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安全危害因素分析和应对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及对策措施。方法 通过对医务人员工作环境中各类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结果 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各种应对措施,可以预防和减少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危害。结论 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对于预防和减少医务人员职业危害,提高医疗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职业健康;危害分析;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R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5(a)-0092-02
   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医务人员,在医疗操作、医疗诊查工作过程中要面对各种疾病的患者接触感染性疾病,各种化伤因子及有放射性的医疗设备,可能会由于防护全或设备缺陷等原因受到生物、化学、以及锐器、射线等物理有害因素侵害。同时在职业过程中,还会因执法责任、医患矛盾等经常保持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医务工作人员担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医疗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医务人员职业健康防护的安全到位,对于医院开展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工作,保护患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改善生命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安全情况调查
   根据2018年4—11月对国内10 560名医务工作人员现场问卷调查得出,医务人员损伤性疾病发病率占16.53%,其中针刺伤49.4%,口腔溃疡38.4%,月经异常29.7%,切割伤28.5%,碰撞伤28.5%,扭伤20.5%,皮肤皲裂18.4%,过敏性炎16.8%,皮疹15.7%,摔伤14.3%。与工作相关性疾病患病率为6.06%,其中慢性咽炎25.7%,慢性鼻炎25.7%,神经衰弱22.1%,腰颈椎病20.9%,胃溃疡14.3%,下肢静脉曲张11.4,抑郁症7.5%等[1]。
  2  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安全危害因素分析
   根据国家对职业健康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将医疗卫生行业医务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归纳为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心理社会性4个方面致害因素。
  2.1  生物性致害因素
   生物性致害因素主要有,致病细菌、病毒、其他致病性微生物等;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等有害因素。医务人员在为病人检查、治疗、护理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生物性致害因素主要有感染传染病的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2]。
  2.2  物理性致害因素
   物理性致害因素主要有,噪声危害、高温灼伤、电伤、电击危害、辐射危害、针刺伤害等。医院有多种用于诊断和治疗的放射性诊疗装置及物品,放射物辐射伤害是医务人员最严重的职业危因素之一。医院使用超声波和激光,有时会因为操作不规范或者设备缺陷等因素对医务人员造成伤害。针刺损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伤害事故,在医务人员进行注射、抽血、静脉穿刺或拔除、锐器处理、外科手术缝合、废弃物处理等过程中,其危害性不仅是针刺损伤本身,更加严重的是通过病原体血液感染肝炎、艾滋病病毒。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报道,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有超过2/3的医务人员在一年内至少受过一次针刺伤,有100~200名医务人员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我国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情况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根据1 075名临床护士抽样问卷调查统计,共发生器针刺事件3 780次,有866人发生过针刺伤害,发生率80.6%,人均被刺伤率3.5次/人。被刺伤的866人中有645人被污染过的针头刺伤,被污染刺伤率为74.5%[3]。
  2.3  化学性致害因素
   化学性致害因素主要是有毒品、腐蚀品通过呼吸道、皮肤急性或长期慢吸入、接触等造成中毒危害、腐蚀性危害[4]。医务人员工作中要接触各类消毒灭菌剂、麻醉剂、抗肿瘤药物等多种化學物质,可能因为药物剂量过大或浓度过高,用药次数过多,操作失误或者配合不当,使用不规范等原因引起化学性损伤,导致化学物质腐蚀和化学物质急性和慢性中毒。例如,甲醛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急性大剂量接触可致肺水肿,是护士职业性皮炎、哮喘最常见的原因;抗癌药物可能对医务人员造成毒性反应和遗传损伤。接触麻醉剂的医护人员,可能导致不良妊娠、肝病、肾病的发生率较高。
  2.4  心理社会性影响因素
   心理社会性因素是长期过度工作紧张,工作强度大,执业圧力,医患纠纷导致焦虑、急躁、抑郁、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对医务人员的健康状况调查显示,综合医院86%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72%的人有疲乏感,48.6%的医护人员产生职业倦怠,40%的人情绪不稳定,27.74%的人存在焦虑、急躁、抑郁等心理问题;16%的人因得了身心疾病而离职;12%的医生曾经患过抑郁症。据艾瑞咨询与医联平台联合调研2017年《中国医生生存现状调研报告》发布,中国医生工作强度大,没有节假日的概念,77%的医生表示曾一周工作超过50 h,24.6%的医生工作时长曾超过80 h。近8成医生睡眠质量差,多被熬夜、失眠等问题困扰。同时,在调查的1 042名医生中,有10.7%的医生睡眠时间不足5 h,其原因多来自频繁的夜班工作。97%的医生心理压力大,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医患关系和工作时长,29.9%的医生所处医院常发生医闹事件。
  3  加强医务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
  3.1  强化制度管理,普及职业防护教育
   为进一步预防、控制和消除医疗卫生职业危害,医疗卫生机构要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方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对职业安全防护开展定期检查[5]。组织开展职业防护技术专业培训和技能比赛,普及职业防护知识。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健康档案,定期组织体检。定期对职业危害场所开展检测,组织开展职业危害应急救援演练,普及应急知识。要落实教育、培训经费和职业防护费用,确保职业安全防护工作的有效实施,保护医务人员职业健康权益。   3.2  加强职业健康安全防护,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医疗机构要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危害的个体安全防护和设备防护,做好职业健康危害的应急救援工作。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自我防护意识,通过规范操作教育培训,进行疫苗接种,放射安全防护,物理隔离等措施,不断降低和减少医务人员在工作环境中可能受到的各类危害。医疗机构有条件的应当建立安全保卫队伍,配合公安机关设立内部警备室,安装符合标准要求的监控设备,开展必要的安全检查工作,确保患者与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根据医务人员承担的医疗服务风险,购买医疗责任险,也是化解医疗风险,解决医患纠纷的重要途径。
  3.3  关心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推动改善工作值班条件
   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在中国医师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各级医务人员是医疗改革和为医疗患者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力軍,在全社会关爱医务工作人员就是发展和保护医疗卫生事业,要在精神上鼓励,工作上帮助;要在事业上支持,生活上保障。要努力改善医务人员生活和工作条件,可以通过提高职工食堂餐饮质量,设置合理的工作岗位,调配合理的医务人员工作量,改善工作、值班条件等措施确保实施。为保证医务人员休息健康,一定要贯彻执行好休息休假制度,保障医务人员休息休假时间,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3.4  广泛开展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职业认同感
   健康是我们每个人对生活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广大医务人员就是健康中国战略的主力军。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医疗安全,维护社会和诣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社会要结合每年固定的“职业病防治法宣传日”“国际护士节”“中国医师节”等普法、宣传活动,通过开展各种主题宣讲、医务人员先进典型事迹宣讲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医务人员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崇高职业精神,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职业认同感。
   医疗卫生职业防护工作,是通过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和值班条件,促进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安全和身心健康,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要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环境,强化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安全防护,进一步健全完善促进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相关政策,通过营造尊重和爱护医务人员的社会环境,促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保障医务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蔡文智.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现状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研究,2009.
  [2]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国卫疾控发〔2015〕92号).
  [3]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42-445.
  [4]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13861-1992).
  [5]  职业病防治法.(201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修定).
  (收稿日期:2019-01-29)
  [作者简介] 刘鹤玲(1976-),女,甘肃武威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职业健康安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11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