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肖邦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层次感”的体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层次感”一词来源于雕塑专业浮雕技法中,图案浮雕技术,不仅要求有立体感,还要表现出图案的主次、远近、大小、前后等透视关系。在雕刻过程中,要符合视觉的合理性及浮雕的层次感。“层次感的词义后来扩展到音乐领域中,由视觉延伸至听觉。本文通过对层次感的阐述,让大家对肖邦音乐中的层次感的概念及营造具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以及在以后的作品中如何去把握层次感的变化。
  弗里德雷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是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誉为“钢琴诗人”。自19岁正式走上钢琴家与作曲家的道路后,他便一直集中于钢琴领域的创作,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他拓展了钢琴音乐在和声、织体、节奏、调式、音响、思想内涵及气质等方面的表现力。同时,其音乐作品中复杂、深刻的创作思维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多层次的音乐线条中。音乐层次问题作为钢琴演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极大地影响着演奏质量。这些曲目选取肖邦的一部分经典代表作,他的钢琴音乐丰富多彩,诗情画意,变幻无穷,构成了他音乐作品“层次感”的特点
  【关键词】肖邦;层次感;作品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调性色彩
  调性的“色彩”是主观的,是通过人的听觉感官把信息传至大脑,经过大脑的分析而产生的一种感受。调性的转化能够带来不同音乐风格的明暗色彩变化,从而使音乐更富有表现力。以肖邦《降b小调夜曲》Op.9no.1为例,这首作品中的调性色彩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有时明亮,有时黯淡;有时开朗,有时忧郁。肖邦常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对调性进行安排,如利用远近关系转调使音乐调性色彩对比更加鲜明,从而营造出忽明忽暗的效果,使乐曲听起来更富有层次感。
  呈示部(A):第一乐段运用平行大小调转调手法,音乐主题从降b小调短暂地转入降D大调;第二乐段运用近关系转调手法,音乐主题从降b小調短暂地经过降E大调和F大调转回降b小调。展开部(B):展开部主要的调性为降D大调,音乐风格温暖、明朗。作者使用远关系转调的手法,由降D 大调经过D大调再回到降D大调,使得调性色彩对比更加鲜明。
  再现部(A1):同呈示部第二乐段的调性发展趋势相同,尾声落在降B大调主和弦,并以降B大调结束。
  虽然这首夜曲整体的调性为降b小调,但肖邦运用了平行大小调、同主音大小调及远关系转调手法,进行了多次转调,通过调性色彩明暗对比,把音乐的层次感表现得更丰富。
  在传统乐曲的和声框架中,主要以主—下属—属—主这种完全进行的方式来推动音乐的发展。而在肖邦的音乐创作中,和声进行不像传统和声那样简练规整,他在遵循古典和声规则以及传统大小调功能体系的前提下,创新发展了色彩和声,使得其音乐风格别具一格。
  短暂且较为频繁的同主音大小调交替、和声小调与旋律小调交替,也使音乐时刻变换着不同的色彩。正是这些新奇的和声效果,使得肖邦的钢琴作品勾勒出和声色彩的层次感。
  二、和声色彩
  自浪漫主义时期以来,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突破传统的和声规则来发掘色彩性和声的丰富表现力。肖邦在古典和声规则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丰富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和声语汇,创造性地发展了色彩性和声,让更新颖的和声语汇表现音乐的层次感。他常使用“那不勒斯和弦”(又称拿波里六和弦)、线性和声来扩展和声的表现力,使和声明暗对比更加更鲜明,使乐曲层次感得到增强。
  (一)“那不勒斯”和弦的运用
