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力求寻找出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的规律,便于教师从本质上深入地把握文本,巧妙地驾驭文本,激起师生的双边活动,开展探究式教学,从而快速、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切入点;题眼;疑难点;主旨;课后习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8-0076-01
“阅读教学切入点”是什么?戴秋飚在《阅读教学中切入点的选择》中说:“我的理解,所谓切入点,就是分析一篇文章的着眼点和突破口。从这个突破口入手,我们就能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全面剖析,把课文分析透彻,分析到位。”借用“庖丁解牛”的成语来打比喻,如果把文本比作“全牛”,则切入点就相当于“节之有间”中的“间”,只有找到了“间”,才能“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实践证明,找到适当的切入口,可以有效深化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品读、品析、品味过程,有效增强语文课堂上的探究氛围和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1.从文章的题眼切入,直达文本核心
优秀的作者,总是在题目的设计上独具匠心。通过精心设计题目,揭示文章中心,交代写作对象,提出所论述的问题,提示行文线索以至结构思路等。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因此通过题眼可以窥视文章的条理、内容,那么教师在教学时以题眼为切入点,开启学生阅读的兴趣之门。
如教五(上)的《黄鹤楼送别》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本诗的题眼“送”字着手切入教材,从而辐射整个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读、疑、析、议的兴趣。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圈点勾画,概括,体悟,明确了围绕“送”字写了哪些(内容、地点、气候、事件、画面、情感等),以想象为翅膀,以情感为纽带,以意境为归宿,让学生充分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从文章的体裁切入,触类旁通
文章的题材反映着某一类文章的共性,有特定的要素构成。依据题材的不同,也可确定一篇文章的授课重点。如记叙文以记叙的要素、线索、人物形象的分析为重点,议论文则以论证方法、语言精确的分析为重点,说明文以说明事物的特征和说明方法为重点,诗歌以意境、联想、想象为重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不同题材的学习中,获得各种知识。从文章的体裁切入,能够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如教三(下)的《恐龙》一文,组织学生跳读课文,设问切入: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组织学生细读课文,设问切入:为了说明对象的这些特征,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3.从疑难点切入,激发阅读兴趣
文本中的亮点与学生最迫切需要了解的难点,两点相结合就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难点。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说:“努力在每篇文章中找到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从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难点入手,会更加迅速地找到矛盾的突破口,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民主与互动。
如教四(下)的《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可出示公仪休说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和“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这两句看似自相矛盾的话显示疑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深入感悟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辩论,进而突破难点,逐步理解公仪休的机智,体会他奉公守法的高尚情操。
4.从中心句切入,迅即把握课文内容
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不仅概括主要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因此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来展开课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整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維的系统性,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如教五(上)的《牧童和狼》一文,抓住“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这句话放手让学生默读、思考、交流,从哪里地方可以看出这个牧羊的孩子一贯说话?他为什么要一再说谎?他知道一贯说谎的后果吗?此举让学生感受并学会用“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学习伊索寓言。
5.从文章的线索切入,条分缕析
线索主要是指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就会杂乱无章。抓住文章的线索,就能加深对课文结构和内容的理解,教学就不会走弯路。
如教六(下)的《安塞腰鼓》一文,可抓住一个“好”字,从作者的情感线索入手,围绕作者四赞安赛腰鼓这条线索,引导学生层层剥笋,通过品析词句,创造性地朗读、语言训练、合作探究等,催化学生情愫,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四次赞叹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浓烈的升华,作者借赞安塞腰鼓,是赞黄土高原,赞中华民族。
总之,潜心会文,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教学贴近学生,鼓励学生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文本,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予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体悟到语文的魅力所在,从而深深爱上语文课。
参考文献
[1]罗先保.阅读教学中切入点的选择[J].青海教育,1994(12)
[2]魏星.教学设计“切入”技巧[J].小学教学设计,2006(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32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