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中人与自然的设计之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远古时期发展至今,人类在不断的演化中进行争斗与生存,人类的生活则需要最基本的空间环境,室内空间环境设计,无时无刻的在利用人类发展进化史来战胜它、利用它,让人们的自身生存空间更加丰富、多姿。
关键词:室内设计;人与自然;设计
1 前言
设计是人类发明并运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同样,设计的运用宗旨是为人服务,以人为中心。设计的发展必须以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为总出发点,这也是设计的原始动力,也同样是最终目的,否则设计是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
人类在其一生之中有百分之六十的时间是在室内空间中渡过的,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正是这样,我们改造了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生活空间,同时大自然环境又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空间,人与自然之间有冲突,同时又有依赖。
2 室内环境设计
室内环境设计指室内空间的组织利用、整体协调和再创造;室内平面功能分析、布置和调整,维护结构内各界面(地面、墙面、顶棚)装饰构造设计,自然光和人工照明的设计运用;家具、陈设、灯具造型设计和布置:室内园林环境的营造;装饰材料的选择、搭配及安装等。室内环境设计涉及十分广泛的领域,包括科技、人文、艺术等学科领域,因此有人称它为综合性学科。室内环境设计是环境艺术之一,是一种多学科的、全方位的、多元素的時空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的机能密切联系,使人们周围的事物有视觉秩序,从而加强和表现了人所拥有的领域”。
室内设计的目的是对室内空间进行功能的改进,在美学方面加以丰富,在人们的心理感受上给予提高。室内环境设计是一项关于人与社会、人与生态、人与自然、人与科学的多学科学问。研究创造理想的室内环境,已成为一项综合性的新学科。
室内环境设计广义地说,它蕴含着包罗万象的学问,联姻着社会学、心理学、色彩学、图案学、人体工程学、建筑学、光学、电学、声学、材料学等多种学科,是众多学科交融之后而形成的艺术学科。
3 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
伴随着高速的经济发展,工业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室内设计迎来了高速的发展契机。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的价值取向使我们渐渐地与传统民族地域空间分离开来,不同历史时代的室内设计风格在统一标准的商品生产下,导致不同的室内空间设计趋于雷同,地域文化的特色渐渐衰退,逐渐形成的是室内设计的重复和模仿,自然生态环境被肆意的破坏和索取,地球物种的灭绝与消失,给现今地球生态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生态现状。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之下,国际浪潮的涌入与启迪,使我国室内设计发展迅速,然而,由于没有具有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风格理论特点作为引导,导致很多设计师盲目的追随国际潮流,追求欧陆风,在人们价值观的影响下进行被动式的设计,以单纯的形式表现,来覆盖建筑室内设计本身的生命价值,从而淡忘了自身的民族传统风格特点。国内设计师们仍然处在迷茫和摸索之中。时代的进步,科学与艺术的发展程度,室内设计风格表现特点必将在不远的未来迎来崭新的发展时代,必将引领我们以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讲究民族地域的传统特点和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价值观为发展理论基础,将二十一世纪室内设计风格表现特点朝着简约实用、民族地域、绿色生态、科技智能的崭新方向进发。
4 从历史看室内环境设计发展
根据考古研究发现,在原始社会西安半坡村建造的房屋建筑中,为了使进门处和火炕的位置布局合理,有进风的浅槽被安排在方形居住空间临近门的火炕旁;而圆形居住空间进门处两侧则设置了短墙,为的是起到引导的气流作用,在原始社会,人类已经开始按使用需求将室内进行分区。而在原始氏族社会的居住空间中,出现了光洁平整人工制造的石灰质地面;在对新石器时代的房屋建筑遗址考古发现中,仍然保存了坚硬精美、修整细腻的赤色烧土地面......如此看来,即使在人类最初的建筑活动阶段,人们对于居住空间的使用和氛围、物质和精神,这两方面功能已经开始同时关注。
从目前所有的出土遗址显示,商朝的宫室建筑有着内部空间严谨规整、秩序整齐,宫室的房间装饰着彩色木雕白石,云雷纹的铜盘放置在柱子下面。秦时的阿房宫和西汉的未央宫,即便宫室建筑都已消逝灭迹,但从现存文献的记录来看,那时的室内装饰已经非常精美和华丽,不论是从出土的瓦当、器皿等实物的制作,还是从墓室石刻中窗棂、栏杆的装饰纹样来看,这一点都是毋庸置疑的。综上所述,使用和氛围、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功能也就是人们对生活环境、精神功能方面的需求,是所有设计最基本的出发点。满足了生存需求后人们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对应到室内设计是“舒适、安心”。
5 居室设计人与自然体现原则
(1)无害化原则。无害化是指对环境的无害化和对人的无害化。在开始室内设计之前应进行环境评估,对于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其次装饰材料上,从现阶段国情来讲材料无害也只是相对概念,对于室内设计来说环保只能是有限环保而没有绝对环保。但从现状看,国家还缺乏统一专门的权威检测机构,目前市场上的环保检测其实都是通过一些行业协会等服务机构来检测的,其结论不具权威性,所以无害化的绿色环保室内设计科技发展之路还很长前景也很广阔。
