高于否定句。同为肯定句,带语气词“哈”往往比不带语气词“哈”肯定语气强,说话人一般在讲话时就已经在心里肯定了讲话内容,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同。而同为否定句,带语气词“哈”往往比不带语气词“哈”否定语气弱,说话人在陈述否定事实的时候很可能是为了表示谦虚或者为了委婉表达,提醒听话人要注意某个事项。例如:
(1)a.你煮的东西好好吃哈。
b.你煮的东西好好吃。
c.我煮的东西不好吃哈。
d.我煮的东西不好吃。
例(1)a句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赞扬,b句比a句语气更生硬,夸奖的意味没有a句浓,因此,肯定语气也没有a句强。例(1)c句有两种语义:一种表示谦虚,说话人其实在心里认为自己做的东西味道还行,出于谦虚原则,不好直接夸奖自己;另一种表示提醒,说话人在委婉地提醒听话人自己做的东西不够好吃,希望对方不要见怪。无论哪种理解,都比不带语气词“哈”的d句否定语气弱。
(2)a.他这个人还不错的哈。
b.他这个人还不错的。
c.他这个人很不好哈。
d.他这个人很不好。
例(2)a句加上语气词“哈”是为了寻求认同,也表示赞扬,在说话人看来这个人可以交往,肯定语气比b句更强。例(2)c句则是委婉地提醒听话人少与这人接触,即使用上表程度的副词“很”,其否定语气也比d句轻。
(3)a.图书馆七点开门哈。
b.图书馆七点开门。
c.图书馆七点不得开门哈。
d.图书馆七点不开门。
例(3)a句用商量的口吻通知听话人图书馆开门的时间,暗含希望对方早点来之意;b句就是单纯的告知信息,肯定语气没有a句强。例(3)c句则提醒听话人别去早了,否定语气比d句弱。
在广安话中,当语气词“哈”用于陈述句句末时,出于礼貌原则,我们一般不会对别人当面表示否定,因此,语气词“哈”通常不用于第二人称作主语的否定句,如“你煮的东西不好吃哈”“你这个人不好哈”等类句子很少使用。
此外,语气词“哈”也可以用在陈述句中,表停顿、提示,引起听话人对话题的关注和思考。例如:
(4)我认为哈,这套卷子你们不应该错这么多。
(5)我觉得哈,这道题应该这么解答的。
(6)她这件事哈,难办哦。
(7)他这个人哈,不得了哦。
例(4)通常出于教师之口,很多教师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喜欢用“哈”等语气词作为表停顿的口头禅,以引起学生关注这个话题。例(5)的“哈”也表停顿,如果作为疑问句的答案,不仅可以通过停顿引起注意,还可以给自己短暂的时间思考如何组织语言。例(6)、例(7)通常是说话人在阐述自己对某个事情或某个人的主观看法,表示停顿。
(二)用于疑问句
广安语气词“哈”用于疑问句句末,读作[xa31],升调。根据提问的手段和语义情况,一般用于是非问句,不用于特指问句、正反问句、选择问句,疑问程度较弱,表示询问。用于是非问句末,通常有三种情况:说话人对谈话内容十分肯定,用上疑问语气只是为了寻找话题,与听话人继续交谈下去;说话人对谈话内容有所认定,但不是很肯定,只是猜测,想通过询问的方式加以确认;说话人对谈话内容一点都不确定,但是内心极其渴望,希望听话人能够通过肯定的答复来安慰他。例如:
(8)今天天气不错哈?
(9)你们家有三兄弟哈?
(10)这次比赛我们战队一定会赢哈?
(11)奶奶住院了,一定会没事的哈?
例(8)是第一种情况,说话人为了使会话能够继续进行,通常会把天气等大家都能聊的话题作为“开场白”。例(9)可以是第一种情况,也可以是第二种情况,如果是第二种情况,说话人对于听话人家里有三个兄弟的情况是猜测的,但是不十分确定,发出询问后,听话人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或肯定或否定的回复。例(10)(11)通常是第三种情况,前者期待自己的战队赢得比赛,后者渴望奶奶身体健康,他们都希望得到肯定答复,这时听话人一般都会作肯定回复以安慰说话人。 根据答语的差异,语气词“哈”还可以用在询问句、反问句、设问句句末,表询问、停顿。例如:
(12)你该把钱还给我了哈?
(13)难道我差这点钱哈?
(14)未必你还觉得自己做对了哈?
