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湘西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对《湘西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为期两年的改革调研、归纳、实践、总结中发现,教材、教师、教法等方面的革新成为了课程教学的改革重点,需要对教学大纲、内容进行阶段性的重新审视,并采取元素提炼、注重风格、鼓励创新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如此,《湘西民族民间舞》才能永葆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湘西民族民间舞;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在民族民间舞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的选择上加入了地方特色的《湘西民族民间舞》课程,课程主要以苗族和土家族民族民间舞为主,在课程的相关教材、理论的研究方面均有涉及,并建立了实践基地进行长期的采风、提炼和创编工作。在教授《湘西民族民间舞》的课程实践过程中,结合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湘西州艺术学校等各高、中等学校的课程开设情况,总结课程涵盖的层次、深度等方面综合考虑,为《湘西民族民间舞》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对湘西地区高校《湘西民族民间舞》课程的调研、改革以及辐射周边各级各类学校的相关课程研究总结出,《湘西民族民间舞》的相关课程,涉及到湘西州各民族、各县市多种风格的提炼、精炼,每个民族因为地域的不同而出现多种不同的风格性,这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意大纲的把握、教材的取舍以及课程内容的代表性。比如教学时长、教学对象的差异,教学场地的选择等因素都有可能直接影响教学结果。
  《湘西民族民间舞》课程的教学大纲应该紧紧围绕两个大的方面进行改革,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现有的《湘西民族民间舞》课程是否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是推行《湘西民族民间舞》这么多年以来值得反思的重点,因此教学大纲需要进行阶段性的重新审视,进行课程改革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以传承人带领传统,注重原真性保留
  民间艺人进课堂也是掌握《湘西民族民间舞》课程风格纯正的有效手段之一,学生可以在学校范围内近距离的接触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每一个民间艺人或者非遗传承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是可以从他们身上借鉴、学习的地方。民间艺人这一身份的独特性使得《湘西民族民间舞》课程的层次更为丰富和多样,这样就可以达到教、学、艺的三位一体。
  湘西地区开设《湘西民族民间舞》课程的学校主要有吉首大学、吉大师院、州艺校及部分初、高中学校,其中提炼出教材的主要有吉首大学和州艺校两所学校的教材,其它部分学校除了套用这两部教材以外,也选择由传承人直接教授的方法进行教学。吉首大学《湘西民族民间舞》教材的受众主要是高等学校舞蹈专业学生,州艺校《湘西民族民间舞》教材的受众普遍为中等学校舞蹈专业学生。
  从教学大纲的制定来说,州艺校的教材主要针对舞蹈演员的培养方面,2008年《土家族、苗族民间舞教学专业》入选“十一五”精品专业,2009年入选“十一五”精品课堂。在湘西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选择上,主要是以土家族、苗族两大湘西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为教学的内容,依托州艺校“土家族、苗族舞蹈”传承基地这一优势,进行民族民间舞蹈表演专业的资源整合。土家族、苗族舞蹈入选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湘西地区的土家族、苗族人口、区域分布占全州最多,舞蹈风格性强,因此最具特色。從老艺人口传身授的传统剧目和套路来看,可以做一些传统剧目的保留工作,也可以丰富《湘西民族民间舞》教材内容。
  吉首大学在硕士研究生表演、编导方向以及本科教育的舞蹈表演、舞蹈学等两个层面、三个方向的《湘西民族民间舞》课程的教学模式中采用课堂、民间、老艺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保留了《湘西民族民间舞》的原真性、风格性,又进行了艺术提炼、艺术创作,将湘西民族民间舞创作成剧目搬上舞台。在师资培训上,重视教学规律的培养和教学规范性等方面,为湘西地区的各个学校输送了舞蹈人才。
  二、以高校学科建设带头,注重科学研究
  《湘西民族民间舞》课程教材必须具有典型性、前瞻性、元素性这些特点,将课程教材以及教学方法等作为重点建设内容进行反复推敲、丰富,不能只局限于参加各项赛事,应该着力于将《湘西民族民间舞》教材作为民族和地区品牌推向全国。建设品牌特色课程,既需要理论和民族基地的改革,在建设的过程中也难免对原有的民族民间舞造成影响,如何将影响降至最低,对原有的民族民间舞进行活态保护也是建设《湘西民族民间舞》过程中不可小觑的问题。作为高校的教师和科研团队,都有义务对湘西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传承、保护,应有意识地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
