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法律专业刑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前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地方本科院校法律专业刑法课程,也应当结合时代的发展潮流,有效进行课程改革与创新。当前司法考试成为了常规的职业考试,参加常规职业考试的人数每年都超过30万,并且通过率高达25%,由此可以看出总人数绝对值较大,并且人数明显高于司法机关招收的公务员数量。所以各地的司法机关将司法考试当作报考的重要条件,有志成为司法工作人员的学生,也会将司法考试当作头等大事来落实,但是司法考试对于刑法教学而言,也有著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地方本科院校法律专业刑法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应当予以改革和创新才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进一步促进相关课程工作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法律专业 刑法课程 教学改革 课程设置
0引言
司法考试对于刑法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考试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拿着各式各样的考试真题来询问教师,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十分重视司法考试,积极通过课程学习来有效掌握考试知识。但是此种情况也会导致教学课程存在不良倾向,例如有的教师教学内容可能会接近司法考试。此种教学方式会使得司法考试成为了教学的指挥棒,学生难以学习到更加全面的刑法知识点。
1刑法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司法考试对于法学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呈现相辅相成的发展局面在此过程中,司法考试进一步推动了法学教育的有效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法学教育也能够培养出具有法学理论基础以及实物技能的人才。所以法律学术教育与法律职业培训教育应运而生,如何有效处理法律学术教育与职业培训间的关系,国外发达国家是将法学教育交至法学院进行负责,而法律实践部门主要负责法学职业教育培训。但是当前我国并未设置独立的职业培训阶段,所以法学教育机构也有不同的培训方法。例如传统的院校极为重视法学理论,但是新兴院校则重视培养学生对于法律实务技能的有效掌握。司法考试出台之后,法律院校便将目光集聚在考试上,所以在教学方面也有所改善和应对,结合司法考试为发展导向进行教育改革,虽然能够切合实际,能够贴合当前。但是目前法学教育也存在着各类问题,由于司法考试能够引领法学教育不断发展,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并束缚了法学教育。当前我国教育发展情况来看——教育围绕考试转,但是由于中国人口数量较多,所以考试竞争压力较大考试的重要性严重影响了法学教育的有效发展。
2地方本科院校法律专业刑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2.1调整课程设置顺序,确保教学具有梯度难度
结合课程教学实践情况,应当有效的借鉴其他院校的发展经验,进一步调整并改革刑法学课程,要确保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将刑法学课程主要分为总论与分论课程,能够在不同的学期有校开设,进一步确保课程设置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分析刑法与民法的关系,我们能够发现,可以将民法课程与刑法课程进行统计开设,但是当前先民后刑则是较为常见的做法。
2.2改变刑法知识讲授顺序,遵循先难后易规律
刑法主要是结合社会危害性大小进行排列,所以会将危害国家安全罪放置在第1位,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此类犯罪却难以常见,如果教师仍然采用刑法分则的顺序进行知识讲解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缺乏感性认知,学生也难以提高学习主动性。所以教师便可以根据学分论的讲授顺序遵循先难后易的原则进行有效讲解,先给学生讲解侵犯人身权以及侵犯财产权等各项知识点当学生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之后,了解到规律与相关学校之后教师在讲解其他内容,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3结合司法考试动向,有效传授知识与技巧
司法考试属于中间环节,能够将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搭建良好的沟通桥梁,司法考试的制度价值能够符合现代法治的多元化要求,所以在选拔法律专业人才时,法学教育以及法律的任务是相同的。所以在法学教育与考试之间必须要构建良好的新型互动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改革与发展,教学制度也应当逐步健全。
2.4进一步改革考核与授课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进行刑法课程教学改革也应当充分重视考核方式的改革,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个体,为了进一步确保法学课程考核更加科学合理,必须要坚持以笔试为主,并且加强课堂提问与互动探讨、撰写毕业论文等各类方式,对于学生进行综合成绩评定,能够实现公平竞争,并且有效落实了因材施教教育方针,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基于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法律专业刑法课程教学,教师应当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有效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够有效推动刑法课程教学工作的有效延展与创新,切实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肖乾利.论司法考试语境下的刑法学教学——以新建本科院校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8(02).
[2] 刘夏.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在刑法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09).
[3] 王峰.创新教学法在刑法学实践性课程中的运用——以正当防卫案件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8(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22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