(15)怎么做好自我批评哈?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不足,然后再分析原因,最后进行总结。
例(12)是询问句,说话人对于该不该还钱这件事是毫无疑问的,发出询问是为了寻求认同,并且需要听话人作出或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例(13)是反问句,说话人表达的是否定语气、相反之义,意思是他不差钱,话语中已经包含着答案,不需要听话人再作出答复。例(14)也是反问句,说话人通过委婉批评,表达反诘语气,也不需要再作答复。例(15)是设问句,属于自问自答。需要注意的是,“哈”作为语气词用在设问句句末,往往表停顿而不表询问,说话人为了引起听话人注意和思考,有意停顿,然后再说出自己的想法。前一句如果单独使用,属于特指问,后面则不能用语气词“哈”。
(三)用于祈使句
广安语气词“哈”用于祈使句句末,读作[xa325],降调,表示建议、商榷、祈请、劝阻或叮嘱等。比其他祈使句语气强度更弱,而且更委婉。在广安话中,带语气词“哈”的祈使句的使用范围已经从同龄、同级之间扩大到长辈与晚辈、上级与下级之间。例如:
(16)一起去听演唱会哈!
(17)您还是坐着休息哈!
(18)帮我去开个会哈!
(19)小刘,周三之前把任务完成哈!
(20)局长,帮我签字哈!
例(16)一般用于熟悉的年轻朋友之间,表示建议、邀请,带有商量的语气。例(17)可以用于晚辈对长辈身体状况较担心而进行建议、劝阻的场景,语气比较亲切。例(18)通常用于同级之间或者上级对下级,表示商榷。例(19)用于上级对下级,表示命令,为了使听话人更能心甘情愿地接受任务,在说话人带上语气词“哈”后,句子的命令程度减弱了,祈使语气也减弱了。例(20)用于下级对上级,表示祈请,祈使语气更弱,也有利于拉近双方关系。
(四)用于感叹句
广安语气词“哈”用于感叹句句末,读作[xa325],降调,表喜悦、惊讶、厌恶、叹息等语气,语气没有其他带“啊”“呀”的感叹句那么强烈。例如:
(21)见到你真是太开心了哈!(表示喜悦)
(22)你真的太让人意外了哈!(表示惊讶)
(23)想不到你这么讨厌哈!(表示厌恶)
(24)你的伤真的好严重哈!(表示叹息)
由例(21)~(24)可见,在广安话中,带语气词“哈”的感叹句,一般都要用表程度的形容词或副词作状語来修饰谓语,如“太”“非常”“这么”“那么”“好”等词,这样才能让句子带有浓厚的感情和感叹语气,但是加了“哈”后,感叹的语气反而没有那么强。
二、语气词“哈”的主观性
从语言学角度来说,“主观性”是指语言反映并表达说话人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情感这一特性。虽然学者们对语言的“主观性”研究内容和视角各不相同,但是对语言反映并表达说话人自我主观性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沈家煊先生(2001)曾提到:“汉语语气词可以表达各种感情,而语句中的表情部分即为主观性。”相对其他词类而言,语气词是帮助句子表达语气的重要虚词,更能体现语言主观性的特点。广安话语气词“哈”具有视角体现功能、情感表达功能、主观认识功能,是人们言语交际中表达个人主观认识的虚词。
(一)视角体现功能
语言能够体现说话人的个人视角,说话人基于对客观情状的了解,以或直接或隐晦的方式,从自己的个人角度对客观情状进行叙说。广安话语气词“哈”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中的视角体现不尽相同,其中,在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中体现的主观性程度通常比陈述句高。例如:
(25)A:你干什么去?
B:跑步去哈。
(26)A:你跑步去哈?
B:嗯啦。
(27)A:跑步去哈!我都准备好了。
B:好的。
(28)A:好久没运动了,好想跑步去哈!
B:那你就去吧。
例(25)中“哈”用于陈述句句末,不仅包含了说话人B向听话人A交代行踪这一客观事实,还涉及了说话人的个人视角,即B主观上想让A认同自己跑步的行为。例(26)中“哈”用于疑问句句末,不仅表明A遇到B这一事实,还说明了A主观上对B是否去跑步的行为不确定。例(27)中“哈”用于祈使句句末,表示说话人A是用祈请的语气与B说话,他认为现在应该去跑步了,且把自己放在祈使对象的范围内。例(28)中“哈”用于感叹句句末,强烈表达说话人A特别想去运动的意愿。由此可见,例(26)~(28)的语气词“哈”所体现的主观性程度高于例(25)的陈述句。
(二)情感表达功能
语言具有传达感情、情绪、意向、态度等情感表达功能。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中,语气词通常是一种用来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常常要借助会话情境中的感情成分来进行社会交际。就整个会话而言,我们很难将说话人表达的客观内容与情感内容彻底区分开来。广安话语气词“哈”同样具有情感表达功能,特别是在口语交际和网络交际中,由于能够表达各种主观情感,使用越来越频繁。
语气词“哈”用在陈述句句中,表停顿、提示,可以引起听话人注意,使话题得到关注;用在陈述句句末,表肯定、亲切,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使谈话进行得更加顺畅;用在疑问句句末,表亲切、询问,语气舒缓,可以拉近距离;用在祈使句句末,表商榷、叮嘱,语气没那么强硬,使得谈话人关系更加亲近;用在感叹句句末,表喜悦、惊讶,语气也比较亲切。例如: (29)a.我觉得哈,这道题该选D。
b.我觉得这道题该选D。
(30)a.我明天再来找你哈。
b.我明天再来找你。
(31)a.小王,你任务完成了哈?
b.小王,你任务完成了?