  课程的建设因地域关系应独具自己的风格,因此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舞蹈学科的肢体语言特点,需要从品牌特色、理论支撑、建设基地以及湘西地区各学校选修课程开设这些方面提供支撑。《湘西民族民间舞》的课程来自民间,课程建设的目的是将湘西的民族民间舞蹈传播出去,因此开设《湘西民族民间舞》的选修课程也显得尤其重要。
  综合类大学开设各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先例不少,这使得大学生群众在《湘西民族民间舞》课程的推广上也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贡献。《湘西民族民间舞》课程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美学培养等方面的影响也具有很大的教化意义。
  三、以教师作为传播火种,注意风格纯正
  《湘西民族民间舞》课程开设的必要因素之一的教师,这种专业教师的组成应多元化,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一成不变的现象,以优秀的、专业的方法提炼并组织到教学中去,这就使得《湘西民族民间舞》的课程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艺术形态的湘西民族民间舞应该提取到可舞部分的精华。
  吉首大学在《湘西民族民间舞》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启动了老一辈舞蹈教师带领新一代民族民间舞教师学习、归纳、统一舞种风格的“传、帮、带”计划,新一代的民族民间舞教师在课堂、舞台实践中作了很多创新和尝试,这样《湘西民族民间舞》课程才能保证不断往前发展。
  在吉首大学的《湘西民族民间舞》课堂中,也采用学生进行田野实践和民间艺人教授的“两条腿走路”方式同时进行。编导专业方向导师和硕士研究生们经常下到各县田野乡间、基地走访、记录、学习湘西民族民间舞蹈,田野乡间的民族民间舞艺术形式成为了该课程补充、发展不可或缺的现实土壤。湘西的民族民间舞最初是伴随着各种祭祀仪式产生的,每一个步伐和动作都有特定的意义,今天的学院派《湘西民族民间舞》应该将舞蹈的成分单独的提炼出来,去掉或弱化祭祀的部分。但即便已将其形成了独立的艺术体裁——舞蹈,舞蹈教师也有责任进入田野乡间带着从哪里来的知晓,完成到哪里去的课题。
  四、以元素提炼作为星火,提倡传承创新
  现有的《湘西民族民间舞》基本上还停留在土家族、苗族民间舞课程教材上,但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教学,似乎很难有新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土家族、苗族舞蹈教材的片面性。现有教材有一些是以乐器名称命名,但作为舞蹈教材的名称稍欠妥当,比如“咚咚奎”组合等,且缺乏地域风格的区分,使得教材元素提炼的精准和解析不够。动作元素的提炼应更精准到一个动律或动势上来,比如“摆”组合,“抖”组合就比较形象,每个地区的“抖”是否各具风格,这也是需要深入挖掘的方面。其次其它民族舞蹈教材的缺失。土家族、苗族人口居多,但仍有其他少数民族的优秀舞蹈文化,目前缺乏此类教材。湘西地区有汉族、白族、回族、瑶等民族,其中白族舞蹈也受武陵地区桑植白族的部分影响,也有部分民族融合的现象,因此动作呈现的多样化和风格化也是值得我们提炼的。
  教学组合的选择要以“精、炼、准”为标准,作为教学元素应具备万变不离其宗的“一”的代表性。比如“摆”动律在湘西民族民间舞中,苗族有“摆”,土家族也有“摆”,湘西苗族的“摆”叫“横摆”动律,强调腰肋以上的“U”形横向摆动,土家族的“摆”体现在“摆手舞”中,强调全身同边大幅度正、反面摆动,可以横摆也可以正摆,或叫“顺摆”。湘西的苗族出现更多的是“横摆”动律,贵州苗族多出现“正摆”,动作元素经常在反排木鼓舞中出现,“横摆”动律与“一顺边”体态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同时出现的,这就是教学组合的代表性,高的横摆还是侧面横摆,实质和内涵也各不相同,找出这些代表性元素、动律、组合中的规律显得尤其重要。
  综上所述,《湘西民族民间舞》课程的开设对于这门课程的后续开发起到了启发教育意义,但仍是需要不断丰富的,课程教学从大纲、内容、方式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湘西民族民间舞》课程是建立地方特色高校舞蹈专业的定心丸和催化剂,做好课程的改革将使得《湘西民族民间舞》这门课程更具生命力。
  作者简介:龙晓娅(1984—),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教学与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西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第280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34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