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依托外国小说有效提升思维品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是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但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提升思维品质效率低下,现状令人担忧。据此,以外国小说《丹柯》为实验课例来探究有效提升思维品质的策略并付诸实践,从而帮助学生在真实语境下对文本增强体验性,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的能力,最终达到提升思维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外国小说;思维品质;有效提升
   一、聚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思维发展与提升为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主要在于“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三方面。但当下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必修课教学还是选修课教学,都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在于不能有效地提升思维品质。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接收,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记忆的加强,忽视思考的深入,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那么如何让学生“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如何帮助学生在真实语境下对文本增强体验性?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切实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针对上述思考,笔者开展持久而有效的阅读教学实践活动,启迪颇深。现将其中一次阅读教学活动过程简介如下。
   二、实验
   1.课例呈现
   2.课例剖析
   《丹柯》传统教学设计更注重落实字词,对文本的总体把握,提问也显得泛泛而谈,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并且教师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直接导致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去,自然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而聚焦提升思维品质的教学设计不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引领学生由浅入深突破教学重难点。
   (1)学生提出疑问,教师针对分析。比如在聚焦问题,还原思维部分,这是课堂上第一次师生、生生间思维的碰撞与交流,其目的就是充分暴露提问学生的困惑原因及当时的思维状况;同时请没有提出此问的学生也说说他们的想法,再现当初学生的思维是教学的起点,也是为解疑做铺垫。
   (2)教师铺设台阶,学生明确方向。比如在内引对比,铺设台阶部分,我用《最后一课》这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对于该问题可能会有心得启发,但未必能够深入理解。因此我将这个主问题分解为两个次问题,再一次铺设台阶,降低难度,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在师生共同的分析、碰撞、交流中理解这一问题,并梳理出解答此类问题的几个角度。
   三、策略
   该教学课例是自己实践过的真实有效的课例。该课先是课前问题设置,回顾导入,随后用四个环节把握情节与人物与主题关系,深入探究多种主题,让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够呈现有序的逻辑推进,真实有效。
   现在我依托高中阶段所学过的外国小说,结合实验课例,浅析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文本并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其策略如下:
   1.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移情文本,增强体验性
   (1)利用音乐创设真实情境,营造悲凉气氛。比如我在上实验课例《丹柯》第四个环节讨论点拨,方法梳理部分,讓学生探讨族人“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这一细节是否合理时,把问题细化成: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②设计这一细节的目的是什么。然后运用悲伤的配乐还原丹柯牺牲时悲凉的气氛,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去读塑造丹柯形象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部分,让学生深入体验丹柯的内心世界,以便更好地理解丹柯内心的坚定、勇敢,痛苦与无奈,更为丹柯这一形象增加了悲剧色彩。
   (2)角色扮演创设故事情境,引发情感共鸣。比如在学习《清兵卫与葫芦》时,当他父亲说马琴的葫芦才是出色时,清兵卫回道:“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随后父亲又对他进行呵斥,清兵卫只能沉默。从引导学生扮演文本中的角色并反复地阅读对话部分,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人物的心理,学生可以在体验性阅读的过程中感知到清兵卫有自己的倔强和执着,但又不得不屈服于大人的无奈心理。这样便能更好地移情于角色,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发情感共鸣。
   2.突破单元重点进行对比式阅读,增强思维深刻性
   (1)内引对比,铺设台阶。学生之所以不能理解,困惑多多,其本质是没有弄清楚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情节与主题的关系。这确实是小说教学的难点之一,但是这么多人弄不清、不理解是说不过去的。其实在初中,学生就已经接触过这样的结尾情节了。于是,我在上实验课例《丹柯》时就引用了初中教材中都德的《最后一课》进行对比阅读,铺设一个台阶,唤醒学生对情节与主题这类旧知的记忆,降低难度。
   (2)对比阅读,突破重点。比如在学习《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有关“结构”话题时,所选取的《牲畜林》和《半张纸》都通过某个“容器”来呈现,但这两篇小说的“容器”安排又有不同之处,《牲畜林》用的是延迟式结构,这使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使战争的阴影得到消解。而《半张纸》是采用截取“生活的横断面”来观看人生的跌宕起伏。可以说一个蓄势待发,一个节制简约,教师用对比式阅读法加以引导学生阅读定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结构”这一话题,在阅读鉴赏小说的同时突破了单元的重点。
   3.多角度解读文本进行研讨式阅读,增强思维灵活性
   (1)拓展训练,巩固思维灵活性。比如在上实验课例《丹柯》时,学生对英雄丹柯自我牺牲式的拯救民族的魄力赞叹不已。当分析主题时,他们往往只会关注到丹柯为理想献身、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却忽略了族人们的冷漠和自私。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解读,让学生从族人的角度进一步探讨思考主题。另外我选用《雪夜》这样一篇文章,设计的三个小题都是紧紧围绕这一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巩固训练的,以期望学生在举一反三中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情节与主题、情节与人物、情节与文章情感基调的紧密关系。
   (2)研读探讨,开发思维灵活性。再如阅读《清兵卫与葫芦》时,学生初读得出的主题主要是“扼杀了美好个性”,显得单一化。此时教师可以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清兵卫欣赏的葫芦到底是怎样的葫芦。学生通过再次阅读,从文本中找到这些葫芦“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凡的东西”“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结尾处竟卖出了六百块的高价。由此,再进一步研读探讨,开发思维灵活性,得出另一主题清兵卫具有非凡的鉴赏力、创造力、审美力,这极大地讽刺了大人们的愚昧无知和自以为是。    4.把握文本重点进行批注式阅读,增强思维批判性
   (1)课前设置问题,批注梳理文本。按照“先学后教,教随学定”的理念,我在上实验课例《丹柯》前先设计了预习作业给学生,比如收集字音字形、概括小说情节等,让学生能带着问题去批注梳理文本。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做好基础性批注,以便做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2)课中强化探讨,点评分析文本。比如当学生学习列夫·托尔斯泰的《娜塔莎》时,本单元的话题是“人物”,那么课上再次阅读时可以针对这一话题把文中与关键人物娜塔莎相关的语句画出来并做好批注。像文中描写娜塔莎时运用到各种描写手法,学生便可在其旁边注明是哪一类描写并注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从而进行方法式批注。此外还可对娜塔莎这个人物形象进行点评分析,做好点评式批注。若文中有疑难地方或者自己在阅读时有所感受、收获等,也可进行疑问式批注或感受式批注。
   5.激发想象鼓励学生填补留白,增强思维独创性
   (1)改编小说结尾,激发想象填补留白。在上实验课例《丹柯》第五个环节外联对比,深入理解時,我提出让学生改编丹柯的结尾部分,并思考“如果将最后的结尾改编成丹柯最后受到拥护,你觉得怎样”。该设置更加情景化、开放化,易激发讨论的欲望和学生的想象思维,学生改编结尾的过程便是增强思维独创性的过程。并且在正反对比中进一步明确情节设置的作用关乎于主题、人物形象以及文章的情感基调。
   (2)串联故事情节,激发想象填补留白。在学习《半张纸》这篇外国小说时,学生发现故事随着一个个名字、电话号码的出现而展开,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文本的空白处进行填补,进行二次创造性阅读。再如主人公回忆完两年的往事,“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这些小细节动作,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这位主人公,当时做这个动作是怎样一种心情状态。当学生主动去想象填补小说中的空白处时,学生的思维独创性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夏红梅.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2]王鑫.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4).
  编辑 刘瑞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53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