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父母的心理控制与幼儿心理社会功能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儿童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心理控制作为父母教养方式的一种,也会对孩子成长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对父母心理控制进行分析,进而探究父母心理控制与幼儿心理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父母心理控制会对幼儿心理社会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词:心理控制  幼儿  心理社会功能
  父母在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产生较大影响,而控制就是父母管教幼儿的常用方式,其中父母控制通常由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两个方面,其中思想、情感以及观念方面的控制就属于心理控制。下文将对心理控制理论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探究父母心理控制与幼儿心理社会功能的关系。
  一、心理控制概述
  (一)心理控制概念
  心理控制究其根本是父母教养行为的一种体现,指的是侵入扰乱儿童思想、情感的教养行为,心理控制这种教养行为会影响儿童自我价感发展,导致儿童一些心理社会功能出现失调。根据跨文化研究,我国父母心理控制水平相对较高,爱的撤回这种心理控制方式在我国父母教养孩子日常中出现频率非常高,如“你不听话我就不爱你”之类的话语时常可以听到。
  (二)心理控制策略和分类
  1.心理控制的策略
  心理学家把Barber等人将心理控制方式分为四种:①引发焦虑:父母通过引发焦虑感的方式促使儿童达成自己的要求或完成布置的任务,如父母对孩子说,这件事你必需完成,不完成就如何如何,如果是过高的要求则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压力,使孩子焦虑;②引发内疚:与引发焦虑类似,父母通过引发内疚的方式促使儿童按自己要求做事,如父母对孩子说,如果你做不好这件事,我就会很失望,你就应该感到内疚;③爱的撤回,这是父母日常教养中比较常用的方式,当孩子符合父母要求,就对孩子和颜悦色,一旦做错事情就大吼小叫,经常对孩子说你做不好就不乖,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之类的话语;④限制儿童表达,中国式家庭许多都是孩子要服从父母的权威,依照父母要求做事[1]。
  2.心理控制的分类
  依据人格发展中人际关系发展和自我概念发展,可将心理控制分为两类:①依赖导向:此种类型在有分离焦虑倾向的母亲身上表现更为明显,此类父母难以忍受与孩子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分离,因而使用心理控制策略将孩子控制于家庭关系中,不断强化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这种依赖表现为情感和心理两个方面;②成就导向:父母通过设置高标准来控制孩子,即要求孩子在生活、学业甚至之后的工作各方面表现优秀,此种类型心理控制更多会出现在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父母身上,然而此类心理控制方式使得孩子心理更为焦虑,且容易受挫,不利于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还会使孩子变得好于表现。
  (三)心理控制与其他概念区分
  ①心理控制与行为控制区分:行为控制侧重于管理幼儿的具体行为,心理控制侧重于控制幼儿的心理世界,当心理控制或者行为控制出现压力和强迫时,会对幼儿心理功能产生负面影响;②心理控制于自主支持的区分,这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教养方式,心理控制侧重于控制,自主支持侧重于支持幼儿自由表达,这两种方式过度都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已有心理学家提出将两者结合的理论从促进独立——促进依赖和资助支持——心理控制两个维度选择教养方式[2]。
  二、父母心理控制与幼儿心理社会功能的关系
  结合心理控制概念、心理控制策略分类以及心理控制与其他概念的区分,下文将从这几方面探究父母心理控制与幼儿心理社会功能的关系。
  (一)心理控制与行为问题关系
  行为是父母心理控制对幼儿心理社会功能影响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幼儿行为可从内化和外化两方面划分。
  1.内化
  幼儿内化行为问题主要是由父母对幼儿过度控制引发的,具体心理表现为焦虑、退缩,严重时还会使儿童产生抑郁,相关心理研究表明,高焦虑水平的父母孩子也会出现较多的焦虑表现,纵向研究结果也证明这一点,高心理控制水平的父母,管教下的青少年反应出的焦虑也会较多。还有学者对父母心理控制与儿童内化问题之间的内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心理控制强化了幼儿情感和心理对父母的依赖感,使得幼儿自我控制弱化,会使幼儿产生焦虑等内化问题[3]。
  2.外化
  外化行为问题主要是幼儿控制不够导致的。近些年研究表明,父母心理控制也会对幼儿外化行为问题产生影响。例如纵向研究父母心理控制可以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进行预测,父母心理控制会增加孩子的攻击行为。还有研究表面当母亲使用心理控制进行教养时,如果孩子与父亲亲子质量较好,则可降低儿童攻击行为出现概率。总之,心理控制会增加儿童攻击行为出现概率,而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可以降低儿童问题行为出现率。
  (二)心理控制与自主性关系
  依据自我决定理论,父母心理控制是违背儿童要求和意愿的,不利于儿童自我意志的发挥,会给儿童自我意志功能造成损伤。因而父母的心理控制对儿童自主性是有阻碍作用的。心理控制对自主性的负面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当前家庭中,还会对儿童之后成长甚至同伴关系产生不良影响,如影响孩子青少年时期的伙伴关系中的自主性。
  (三)心理控制与人际关系
  家庭和同伴关系是个人社会支持系统中的两个微系统,人际关系能给个体提供支持。该领域研究多以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心理控制与亲子关系质量是呈负相关的,即父母心理控制水平越高,亲子质量越差,家庭关系越差。此外,父母心理控制水平也能预测幼儿的同伴关系,父母心理控制水平越高,对幼儿需求的感知和回应就越差,幼儿同伴关系也就会表现不佳,体验到的孤独感也越多。
  结语
  本文通过对心理控制概念、心理控制策略分類以及心理控制与其他概念对比进行分析,探究父母心理控制与幼儿心理社会功能关系,结论为:①父母心理控制会对幼儿行为产生负面影响;②父母心理控制阻碍幼儿心理自主发展;③父母心理控制水平与亲子质量和儿童同伴关系呈负相关,心理控制水平越高亲子质量越差,儿童同伴关系就会越差。
  参考文献
  [1]杨盼盼,周颖,刘俊升.父母心理控制与亲子关系质量的关系:儿童获益解释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5):909-912.
  [2]邢晓沛,孙晓丽,王争艳.父母心理控制与儿童自我控制和问题行为:有中介的调节模型[J].心理科学,2017(3):594-599.
  [3]杨阳,王桂平,王辉.母亲心理控制与幼儿行为问题的关系[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7(2):102-1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18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