(2)生态化原则。居室绿色环保设计原则包括对生态环境平衡的维护对各种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具体反映在循环性、重复性、和功能性等方面。在居室设计上,即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时尽可能贯彻循环化原则。有效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的破坏。重复性指尽量重复利用一切可再利用的装修材料,从而降低能耗减少大量的装修垃圾,如对旧材料的重复利用上,任何可被重复利用的配件、家具、设备零件等都在其列。功能性是指居室一切功能设施都应体现绿色环保生态平衡的原则。如水槽、油烟处理器及玻化砖、釉面砖和节水易擦洗的墙体材料等带来厨房的革新,其功能使水汽霉菌油污不沾染。 (3)节能化原则。居室绿色环保设计的科技含量,重点体现在节能化原则上,并表现在土地空间的利用、新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土地自然资源的节约不仅表现在对土地占用量少方面,还应体现在土地单位面积空间合理利用上;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是绿色环保的出路。比如太阳能等。而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可重复使用材料,这对节能、构筑绿色环保居室及环境具有重大价值。
(4)施工优化原则。居室绿色环保施工是提倡以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减少建筑装修垃圾为基本宗旨的清洁化生产。通过优化工艺线路净化设备保养,尽可能运用先进、清洁的方法,形成结构简单、组合多样、插件拆装方便快捷.便于更新,适应选择性强噪声尘沙污染小省力省工省时省料的新工艺。
6 天地大道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与应用
(1)自然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室内设计的意义是根据人类的意愿或放大或缩小某些自然元素,然后让它们从无限的自然里复制过来,有机的组建在有限的建筑空间里。因此,室内设计的成功作品离不开对自然元素的運用。
声与光元素的运用。在室内设计中,人们更希望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掌握光的明暗度。对于光元素的运用:尽可能增加自然采光系数,建立自然采光系统;运用光的特性,包括光的光辉质感和方向性,利用光和影和阴影的变化取得立体感;运用建筑特性如室内空间尺度、比例、体量取得光的最佳分布;运用结构构件如运用墙体棚顶来采光,运用光的对比、节奏、层次等技法用光构图。
现代室内设计对于“声”要求创造良好声环境氛围,给使用者营造安静生活工作环境,一般为:在平面规划时,动静分区;人聚集空间采用隔音,吸音材料;提高室内管道封闭性,隔音性。
绿植的运用。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其可起到生产氧气,转化二氧化碳;保护地表等重要作用。那么在室内这片小天地里,绿植对于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也必不可少,现代室内设计里大量的运用绿植,对人们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的作用重大;植物的减压与净化空气的作用;植物的增温器作用;建立室内绿色的生态系统。
一个好的室内设计即是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因此现代室内设计越来越重视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这就要求室内设计有机的组合各种自然元素,建立室内绿色的生态系统:尽可能利用自然的方法创造宜人的温度、湿度环境;良好照明系统合理进深形成宜人光环境;建立室内空气自然循环系统,建筑通风对流环境;建立水循环系统,水体的利用缓解人的疲劳度;建立多层次的立体绿化系统,净化小环境,改善小气候;创造开阔的空间环境,营造更加方便使用的空间环境。
资源节约与生态保护。任何一个成功的设计都是一个小的天地,而小的天地最基本的是不能影响外面大的天地,因此,现代室内设计要求,避免使用不可再生的建筑装饰材料;避免在储存过程中造成的能源浪费,控制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尽可能充分利用室内外空间的多样性的特点,减少浪费;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有节约意识;选用绿色材料,废旧材料再利用;在生产运输,采购材料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做到生态;在设计中杜绝使用有害材料;节约能源,考虑太阳能因素。
(2)人文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所谓的天地大道并不仅仅指空间内的元素,其还包含了经岁月沉淀的人文元素。因此现代室内设计要求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注和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完善的通讯系统,方便使用者与外界沟通;充分考虑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服从于当地生态系统和文化习俗。
7 结语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关系,反映出人类在精神上对自然的宏观认识,环境与室内设计正是这种认识的具体体现。本文通过对自然的本性、人与自然关系进行追问和反思,重新让我们审视今天的环境与室内设计。
参考文献:
[1] 刘文良.“以人为本”视域下的住宅室内和谐化设计探析[J].美与时代(上),2016(8):17~20.
[2] 董佳.室内设计中人机工学的作用[J].艺术科技,2015(9):219~220.
[3] 文瑞龙,谭向东,熊孜.谈室内设计中人与物两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J].山西建筑,2014(28):9~10.
[4] 区伟勤.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的阐释[J].建筑知识,2011(1):1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71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