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山西民歌教学机制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新山西民歌的高校教学机制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性。本文从教学模式构建、教学机制拓展两个方面切入,论述依托信息化技术和方法推动高校山西民歌教学改革思路与策略。
  关键词:信息时代;山西民歌;高校;创新;教学机制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公众的生活正在被网络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着、重塑着。而以“互联网+”为导向的信息化教育手段,也在音乐教学中得到普及与推广。鉴于此,本文将以山西高校对山西本土民歌的教学为例,浅析信息时代高校创新民间歌曲教学机制的思路与策略。
  1 创建曲目资源库,用信息化教学方法丰富山西民歌教学课堂
  山西省的民间歌曲,是洋溢着浓郁地方风情韵味的典型北方民歌作品。在其中,包含着诸如原生态假声、真假声快速切变、提气、揉气、沉气、弹气、偷气等多样化的特色演唱技法以及诸如擞音、颤音、波音、滑音、撤催、花舌音等多样的润腔手法。因此,山西本地高校身处得天独厚的有利地位,面对如此丰富的民歌资源,应当近水楼台先得月,将回荡在三晋大地上的民间歌曲引入日常的民族声乐教学当中。
  1.1 创建山西民歌教学曲目网络资源库的方法
  山西民歌散落在全省各地市,由于地形、交通条件的限制,山西各地市的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民间歌曲的调式调性、旋法、演唱技法以及风格韵味也存在一定差异。有鉴于此,需要把民歌传承原生态的文化生活场景纳入山西民歌的教学当中;引导学生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剖析、探寻山西民歌的审美特征以及形成此类审美特征的内在原因,从而促使学生更迅速地掌握其演唱技法和表现风格。而要达成这一点,就必须派遣得力人员,赴山西民歌传承地展开田野调查活动;并以影视人类学的理论为指导,录制山西民歌的原生态表演场景和文化生活背景,以获得足以反映民歌表演场景及其传承地文化生活背景和风土人情的微型纪录片——“人类学片”。而后,将这些人类学片进行剪辑、加工,就可获得能够运用于民歌教学的大量资料短片。将此类资料短片按照“积件化”的思路,上传到高校校内网络的某一站点,即可累积为包含文化生活场景的山西民歌教学曲目网络资源库,供教师录制微课、制作课件的取材之用。
  1.2 构建山西民歌的微课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在逐步建设山西民歌教学曲目网络资源库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视需要而取材,選择资源库中的既有资料片段,来开发微课、翻转课堂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循序渐进地推进山西民歌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的教学改革。具体来说,教师利用诸如Camtasia studio、Coursemaker、KK摄像机、Focusky等各种主流微课制作软件,将这些包含山西民歌表演方式及其原生态文化生活场景的人类学片素材进行录屏处理;并在需要的时间节点利用麦克风输入教师本人的语音讲解、提示,或者录入提示性的语言文字,从而将原始的山西民歌人类学素材加工成为微课视频。而后,教师利用微信、快手等新媒体工具向学生推送、分享这些微课视频,在线督导其接收微课后,在课下首先展开自主性的学习和训练。
  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则利用提问的方式来检验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成效,发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困惑以及对演唱技法掌握不成熟之处。对于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的演唱技法误区或者疑难之处,教师则采取集体讲解的方式,依托课前发送给学生的微课视频,引入协作讨论、探究诱导等新型教学方法,针对全体学生进行集中的讲解和纠正。对于部分学生存在的困惑以及演唱技法掌握不力之处,则采取小组课的模式;利用分组讨论、谈话诱导等方法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正。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个别问题,则采取一对一讲课的模式,利用谈话诱导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找到解决疑难困惑的方法。这样,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原本在课后开展的对学生的分类指导,就被转移到课堂上进行;而原本课堂教学所需要传授的演唱技法,又大多通过学生课前依托微课视频的自主学习活动来予以初步的掌握。于是,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与课后分类指导这两者之间的角色与功能实现了对调和翻转。这样,也就可以逐步构建山西民歌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了。
