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背景、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确立的全新发展目标,旨在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和水平。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主要问题存在于管理水平、教学改革、“双师”队伍及社会服务之中。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对策是:以示范引领为契机,提高管理水平;以专业群建设为龙头,推进产教融合;以“双师”结构团队为重点,打造创新团队;以就业创业教育为抓手,提高学生能力;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提升服务能力;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提升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高水平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建设;国家示范院校
  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确立的全新发展目标,旨在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和水平。[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到2022年,国家要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全国各省相继启动了高水平院校或优质院校建设,高职教育发展又迎来前所未有的改革与发展机遇。
  一、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背景
  (一)改善民生需要高水平高职院校
  为何高职教育越来越受社会关注,从现实来看,一个重要原因是高职教育关系改善民生的需要。很大一部分传统家长认为,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本科教育是孩子培养的“成功之路”,选择高职教育实在是无奈之举。而现实是,高职教育培养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通过高职教育能够学到充分就业的一技之长,有的高职学生因此而成长为企业的“能工巧匠”,有的高职学生成功创业,很多农村家庭、贫困家庭通过孩子接受高职教育而改善了家庭困境。因此,民生改善需要真正能培养出优质学生的高职教育,需要高水平的高职教育。
  (二)社会发展需要高水平高职院校
  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职业教育。德国装备制造业全球顶级,靠的就是职业教育,德国68%的人是通过接受高职教育走向社会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等一系列战略任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指出,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这些战略任务、国家政策的落实需要通过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来实现。[2]
  (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高水平高职院校
  “十三五”期间,高职院校都在争抓国家高水平院校建设机遇,积极探索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效推进社会服务提升与产教融合工作。尤其是走在全国前列的高职名校办学实力大幅度提升,在产教融合工作方面形成了许多特色做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因此,社会更需要一批高职院校通过新一轮的高水平建设发展脱颖而出,能够走向世界,在国际教育舞台上有地位、能发声,真正意义上实现国内一流、国际有地位,从而构建覆盖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
  二、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治理水平难以示范引领
  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尤其在国家示范校建设过程中,一些国家示范院校在“管理的示范”上做出了一些特色,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两级管理方面的制度,为创新管理体制、降低管理重心打下了基础。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还存在明显的不足:第一,管理部门与教学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还不够明确。虽然各院校在管理中都积累了一些成熟的做法,但对各种常规事务以及临时性任务缺乏标准化流程,以至于时常会出现部门之间彼此权限不清或者责任推诿的现象。第二,两级管理绩效考核指标还不够科学。在两级管理中,虽然设计了一些绩效考核指标,但主要考虑了定量目标任务的完成,对于一些很难量化的重要工作,没有很好地做定性分析,从而设计成考核指标。另外,考核指标要考虑到各教学单位之间及专业建设的差异性,还要顾及每一个考核指标的可监控性。第三,两级管理绩效考核目的还不明确。目前,有些实行两级管理绩效考核的院校,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年终分配问题,而不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调动二级单位教职工的积极性。因此,两级管理绩效考核方案实施比较混乱,两级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有些院校的两级管理方案没有很好地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二)教学改革难以产教融合
  近十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飞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成绩辉煌,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产教融合还未取得实质性成果 。以“工学结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本身是一种先进的思路和理念,目前由于体制上的原因还得不到“工”方——企业强有力的支撑。学生在顶岗实习时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偏低,只有少部分同学与产品研发、研制等项目接触。因此,在这一点上,我们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显得缺乏实效,真正的优势还没有凸显出来。二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新机制仍未形成。近年来,各地高职院校以建成一批融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训练为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目标,先后建设了多种形式的产业园、创新创业园、生产性实训基地。从总体来看,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条件基本满足了教学的需求,但是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合、優势互补做得还不够。如何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条件,让企业将富有技术含量的生产线建在校内,这样的校企合作新政策、新机制、新模式还未形成。三是根据专业领域、工作任务、专业技能重构课程体系的改革还需深入。从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开始,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启动“基于工作过程”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建设、特色教材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专业课程体系当中的问题依然比较明显。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中所设计的岗位能力还不能做到完全契合,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游离于岗位的核心能力之外,显然,这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距甚远。   (三)“双师”队伍“名不符实”
  高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才能在未来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对照高水平高职院校的长远目标,尤其对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关于高职师资建设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体系还没有真正构建。各高职院校都开展了专业带头人建设、骨干教师培训、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等活动,旨在鼓励广大教师不断提高专业实践教育教学能力。但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自我提高的积极性还不是很足,不能在师资队伍建设体系中找准自己现在的定位、存在的差距、未来的目标。二是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强调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只有教师自己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学生。从整体情况看,全国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还不足50%,真正紧跟行业最新技术动态并且熟练掌握企业一线操作技能的教师就更少。三是兼职教师的作用发挥还不够。为了充分与行业企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各高职院校都建立了企业兼职教师库,但是光有数量是不够的,兼职教师的构成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来校授课的兼职教师比例还需要进一步增加,企业兼职教师与院校专任教师的互补作用还需要加强。
  (四)社会服务能力难以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
  社会服务是高水平高职院校综合实力体现的重要方面。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和咨询服务,为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的转型提升提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训服务,发挥先进技术、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作用。教育部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曾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内涵进行注解:一是示范辐射作用。高职院校要超越院校周边区域性空间范畴,增强向区域外的示范引领与辐射力。二是拓展社会服务新内容。高职院校还要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通过提供师资培训,开展对口支援与交流,促进区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等。但目前全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总体比较弱,大部分院校的社会服务总量很小,纵向课题研究能力与横向项目合作仍处于低下水平。
  三、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对策
  (一)以示范引领为契机,提升管理水平
