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英语言在结构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根本上讲,是由中西方文化差异决定的。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从音系学、词汇学、句法学、语篇学、文体学角度进行探讨对了解中英文化差异对语言差异的影响十分重要。
关键词 文化 差异 语言
1音系学角度
中文一个字一个音节,而英语中一个词可能有多个音节,中文有四个音调,而英语中则没有。“黑化肥发灰会挥发;灰化肥挥发会发黑。”,“How much wood would a woodchuck chuck If a woodchuck could chuck wood? He would chuck the wood as much as he could If a woodchuck could chuck wood.”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中文的绕口令变化形式比较丰富,且每个字为一个音节,给朗读的人留下的反应时间较少,所以比英文的tone twister(一个单词一般有多个音节)要更难一些。然而不管是中文绕口令还是英文绕口令,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不但会容易让人觉得极不通顺,还会完全失去原来的效果;绕口令很好地体现了两种语言文化在音系学层面的差异。
2词汇学角度
2.1双向文化负载词
某些词汇的含义在中英语言中有或大或小的差别,即双方都根据本文化对该词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如“red\红色”、“dragon\龙”等。 “red”在西方常常代表流血和牺牲,危险和暴力;而“红色”在汉语中是一种吉祥喜庆的颜色。“dragon”在英语文化中常常是一种凶恶残暴的形象,而在中国“龙”是大家都推崇的吉祥之物,在“龙的传人”、“龙凤呈祥”等词中可以体会到其含义。
2.2单向文化负载词
词汇在一方文化中有特定含义,在另一方则无此含义。如英语中的“lamb(羊羔)”、“fig leaf(無花果叶)”;以及汉语中的“明月”、“梅兰竹菊”、“松柏”等。“lamb”在西方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在《圣经》中作为“赎罪祭”献给上帝以祈求除掉世人的罪恶,同时又是耶稣基督的化身,所以在英语文化中寓意十分丰富;而“羊羔”在汉语中则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fig leaf”不仅是无花果叶,还有遮羞布的意思,因为亚当和夏娃吃完禁果后有了羞耻之心,便拿无花果叶当作遮羞布;而汉语的“无花果叶”则没有什么特殊含义。“明月”在汉语中表示相思;“梅兰竹菊”是花中四君子,各有其代表的性格特征;“松柏”象征着坚忍不拔。以上词汇在英语中则没有这样的含义。
2.3词汇空缺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地理条件,信仰和观点,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层面上,就出现了“词汇空缺”现象。如汉语的“太极(阴阳、八卦……)”,“气功”,“大姑姐(姑姥姥,二姨母……)”、“豆腐脑”等等;还有英语中的“egghead”、“lobby”等。egghead是美国俚语,指知识分子,自以为有学问的人; lobby指对议员进行疏通活动以影响其投票。
3句法学角度
英语高度形式化、逻辑化,句法结构严禁完备;而汉语则不注重形式,句法结构不必完备。通过下列诗句,我们可以发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以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完全是名词意向的罗列,但虽然没有严谨的句式结构,却并不影响我们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反而自然而然地创造出一种凄清伤感的意境。而若将其直译成英语,先不讲表达了何种含义,首先就在句法结构上出了问题,英语句子要求严格遵守语法结构。
英语句子以动词为核心,而汉语的动词则并没有英语中那么突出。下列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松间沙路净无泥”没有使用动词或系动词,“门前流水尚能西”直接用方位词“西”作动词,将其他词类用作动词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之一。而英文诗句中,除了介词或非谓语动词引导的小句,每一句都要有动词,否则就会出现语法错误。
4语篇角度
段落中句子的排列英汉两种语言有差异。大部分英语的段落总是以主题句起头,结尾处往往有结尾句。而汉语中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句子则常常出现现在段落的中间或末尾处。中国古典诗歌当中常常把表达人物感情的句子放到最后,前面的句子通过写景对后面抒情做铺垫。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最后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道出了诗人的绵绵愁绪,而前几句都是对往事的追忆和感慨。通过《叶公好龙》的典故,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人的观念中更强调最后的“点睛之笔”,而非“开门见山”;而英文则常常属于后者。下面的英文例子节选自Hamlet第三幕,第一景,Hamlet表达内心情感的独白,开头一句“To be, or not to be”可谓千古绝叹,一言道尽了主人公忍受的所有的痛苦和折磨,纠结和苦恼。
5文体学角度
中文篇章注重抒情,各类文体偏散文化(除了科学严谨的说明文)。散文一般形散神聚,意境深邃。小说重在叙事,散文重在抒情,而很多小说也非常真实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感,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就很好当地体现了这一点。
英语文章结构清晰,重在说理。一般文章前后贯穿清晰的主题线索,文章各个部分对主题各个性质做出阐述。比如著名英国散文家查尔斯·毛姆的散文A Dissertation upon Roast Pig《论烤猪》就侧重说理,很大篇幅都用在探讨“烤猪是怎么来的”这一问题,从第一个因为猪圈意外被火烧毁而发现烤猪诱人香味,到后来全城风靡烧猪圈吃烤猪,再到人们发现烤猪更经济的烹饪方法;全文结构逻辑非常清晰。
6总结
语言来自于生活,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从根本上导致了语言的不同,只有了解文化对语言差异的影响,我们才能不会在跨文化交际和翻译中轻易犯错。
参考文献
[1]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 邓萍.源自《圣经》的英语习语[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3]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02).
[4] 彭晓蓉.从学习汉英习语中了解中西文化差异[J].大众科技,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21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