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科学规划更新理念精细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为了应对高考制度改革,学校领导和主管部门应当审时度势,深化改革,提前规划,科学安排,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做好角色定位和精细高效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审时度势;科学规划;更新理念;精细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2-0116
备受关注的《福建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出台。省教育厅明确指出,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从2018年秋季入学、2021年参加高考的高中学生开始实行。高考(课程)招生制度改革关系到上亿学生的前途,它将倒逼基础教育深化改革,要求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加强协同创新。细研改革方案,学校领导和主管部门应当审时度势,提前规划,科学安排,精细管理,打有准备之仗。
一、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将实行“3+3”的考试模式,不分文理科
改革方案中,不再分文理,高考总成绩由“3+3”两部分组成,前一个“3”为全国统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后一个“3”为我省自行命题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6选3)成绩。范围覆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所有科目,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种。
1. 政策分析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深层次变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科覆盖”“分类考查”“不分文理”“两次机会”“自选三门”等措施,标志着多年来一把尺子衡量人才的教育模式将被打破。取消文理分科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全面,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3+3”的考试模式造成一个班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考试科目,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学生选考什么学什么,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较大的影响。
2. 学校管理应对
(1)转变教育理念,一切以生为本。没有了“一把尺子”,中小学校首先要转变的是教育理念。此次招生制度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是科学选拔人才,促进教育公平。所以中小学校要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探索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培养,鼓励学生兴趣、特长的发挥。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教学观必须摒弃。
(2)改变高中教学模式,调整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机制。“3+3”高考模式必将导致高中教学模式设置的变化,“走班上课”将成为常态。
①所谓走班教学,即语、数、外统一上,其他课程按照学生自主选择的科目编班上课。不过,这将对学生走班能力产生考验,也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带来挑战。实行走班制以后,一些自我要求不严的学生可能容易松懈,這就在管理上需要教师承担更多责任。
②学校根据“分层走班”设置学科辅导员。比如,将来选考生物的学生和没有选考生物、只需参加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学生所编排的学科教室和教师肯定不同,原因是两者的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相同。届时,除了班主任管理的行政班级外,或许会增加学科辅导员,目的是尽快熟悉走班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指导。
③课程表上或出现“自由时间”。不少教师预测,到时候可能会让学生从高一就开始“走”起来,学校初步设立学习体验期,试行走班。到了高二,逐步形成走班教学氛围后,学校将逐步开设拓展性课程,与高一课程保持延续性。由于排课多样化,今后,高三学生的课程表上也许会出现“自由时间”这个说法,学生可以选择去图书馆自习或是到操场上运动。
(3)及早对学生“定位”。符合学生自身基础、兴趣和未来发展的合理定位就不会引起学生过大的心理压力。为此,一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就应该在教师指导和家长支持下设定系统的学业生涯规划,避免“疾风骤雨”式的应对方式。
(4)改革教师聘任和考核制度。应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带来的新挑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是关键。应重视提高教师发现学生特长和潜力、指导学生选课和规划学习生涯的能力。要关注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式带来的变革,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参与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学业水平测试计入高考成绩
“3+3”模式的第二个“3”指的是选考科目的考试成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和各高校选拔人才的需求选择其中三科进行选考。选考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
1. 政策分析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改革方案中的合格性考试,用于核定学生高中毕业水平和能力,覆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所有科目,原则上采取学完即考的方式,以合格、不合格方式呈现,作为学生具备高中毕业学历认定依据。合格性考试科目共14门,每门都已“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在高考中就不必重新再考,同一科目提供2次考试机会。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即新会考)的等级性考试的三门,每人只能考一次。
2. 学校管理应对
(1)重视每门课的教学。2017年开始新的考试这十四门不过关,将影响毕业。每人都要参加十四个科目考试: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其中,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的合格性考试由省级统考;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四门科目实验(实践)操作合格性测试由设区市级统考;体育、音乐、美术三门科目的合格性考试由学校或县教育局统一组织测评。
(2)采用排除法慎重选择3门进行等级考试。“将来,高中可能会推出更多的拓展性课程”,一些中学教师预测,由于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个性特长在哪里,所以多样化的拓展课既是给感兴趣学生的“提高课”,又是给其他学生的“试探课”,让学生通过这类课程发掘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所在,进而为“6选3”做参考。如果对自己擅长哪门科目不了解,但对不擅长的科目则基本心中有数,可以指导学生采用“排除法”慎重选择,这样有利于将来的高招录取。 三、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增加听力考试内容
1. 政策分析
还原其工具性,让英语从应试误区中摆脱出来。从国际上看,多次考试是一种趋势,但要满足特定条件,每次考试的难易程度要非常接近。这种做法将有效改变“一考定終生”的局面,实行一年多考会督促学生学习英语,抓住机会,第一次考不好还有第二次机会,择优计入总分也更加公平。多一次机会,高考就多一份把握。一年两考还可以避免很多学生因发挥失常而遗憾终身。一年两考将给很多发挥不稳定的学生带来福音。在心理上,学生也不会特别紧张,即使第一次考不好,还可以考第二次。
高考英语改革旨在强化其交流功能,不是不重要,而是让英语变得更“有用”。考试体系左右着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及学生的积极性。
2. 学校管理应对
(1)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或许有些学生会认为负担增加。在高考日益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即使成绩非常理想的,但自认为还有进步空间的考生,会不会抱着“只要有一丝希望,为尽百倍努力”想法,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两次考试相对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2)充分准备第一次外语考试。对于首次参加外语“一年两考”的学生而言,由于考题结构、题型、难度等都无先例,有些学生可能第一次先去“试试水”,第二次再有备而来、全力以赴。不过,考生需认识到,如果第一次已经发挥出正常甚至超常水平,那不如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其他科目的复习中。建议学生在参加第一次外语考试前,就做好充分准备,而不是报着练手的心态,把希望寄托在第二次考试上。
四、高考录取参考综合素质评价
1. 政策分析
2016年秋季起,福建省在部分普通高中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2017年秋季起,全省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新生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高校将按规定时间提前向社会公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使用办法。
2. 学校管理应对
(1)改进综合评价方式。学校要丰富综合评价内容,客观、准确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情况。同时,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倾向,重视发挥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和改进教学效果的功能。
(2)重视人才培养体制和教学管理机制改革。学校领导要注意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积极开展分层教学、分组学习、选课制和“走班”教学等改革尝试。
(3)采取措施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真实可用。
①提供事实材料接受监督。通俗地说,学生在提供事实的同时需要出具证明材料,并及时公示接受监督,最大程度上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学校要严格落实“写实记录”,按照规范、严谨、公开的原则,推进评价内容具体化、评价程序规范化、评价管理电子化、评价监督制度化,建立公示与举报、申诉与复核、诚信与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行为。
②关注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学校要注意指导学生让进入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材料和经历博得高校的青睐,蜻蜓点水般地到处“敲图章”的实践经历一定不是大学所需要的。
总之,应对高考制度改革,学校领导和主管部门应当审时度势,深化改革,提前规划,科学安排,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做好角色定位和精细高效的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第九中学 36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07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