  高水平高职院校要在两级管理上下功夫:一是管理工作标准化。要建立院校职能部门、教学部门的工作质量标准,明确各项工作的流传程序、完成时段、责任主体。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涉及跨部门的常规工作,借助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进一步明确院校工作的整体框架,清除某些事务中的多头管理、重复劳动或者信息孤岛。二是绩效管理科学化。在明确各部门工作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绩效管理考核指标体系,由相关职能部门结合院校年度工作总目标,分解成各教学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对目标中定量的部分以结果考核为主,对目标中定性的部分需注重过程化考核。同时,由教学部门代表研究制定对职能部门职责服务情况的评价办法。三是两级管理民主化。充分发挥二级教学单位党政联席会议和二级教代会的作用,并且处理好行政职能部门的服务指导与二级教学单位的责权利之间的关系,确保各教学部门的二次分配方案在制定过程中的严谨性、在内容设置上的合理性、在实际执行中的规范性。
  (二)以专业群建设为龙头,推进产教融合
  办学校就是办专业。[3]8高水平高职院校要以重点专业群建设为龙头,推进产教融合,打造人才培养的特色工程。一是做优专业规划。专业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与规划,面对新产业、新技术、新工艺,要做好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工作,将基础好、产教融合优势明显、有龙头与品牌企业支撑及特色鲜明的专业打造成品牌特色专业。二是做好资源整合。针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原有专业结构实际,以专业群建设为目标,整合相同或相近专业,统筹考虑区域院校专业群整体建设,避免院校间同类专业建设同质化,强调优势互补、错位式发展。三是加大专业投入。以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为目标,加大专业建设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发展能担当院校建设发展重任的龙头专业,形成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能够有效体现行业、企业与学校深度融合的三元实训教学体系。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很好地解决了传统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中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问题,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的无缝对接。四是抓好课程建设。以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坚持以工作任务引领与岗位职业技能要求为主线,加大项目教学、任务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教学和模拟实训的比重,让学生学中练、练中学。密切跟踪新兴产业最前沿的岗位群,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让学生在产教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掌握产业最新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三)以“双师”结构团队建设为重点,打造创新团队
  为了真正打造出适合高职院校发展需要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使学校在长远发展中有底气、有后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师资建设需切实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完善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体系。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要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机制,构建出一套从专任教师到“双师”素质教师、到专业骨干教师、再到专业带头人的递进式教师培养体系。其关键是结合岗位聘任制度和第三方专家評价制度,强化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规则,真正营造出教师之间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二是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教师职业技能。定期组织选派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访学,把学历进修、国内外培训、到企业锻炼等继续教育资源结合起来考虑,甚至可以把继续教育与岗位聘任挂钩。注重实效,强化各教学部门教师继续教育的计划制定、过程监督、效果测评。三是充分发挥兼职教师作用。加大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建立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与院校教师之间双向流动机制。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监督与教学部门考核的合力作用,加大兼职教师授课时数,提高兼职教师教学质量。   (四)以就业创业教育为抓手,提高学生能力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陡增的今天,职业教育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就是让每位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就业。[3]8首先,高职院校要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切入点,全面加强就业与创业指导。学校从高职生进校的第一天起,就必须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自我评估——职业选择——生涯评估到目标确定——目标执行——目标评估与反馈全过程进行指导,努力让学生围绕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逐步提升自己所需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其次,强化学生职业素质训练,提升高职生的创造力。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大学生素质训练基地,对高职学生的行为习惯、人文素养、诚信精神、协作能力及行为效率等职业素质进行系统养成训练,促使学生德相伴、诚相守、信相融。另外,通过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高职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五)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提升服务能力
  以科技优势服务地方经济,以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打造社会服务的能力工程,就能实现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高职院校的科技工作、培训服务和校企合作工作要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提升水平的新路径。一是科研团队建设。加强科研带头人培养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高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能力。二是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科技管理激励机制,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教师科研环境。三是加大产教对接力度。要构建产学研服务体系,搭建企业发展服务平台,建立高职院校科技服务创新中心,充分发挥对接企业、培育项目的作用。[3]8四是整合科技资源。引进社会资源,改善社会培训条件,提高培训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的新模式。
  (六)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提升文化软实力
  高水平高职院校要从制度文化建设入手,从长效性方面确保校园文化的持续发展。一是理念提炼工程。通过对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和服务面向等问题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全面系统地总结和梳理已有的办学指导思想,形成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二是名人效应工程。通过举办名人讲堂、名企业家讲座、名校友报告,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从而形成校园文化的名人效应。三是品牌打造工程。高职院校不仅要深化道德文化工程、实践文化工程、创新文化工程等文化品牌建设,更要通过全力打造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打造专业建设的品牌。通过智能管理模式的引领作用、校园环境的美化作用,打造智慧校园品牌,强化学校社会声誉的量化与固化指标,提高学校美誉度,从而推动学校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胡宏亮.我国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背景、内涵及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8(10):19-23.
  [2] 郝天聪.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必要性、内涵与重点任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职教通讯,2019(3):23-29.
  [3] 金亚白. 抓示范建设机遇 促综合实力提升[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7-9.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 new development go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aim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vocational colleges lie in the management level, teaching reform,“double professional”team and social service.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vocational colleges includes taking demonstration and leading as an opportunity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s the leading role; focusing on the “double division”structure team to create an innovation team; tak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aking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o promotes the service ability; taking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s the carrier to promote the cultural soft strength.
  Key words: high-level vocational colleges;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ational model vocational college
  [責任编辑    贺文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26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