  在呈示部中属到主的和声进行通常起到功能性的作用,运用那不勒斯和弦能在乐曲的和声进行中起到色彩性对比的作用,因为它是一个与大环境“唱反调”的和弦,起着“相反的色彩表现作用”,能给黯淡的小调环境中带来大三和弦的明亮色彩。以肖邦的《c小调夜曲》为例,虽然整体上的感情基调是阴暗沉重、庄严肃穆的,但随着那不勒斯和弦的进入(9-10小节),和声进行即V--V2/bII—bII6—VI6,延迟了c小调主和弦的出现,形成了阻碍终止。这样的和声进行相对来说淡化了小调相对不稳定的性质,使原来小调中的悲伤、黯淡的色彩被适当地中和,音乐暂时变得明朗起来,通过和声色彩的明暗对比,从而提升乐曲的层次感。
  (二)线性和声
  以《升c小调练习曲》Op.10 no.4为例,在这个旋律片段中,肖邦运用了线性和声的创作手法。在和声进行中,有一个声部保持原位,内声部呈半音线性进行,构成了若干个经过性和弦,这种经过性和弦很多是不协和的,在这种协和与不协和的和声进行中产生了瞬间的和声音响效果,造成协和与不协和的和声色彩反差,使和声进行听起来更具层次感。
  三、声部织体
  音乐作品中各声部表现形态的总和称为织体,根据声部之间的组合关系可分为两类:主调织体和复调织体。而肖邦作品中的声部织体形态整体上属于主调音乐的范畴。钢琴家斯门江卡在《如何演奏肖邦》一书中指出:“肖邦的主调音乐不反对演奏者以线条式的眼光读谱,谱中蕴含独特的多声部,具有旋律性的低音声部线条和内声部非常有趣的和声细节。强调和阐释出这一织体的多个层次,可以大大丰富声音的总体形象。”前苏联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涅高兹曾说过:“必须要时常注意很容易出现错误,如果手指下键的力度在旋律声部和伴奏声部之间相似,第一个层和第个二层之间或各个声部层次之间‘大气层’太贴近,听这样的演奏就像看一幅层次不明模糊的图画一样不好受。这时就需要把旋律和伴奏间的层次间距扩大。”
  肖邦钢琴作品中的层次感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多声部织体中。本节将主调织体和复调织体的研究来分析肖邦作品中的声部层次。
  (一)主调音乐织体
  又称和声型织体,表现在主要的旋律声部与若干陪衬声部相互组合。如“离别”练习曲,采用了主调声部织体写法,此织体是由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构成,而伴奏声部又分为上层和声与低音两个部分。以《E大调练习曲》Op.10 no.3为例,织体中各声部层次进行功能分工,形成了旋律、和声与低音四种层次线条,这种织体具有多层性的特点,继而体现出声部的层次感。
  (二)复调型织体
  肖邦的钢琴作品属于主调音乐范畴,但不难发现,复调音乐思维同样高频率地出现在其作品中,它们具有一定的规模,或者独立存在于音乐中。这种复调织体借鉴模仿、声部对比等复调技法进行创作,虽然作品中含有复调性元素,但并非巴赫的严格对位法。以《f小调叙事曲》Op.52为例,左手的低声部对位右手的高声部,并且错开了半个小节进行紧密跟随结合,构成了复调模仿,使乐思接连不断,推动了主题的发展。这种复调技法是他后期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常用在乐曲的重要发展阶段之中。虽然音乐的主题都作为被强调的对象,但每个声部都没有孰高孰低的地位,彼此之间仍存在着相互独立又相互依附的关系,凸显旋律的单层走向和做到声部层次间的协调,更能表现出声部间的层次感。
  四、结语
  深入探究和挖掘肖邦音乐中的层次感,注重对肖邦作品复杂声部现象的分析及表达,有利于使演奏“画面”更具立体感,丰富演奏的音响效果,对于正确阐释肖邦作品的创作思维和意图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对作品整体有良好的分析能力,敏感的听觉能力,以及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 ,具备了这些良好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分析作品。
  肖邦钢琴音乐作品的层次感 ,既体现在丰富多彩的调性与和声的变化上,还体现在精致的声部织体设计中。这就要求我们对乐曲做一个“立体”的层次分析,由浅入深,探索构建作品丰富的层次。钢琴家演奏的高质量的乐曲,真正表现出了乐曲声部主次协调、结构层次分明、力度的戏剧性对比、旋律起伏有序等几点。这样丰富的音乐更能打动人心 ,更能诠释作曲家肖邦的创作思想和意图,无论从哪个维度听,都是非常精致的。这也正是对乐曲层次感分析得淋漓尽致的体现。
  作者简介:刘迪(1996—),男,汉族,河南周口人,学生,硕士,河南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钢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13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