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高校“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为提高教学质量,文章就近年来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云南区域农业特点和地方性院校学生自身特点,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和探索,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性院校;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0-0092-02
  “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是红河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植物保护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由普通昆虫学和农业昆虫学提供基础理论平台,进一步学习昆虫生态学及害虫预测预报的基本理论及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能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际的能力。在近几年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为了使理论更好地和实践相联系,笔者在教学中对课程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适时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1]。按照学校转型发展和区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以及地方高校学生的实际专业基础,对课程大纲进行修订,满足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明确特色,立足服务区域农业经济,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机制,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优化课程内容
  “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目前选用的教材为全国统编教材,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昆虫生态学和害虫预测预报方法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昆虫生态学部分,主要介绍昆虫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第二部分为害虫预测预报方法,主要介绍害虫预测预报的方法和数理统计预报方法[2]。该课程还需要学生具备概率论、统计分析、高等数学等数学知识[3]。
  根据教学大纲安排,本课程共32学时,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如按教材讲授,有些章节内容繁简不当,一些数学模型学生不易理解,课程内容也不能突出区域性特点,所以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在昆虫生态学部分,首先讲授昆虫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然后按照昆虫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和害虫预测预报的方法等知识模块顺序依次重点教授相关内容,注重将生态学理论和害虫测报的实践结合起来讲授[4],其余内容则以泛讲和学生自学为主。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后,课程的知识点按照从个体向复合系统的广度发展,内容由浅入深,突出课堂知识的实用性,更易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昆虫生存、繁殖、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掌握害虫预测预报的方法。
  由于区域地理气候条件不同,昆虫为变温动物,其种群的地区分布亦不同,在生态学特性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为此,在教学中要结合云南立体气候特点和高原特色农业,以滇南地区主要经济作物重要害虫的生态学及其防控实例进行讲授。另外,一些特殊害虫,如在云南红河地区,新发现的钻蛀性害虫井上蛀果斑螟和枇杷潜蛾,只在该地区分布,且为害严重,而我国其他地区则无此害虫的为害报道,故要将其为害发生特点及预测预报也及时补充到教学中,使学生及时了解本地区农业害虫的发生新动态,体现课程的地域性和实用性。
  三、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由于学时限制等原因,“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课程目前只有理论课,还未安排实践实验课。而该课程牵涉的生态现象和数学理论模型较多,且生物和环境间的联系错综复杂,如果采用传统的“传承性”和“灌输式”教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会被动地接受知识,对于田间出现各种生态现象的原因缺乏了解和分析,不易理解和掌握,也不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缺乏[5]。
  為了进一步改进师生互动方法,要做到将课堂田间化,讲授方法形象化,知识难度降低化,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是对生态学及预测预报方法的一些重要理论,采用举实例进行详细讲授,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引进PBL教学法教学,安排教学互动课程,提前将有关案例通过课程QQ群发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多途径搜集资料,进行小结,每小组利用几分钟进行汇报或辩论。教师在控制进度的基础上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课题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三是为弥补课程实验实践内容缺失,鼓励学生成立昆虫学研究兴趣小组,根据季节变化和课程进度安排,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内实验基地、温室大棚或学校周围田间地头,调查观测太阳能诱虫灯、昆虫性诱剂等防控技术的应用,了解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动态、预测及防治概况,进行开放式教学,进一步巩固课堂理论学习,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田间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完善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将课程中现实无法呈现、不能实验的内容,以教学图片、教学影像资料、动漫技术等形式呈现,增加视听效果,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生态学内容,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提高教学效果中的辅助作用。
  四、考核方法多样性
  以往“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考试,主要以笔试闭卷为主,学生基本都是死记硬背,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掌握和应用能力。为此,要加强平时课堂的日常考核,把课堂回答问题、参与案例讨论、平时作业、田间调查等都作为日常考核形式;期末笔试主要考察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害虫预测预报的方法。考核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阶段性掌握,有利于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的基础知识,更能体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
  以上改革和实践,显著提高了学生对“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的学习兴趣和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学生掌握了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指导田间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达到了教学目的,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谢立群,浦冠勤.“昆虫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17).
  [2]张孝羲.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颜培剑,宋传涛.“昆虫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4):46-47.
  [4]苏奇,王香萍,董小林.浅谈《昆虫生态学与害虫预测预报》教学方法[EB/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6(6).
  [5]周洪旭,谭秀梅,赵川德,等.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课程改革与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版),2015(11).
  基金项目:红河学院教学改革项目(JJJG151026)。
  作者简介:何超(1979—),男,陕西咸阳人,讲师,研究方向:农业昆虫及害虫综合治理。
  通信作者:沈登荣(1982—),男,云南保山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昆虫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33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