(32)a.把水倒了哈!
b.把水倒了!
(33)a.你能过来玩我好开心哈!
b.你能过来玩我好开心!
从例(29)到例(33),有语气词“哈”的a组句子比没语气词“哈”的b组句子,语气更委婉、亲切,交际性更强,也更能拉近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增进二者之间的感情,体现礼貌原则。例(29)中a句“哈”用于句中,表明了说话人不仅想告诉听话人他的答案选项,还想让对方注意这仅仅是说话人自己的个人见解,希望对方能关注这个话题,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而b句只单纯地表述说话人自己的答案选项这一内容,没有a句所表达的这些情绪。例(30)中a句用了语气词“哈”,更能表达亲近的感情,而不是像b句一样单纯的传达信息。例(31)中a句暗含了说话人认为在会话时,听话人应该完成了任务,用了语气词“哈”后,疑问语气不仅没那么强烈,还能拉近双方的关系。例(32)中a、b两句都是祈使句,b句带很强的命令性,听话人即使接受倒水的命令也是出于被迫的心理;而a句带有商量的口吻,表达的情感比b句亲切,听话人感觉与说话人的关系更亲近,因此,更容易心甘情愿地完成命令。
(三)主观认识功能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在此方和彼方之间传达信息,我们可以通过情态动词、情态副词、连词、语气词、语序等手段来表达个人的主观认识。语气词作为一种没有词汇意义的虚词,它也有着传达主观认识的功能。广安语气词“哈”的主观认识功能体现了说话人对话题内容的主观认识,即进行商量、寻求认同或征求同意等心理。
当语气词“哈”用于陈述句句末时,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比较随意轻松,可以在向听话人陈述某种事实、通知某个信息、评价某个观点时,期望得到对方的回应,与对方商量事情,征求对方同意,或者表现说话人间接认同的看法。当“哈”用于是非疑问句句末,疑問程度较弱,说话人在询问对方时,心理对谈话内容有一定的认同,询问的目的多是为了再次确认,寻求认同。当“哈”用于反问句时,可以通过反诘语气,委婉批评对方,表达相反义,体现了说话人寻求对方认同的心理。当“哈”用于祈使句时,语气较和缓,言语之间没那么激烈,带有商量语气,也能表达说话人进行商量、寻求认同的心理。例如:
(34)昨天没下雨哈。
(35)我把你的衣服拿回去了哈。
(36)你的想法好棒哈。
(37)昨天叫你做的事做了哈?
(38)难道你认为自己行为很礼貌哈?
(39)不要紧张哈!
例(34)说话人向听话人陈述昨天没下雨这一事实;例(35)说话人通知听话人把他衣服拿回去了这一信息;例(36)说话人评价听话人的想法很棒这一观点。由此可见,从例(34)到(36),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比较随意轻松,表达了征求同意、进行商量、寻求认可的心理。例(37)说话人主观上对听话人是否做过这件事心里有数,希望得到肯定的答案,疑问程度较弱,寻求认同的意味更重。例(38)说话人主观认为听话人的行为很不礼貌,委婉批评对方,希望对方能够接受,也体现了说话人寻求认可的心理。例(39)祈使语气已经很弱,说话人带着商量的口吻,以寻求对方认同。
广安话语气词“哈”,用于陈述句,可表示肯定、赞扬、亲切、提醒、停顿等语气;用于是非问句,可表示询问语气;用于祈使句,可表示建议、商榷、祈请、劝阻或叮嘱等语气;用于感叹句,可表示喜悦、惊讶、厌恶、叹息等语气。在日常交际中,广安话语气词“哈”具有视角体现功能、情感表达功能、主观认识功能,已经成为了委婉表达个人主观性的重要语言工具。
参考文献:
[1]贺阳.北京话的语气词“哈”字[J].方言,1994,(1).
[2]尹世超.说语气词“哈”和“哈”字句[J].方言,1999,(2).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崔莉佳.语气词“哈”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崔希亮.语气词“哈”的情态意义和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4).
[6]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13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