  当然,在上述的山西民歌“翻转课堂”教学构想中,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协作讨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促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来内化、吸收、掌握山西民歌的演唱技法,笔者建议引入“对分课堂”模式“隔堂讨论”的经验,来组织山西民歌翻转课堂教学讨论环节的教学与探索。具体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留待下节课来讨论,从而为学生留出充裕时间,让他们对山西民歌演唱技法展开自主温习和训练。另外,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分享心得经验的方式来讨论分析问题,从而构建起以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教师引导为特征的自主探究型山西民歌翻转课堂讨论教学模式。
  2 山西民歌教学机制的创新拓展研究
  在初步构建山西民歌以微课为基本支持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之后,还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对高校山西民歌的教学机制进行拓展与创新。
  2.1 建设无纸化的电子教材,开发山西民歌校本课程
  在山西民歌教学微课得以批量成功制作之后,就可以围绕演唱技法这一核心要素,按照模块化的理念将这些微课进行逻辑化的分类与排布;辅之以一定的电子文档阐述,从而构建完全不依赖于纸张印刷的山西民歌校本电子教材。此类无纸化电子教材能够充分反映高校自身对于山西民歌的教学方向、思路、方法与重点,足以彰显本校的声乐教学特色。因而,在开发山西民歌电子教材的基础上,予以教学实践的检验,并在此过程中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课程管理模式,引进民间艺人、地方群艺机构、文艺团体和文化企业业务骨干等相关人士,来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和考评机制。则可逐步构建适应本校教学需求的山西民歌校本课程。
  2.2 依托微课解析山西民歌的语言现象,从而推进声乐教学
  山西民歌是三晋大地上无数先民传唱的优秀民间音乐遗产,它非常鲜明地传承了自《诗经》以来传统诗歌的“比兴”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如忻州市河曲县的山曲《满天星星一颗明》,其歌词就运用了比兴手法。在这首歌的开头,“墙(啦)头上(呀)跑马(呀)一搭搭手高,人(啦)里头(那)挑人(呀)就数妹妹好”,既是借“墙头上跑马”的高超技艺来比喻小妹妹容貌艳压众人的出奇之美丽,又是借此起兴来导入对小妹妹的赞誉这个话题,故而属于典型的比兴手法。在录制了能够反映山西民歌文化生活与民俗风情的素材短片之后,则可借助此类视频来录制剖析山西民歌语言现象,拓展普及传统音乐文化的微课视频;督导学生依托这些视频展开自主学习,以便促其较为深入地了解山西民歌深厚的文化内涵,提升自身的综合性音乐文化修养,为创新、改良山西民歌奠定基础。
  2.3 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山西民歌的实践教学渠道
  当前,高校声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面临实践渠道狭窄的问题,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性。就高校山西民歌的教学来说,教师可以在校内的实践教学、训练过程中,指导学生按照当代观众的欣赏趣向,融入通俗音乐元素,对山西民歌的歌词、音乐艺术现象、演唱方法等进行跨界化的改良与创新发展。而后,将这些改良曲目的表演过程录制成微视频,发送到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端,接受网络受众的检验。这样,高校师生就能够从网络受众的评论、点赞等意见反馈中总结山西民歌创新、改良的得失之处;不断积累艺术经验,最终发展出能够适应观众欣赏口味的山西新民歌曲目。而且将其投放至网上,经网络传播后,能积累人气,引起文化企业的关注,为下一步开展以推动山西民歌产业化为方向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为高校组织开展山西民歌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组织模式,而且也拓展了山西民歌课程的开发机制、音乐素质教育实现方式等方面的实践教学渠道。所以,当前山西省各高校音乐艺术院系,应充分把握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全新机遇,建构真正能彰显山西特色的高校民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娟.山西民歌融入高校音乐教学的策略探讨[J].北方音乐,2019(06).
  [2] 贾晓.山西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艺海,2018(06).
  作者简介:张端(1983—),女,山西长治人,硕士,长治学院音乐舞蹈系音乐学专业讲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22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