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消极情绪的产生与调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以往的数学课堂只注重知识性生成而忽视了情感渗透。数学课堂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要有情感方面的互动。情绪是人们认识事物、掌握某种知识的思想动力。它是抓住学生的兴趣并使之在课堂上持续保持注意力的内部动力。本文讨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情绪的诸多因素,通过调节学生课堂的负面情绪,促进数学教学与情感教育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完善人格。
关键词:数学课堂;负面情绪;调节;产生;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8-0082-01
情绪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产生于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中,同时也影响着人们认识活动的进行。新时代背景下的课堂情绪研究是情感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如今,学者对情绪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对情绪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的期刊书籍不断涌现,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情绪研究的繁荣与发展。然而,对课堂教学情境下情绪体验现象的研究文献却少之又少。另外,从已有的少数的课堂情绪体验研究来看,其研究对象更多的是关注大学生群体,而对于儿童这个情绪体验还不是相对丰富的学生群体,迄今却鲜有研究。
本文从情绪体验维度展开对小学生群体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认识并调节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出现的负面情绪,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课堂教学是一门充满激情的艺术,数学也是一门有感情的学科,如果学生能够徜徉在这样充满情感的课堂中,那真是一种幸福,不仅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能够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
为此教师应认真备课,提升课堂组织调控能力。争取采用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对于枯燥的教材内容,可通过竞赛、游戏、分组练习等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避免其产生消极情绪。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需具有高度的涵养、丰富的内涵、真诚的情感。在课堂上尊重、信任学生是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独立人格的存在,着手于学生的现有状态,并以此为起点,将他们吸引到已有的学习过程中来。
在相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心接纳与尊重,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因此,教师在进行指导教学时要注意言语沟通的方式,用自己的爱心去激发每位学生的爱心,以肯定、鼓励和表扬的语言加以引导,形成情感共鸣。尤其是学生因课堂上的提问回答或练习展示表现的有所不足而感到情绪低落、气氛沉闷时,切忌挖苦讽刺,及时给予爱的温暖,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积极上进。这样学生在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上都得到尊重,得到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丰富完善的主体人格。
教师应善于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看法,采纳合理的建议,求同存异。把自己看作是学生中的一员,同他们一起讨论、一起思维,共同探讨,引发他们积极进取和自由探索。同时对孩子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帮助、多一点方法、多一点机会。多进行学生的自我比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分层要求,循序渐进,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以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让学生始能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轻松、愉快的学习。
3.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師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课堂教学是一门充满激情的艺术,数学也是一门有感情的学科,如果学生能够徜徉在这样充满情感的课堂中,那真是一种幸福,不仅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能够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
在创设学习情境上,教师是组织者,需要创设对合作学习有利的教学情境和气氛。对于小学生来说,其专注力相对较短,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让他们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信息技术就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智慧系统的抢答和随机点名为教师提供便利,通过多样的信息化表现方式能够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因而,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小学生营造一个合理的数学学习情境,从而立即吸引住小学生的眼球,让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轻松愉快的状态充分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小学数学的学习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信息化手段,通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生活化数学教学的魅力。因而,教师应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应用生活化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因为小组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使得某些小组活动的效率明显低下。教师不能只作为观察者的身份出现,当小组成员间不能进行良好的合作、某成员难以和小组其他成员有效讨论时,教师应予以干预,进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多加鼓励。相互交流信息,提高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同时教师应该不断巡视,通过智慧系统将教师评价传送后台,不断激励其他小组。通过教师的这些活动,教会学生形成其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孙士梅.青少年学业情绪发展特点及其与自我调节学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董妍,俞国良.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的编制及应用[J].心理学报,2007(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32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