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既有校区道路景观更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校园既有校区景观更新实践中,道路景观占有重要地位,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面对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与压力,既有道路景观更新应从功能、生态和文化三个角度入手,找寻应对现状问题的科学方法,且在实践过程中,注重三者的平衡,形成统一、协调的价值体系。
  关键词:高校;既有校区;道路景观;景观更新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有别于新建道路景观和一般城市道路景观,高校既有校区道路景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周边既有建成环境一定程度上限定了道路景观空间的边界;另一方面,校园景观具有较强的文化属性,承载着往届师生的校园记忆。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满足日益增长的通行需求的同时,保护校园记忆和历史景观是高校既有校区道路景观更新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将尝试以清华大学学堂路景观改造项目为例,探讨高校既有校区道路景观更新的策略和方法。
  2  项目背景与现状问题
  2.1  项目背景
  学堂路为清华大学南北主干道,南起清华大学南门,北至紫荆公寓,全长1.6km,本次重点设计范围为清华路以南的部分,长度约为710m。在功能分布上,道路东侧多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建筑,西侧以家属居住区为主。
  2.2  现状问题
  2.2.1  交通组织层面
  总体上,根据清华大学总体规划,清华路(熙春路至学堂路段)将实行去机动化,改为步行道路,机动车仅允许校车通行,原有机动车道改道至照澜院南侧道路。因此,照澜院南侧道路与机动车道交叉口交通压力将加大。
  现状交通问题层面,高峰时段非机动车、行人与机动车流量较大,现有交通空间有限,多种交通方式交叉行驶,存在安全隐患;自行车停车占用大量步行空间,步行交通不畅,且紧邻自行车道,体验不佳。
  2.2.2  生态与植物景观层面
  原有绿化带宽度有限(现状1.5m),绿化带中的乔木(以国槐为主,胸径平均为25cm~30cm)生长空间受限,根系伸出绿化带的部分破坏了混凝土路面,使其凹凸不平;植物景观界局部层次杂乱无序;由于繁殖能力强,现状竹林局部侵占了其他乔木的生长空间和光线,造成乔木长势不良的现象。
  2.2.3人文景观与景观设施层面
  学堂路自清华校园20世纪五十年代东扩以来,一直是校园南北主干道之一,从枝繁叶茂的林荫道到粗犷的混凝土路面,都承载着往届师生的重要记忆。但由于植物景观的衰退、路面的破损,标志性景观品质逐渐降低。同时,道路两侧缺少停留休息空间,现状铺装破损严重;挡土墙、围栏、座椅等材质种类繁多、混杂,不成体系。
  3  设计目标与总体定位
  此次学堂路道路景观改造的总体目标设定为突出绿色静谧的校园氛围,优化交通体验,将学堂路打造为即有厚重的人文历史情怀、又能满足当今校园发展需求的南北校园主干道。即旨在保护现有标志性林荫道路景观与师生场所记忆的前提下创造安全、便捷、舒适的校园道路交通体验。保障学堂路作为校园南北主干道的通行能力,坚持步行优先的原则,创造有序的机动车、自行车与步行体系, 基于现有空间,有条件的前提下实现人车分流;为现状植物提供更充足的生长空间,创造层次丰富,特色突出,历史感厚重的道路植物景观;以人为本,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提供合理的休憩场地与设施;构建美观、协调的铺装与构筑物材质体系。
  4  总体策略与方案设计
  4.1  交通组织
  总体策略从道路断面的重塑入手,充分利用现有空间,有序组织、优化骑行和步行体验;梳理停车空间,利用交通压力较低、对景观品质影响较小的空间疏解自行车停车功能,释放景观空间;以慢行交通方式为主导,有条件的部分采取人车分流的方式,优化步行體验。
  具体的做法是将现状8m的机动车道缩小为7m,保证双向机动车通行空间的前提下使东西两侧绿化隔离带各扩宽0.5m,改善现有乔木生长空间的同时,有限的道路宽度有助于使驾驶员下意识降低车速,提升安全性;非机动车道整体抬高至与两侧绿化带齐平,保持现状3m宽度,自行车道一侧的绿化带扩宽0.5m;自行车道铺装由行道砖变为沥青路面,提高骑行舒适度;有条件的路段西侧人行道与自行车道分离,穿过现状绿地,避让现状大树;随着步行道改道和宽度缩小(由2m调整为1.5m),限制在南北主干道上随意停放自行车的条件。
  4.2  生态与植物景观
  通过道路断面的改变,使现状乔木获得更多的生长空间;限定现状竹林的生长空间,避免侵蚀和阻挡临近乔木的生长空间与光线。
  具体做法是基于道路断面改造,绿化带两侧各扩宽0.5m(由原来的1.5m扩宽到2.5m),加上路面的抬高和道路基础垫层的退让,现状乔木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都获得了更充分的生长空间;有条件的路段,随着步行道与自行车道的分离,原有人行道上的局促的树坑扩大成为新的绿化带,为乔木释放了更多生长空间;对于现状竹林,移除阻碍乔木生长及遮挡光线的竹子,在地表以下埋设阻根挡墙。
  4.3  人文景观与景观设施层面
  保护具有标志性景观特征的景观元素,注重人性化设计结合使用者类型及使用习惯,合理设置停留与休憩空间;梳理构筑物与铺装材质体系。
  长久以来,学堂路的林荫道和粗犷的混凝土路面代表了往届校友对学堂路的景观记忆,在此次设计中,这两方面的景观元素被谨慎地保护起来。车行道虽由8m改为7m,但增加的空间利用了原有道路两侧的排水沟,使得原始混凝土路面被完整保留下来;通过道路断面的调整,林荫道的行道树获得了更多的生长空间,优化了生长条件,同时对局部行道树缺失的情况,进行适当补种,形成更加完整连续的道路植物景观界面。
  5  总结与反思
  在一定程度上,清华大学学堂路景观改造的实践为高校既有校区道路景观更新的典型性问题提供了策略框架和解决方法上的参考。方案从交通组织、植物景观保护与优化、人文景观与设施这三个层面探讨了如何在存量空间中更新既有道路景观。
  参考文献:
  [1] 邹宏伟,朱硕,董智.谈高校校园道路与景观绿化[J].山西建筑,2014(5):200~202.
  [2] 王卫红,李启民.校园园林绿化改造探讨[J].山西建筑,2013(14):193~194.
  [3] 沈国尧.大学校园环境规划理论探讨[J].建筑学报,1991(3):7~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11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