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绘画中具象写实与抽象表现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具象写实与抽象表现是绘画外在形式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写实与抽象是两个极端,笔者在现代藝术视角下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现代艺术中艺术家对二者的探寻,并对未来艺术的发展走向作出分析。
  关键词:具象写实;抽象表现;现代艺术
  潘诺夫斯基在《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史》一文中提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他指出,艺术作品的功用不只限于审美功能,还包含着“意图”和“形式”。形式是由艺术家借以传达艺术形象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艺术作品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再附上艺术家的观念,才能完整地表现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潘诺夫斯基所说是基于传统艺术史的范畴,而在现代艺术中同样存在“意图”和“形式”这两个要素。
  写实与抽象是绘画外在形式的两种表现。按赫伯特·里德的话说,“在一个极端,是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称之为‘写实主义’的风格;在另一个极端,是另一种风格。我们虽不十分把握,但不妨称它为‘抽象主义’”。文艺复兴时期渐隐法、透视法的发展,使画家能够绘制出更加真实的作品。不论是人物、静物、风景,都要遵循完美的比例,忠实于自然的颜色,表现得十分逼真。写实主义是对生命持一种肯定态度的表现方式;而抽象表现则是现代艺术发展的产物。与具象相对,抽象的绘画从不表达具体的物象,它更注重的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观念与精神。抽象主义可以说是“人类面临虚无深渊时的一种反应”,与存在主义哲学有着隐秘的联系。欣赏者通过对比鲜明的色彩、单一或复杂的线条等具有强烈冲击性的画面,来感受画家所要传达的东西。这种意图需要由抽象的画面来体现。
  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现实主义画派,以法国著名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为例。他认为美存在于自然中,美即是真理。“只要美的东西是真实的和可视的,它就具有它自己的艺术表现,而艺术家无权对这种表现增添任何东西。”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强调“真”,强调自然,而写实就是对真实最好的表现方式。在抽象主义中,无论是康定斯基的“热抽象”,还是蒙德里安的“冷抽象”,他们都是想通过对画面的精心布置与绘制,在客观视觉上进行表现。蒙德里安创作几何抽象,他试图用纯粹的颜色与笔直的线条表现绘画,他认为构成绘画的七要素是红、黄、蓝、黑、白、平行线与垂直线。而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是从表现主义出发的。康定斯基说:“凡是内在需要的,发源于心灵的,就是美的。”他认为艺术是心灵的活动,它需要表达的是精神与意图,而多余的形式只是对物质的追求。
  事实上,当艺术家在进行写实主义或抽象主义创作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感受到什么明显的不同。巴尔巴拉·赫普沃思在给赫伯特的一封信中说:“当我以写实主义进行绘画(或雕刻)时,当我作抽象的雕刻时,我都未感到有什么意图或情绪上的不同。我对两者的感觉是一样的。同样的愉快和痛苦……”写实主义与抽象主义的“意图”在艺术家看来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它们只存在形式上的不同。
  在现代艺术中,许多艺术家都试图探寻具象写实与抽象表现之间的关系,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回答。胡安·格里斯想将写实主义和抽象主义对应地结合起来。“绘画对于我就是纺织品,是一件完整一致的纺织品。经线就像是美学的描绘因素,纬线就像技术的、建筑的或抽象的因素。这两种线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缺少任何一种线都不能织出纺织品。”有一些艺术家试图效仿他,而有的艺术家受到毕加索等人的影响,希望创造出带有抽象因素的作品。这使得抽象艺术产生了几种“变体”,它们的共通点是都抛弃了写实因素与具象因素。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了二十五年,最后分离出了写实主义和抽象主义这两个因素。然而,有人想重新组合它们,有人却想单独看待二者。每位艺术家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些选择有的可能是“伪选择”,有的却给艺术的演化带来了新的发展。
  艺术与审美是一个不断轮回的过程。如今,具象写实与抽象表现一同发展,但自从1839年摄影术被正式承认为一种“技术和艺术”以来,一直到近年才推出了AI绘画技术。绘画作为一门古老的技艺,面临着严峻而多元的外部挑战,尤其是写实绘画。写实主义、超写实主义再无法摆脱摄影的笼罩。因而,为了区别绘画与其他的多元化艺术,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哲学在绘画中的发展。“哲学本身已经濒临绝境,走到了词语表现的死胡同中,不得不把它的任务转交给诗人、画家、雕塑家和其他具体形象的创造者。”
  一如嘉博在私人函件中所说,“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绘画形象或雕塑形象,这种形象将以其全部机制来表现现代思想创造的精神,并将成为宇宙公认的生命形象。”我们不知道这种新的形象是否会与写实主义、抽象主义有关联,或者依旧会陷入艺术与审美的轮回,又或者会诞生出与以往都不同的全新的艺术形象。虽然这些都无法确定,但其一定是紧扣时代观念,紧密契合时代意图、艺术家意图的“生命形象”。
  参考文献:
  [1] 赫伯特·里德(英).现代艺术哲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2] 贡布里希(英).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3] 潘诺夫斯基(美).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史[J].艺术与人文,1955.
  作者简介:张六逸(1999—),女,江苏南通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22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