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领路人朱晓玫的视角来谈西方音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晚年的巴赫在巴洛克时期写下了变奏曲史上最为独特的代表作《哥德堡变奏曲》。这部作品的创作非常独特,曲式结构庞大和变奏形式多样化,演奏时间较长。对于这种高难度曲目,有一些演奏家仍然选择了它,并用其一生来解读着,诠释着,演绎着。笔者将以这首曲子为基础,试对的朱晓玫演奏风格进行分析。
  【关键词】《哥德堡变奏曲》;巴赫;朱晓玫;老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哥德堡变奏曲》作为变奏曲的典型代表,令当下的人们无不叹为观止。对于其中整体的变奏形式,旋律的起伏,线条的高低错落的布局,都有其巧妙独特之处。这些都与巴赫出生的环境与所处的地位,经历有这么不可分的关系。在弹奏这首曲子的杰出人物中,朱晓玫的版本不可忽视,她将中国的哲学理念运用到了西方音乐作品中,别一有番魅力所在。
  一、《哥德堡变奏曲》的简要分析
  《哥德堡变奏曲》标志着变奏曲的演变达到了顶峰。原名是《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是巴赫晚期的作品,该曲被称为巴赫最伟大的变奏曲。与《哥德堡变奏曲》享有世界盛誉的另外两部作品为《狄里贝亚变奏曲》(贝多芬),《亨德尔变奏曲与赋格》(勃拉姆斯)
  (一)结构层次
  全曲共分32个段落,30个变奏,变奏3个为一组,每组的最后一首都是卡农。这首诗一首萨拉班德舞曲的旋律,作为主题开场,并且根据主题乐思展开进行各种变奏。先是以简单抒情的左右手配合,之后以左手低音声部和和声的结构旋律作为基础进行变奏。经过数30次的结构改变,最后整首曲子开始重返原来的主题,咏叹调主题与开头主题呼应,从而结束整首长达80多分钟的巨作,让人有种回归本真的感觉,从而感到意味深长。这样的设计使整个作品具有独特的设计和美感。
  (二)音乐情感
  巴赫出生在莱比锡,在他晚期时候回到莱比锡有些落寞,被攻击和诽谤,并且收入少的可怜。在巴赫最后的日子里,他的创作更加的深厚,更加的富有哲理意味。但从另一种角度来看,有了些悲伤的心声诉说,他的音乐却展现了澄澈的新的世界。由于他的的作品大多过于“清淡”些,但在这首变奏曲中运用了装饰音,倚音和延留音来表现,使整个作品的情感增添丰满,推向顶端。
  二、朱晓玫内心解读
  (一)平和宁静
  朱晓玫到中年才被人们所知道。在这个不惑和知天命的年龄阶段中,朱晓玫选择了走出她的世界,让更多人去了解巴赫,聆听巴赫的心声。从外表来看朱晓玫是一个沉稳,低调内敛的人,不愿过多的说话,而是用她自己的表达方式让人们所了解。朱晓玫在音乐的生涯,算得上和巴赫紧密相连的,她说只有在巴赫的钢琴作品中才能找到她内心真正的平静。在2014年开始带着《哥德堡变奏曲》展开巡演。朱晓玫说当她在弹奏巴赫的乐曲时,不光是不让人烦躁这么简单,它能让你平静和沉思。让你在这个喧闹吵杂的世界里找到另一片新天地。
  (二)灵魂感知
  在朱晓玫的与“巴赫”的纪录片里,层峦叠嶂山峰矗立着,清澈见底的溪水缓缓流着。万物都安静了下来,一切都变得平和。这样一位朴素钢琴家置身于山水之间,让人不禁想起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文化。“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哥德堡变奏曲》已經伴随了她三十年的生活,同样也在无形中使她得到了精神的极大丰富。因为它给人一种平和满足的感觉,而不是大喜大悲,就像她说的它极其的简单,而又是那么的丰富。在道德经里,有很多处提到水的水善至柔,以柔克刚,巴赫的音乐也是这样,他不会产生非常辉煌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戏剧性,但它很平稳,和谐而又温暖,它的深度会给你非常丰富的感觉。老子和庄子也提倡真正有力量的人是不会去喊的。老子提倡的无为,让人顺其自然。
  在演奏上,平衡一直以来是朱晓玫所追寻的。即中国的中庸之道,不像字面意思那样写的道路的中间,而是在音乐之中,找到一个可以平衡的点,通过这个点可以去挖掘出作品的每个纬度。在音乐的处理方面,朱晓玫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如同数学一样严谨。而这种严谨性却能够拯救人的心灵世界。让你烦躁不安的时候,它可以让你安静下来身心受益。这首乐曲不仅谱写着巴赫的人生,更是每一个人的人生。朱晓玫对它的解读,她把哥德堡变奏曲这部作品比作“药品”,像是可以治疗人们的“病”的药,可以使身心愉悦,达到舒畅安宁的状态,一剂良药,而并非是那些所说是让人快些入睡的“安眠药”。
  在音乐会中她身着深色的中式服装。朴素而又低调,当她坐在琴凳上时,就已经把听众们带入了一种宁静冥想的音乐意境中,我们可以闭上双眼,跟着旋律感受咏叹调抒情,深沉语调,无任何炫耀的技巧,无任何多余的装饰的肢体动作,更无洪亮的音响发出。但却又把人们带入她所以营造的世界。她弹奏的音色以及呈现出整体画面更给人一种远离尘世,净化心灵的感觉。倾听各声部的织体和声,有规律和控制的音乐韵律,各对位和声的完美进行。双手对位声部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他对作品深入的研究和娴熟的演奏技巧,以及丰富的演奏经验,婉约,纯净,空灵。
  她在1999年录制的唱片版本更像和原巴赫版。没有参杂太多的个人情感,而是在音色的控制和塑造上都有吸引人的地方,尤其是在慢板的部分。在每个乐句的处理悠长细腻,流畅娴熟的特点。她曾说过:“我不喜欢万众瞩目,我喜欢小的地方去跟观众进行很简单的交流。”她演奏,只是纯粹爱音乐和追求心灵的满足而已。
  三、结语
  巴赫将自己的信仰和情感全都注入到他的创作中去,他的一生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但直到19世纪初,才被人们所认知了解,使人们重新对这位伟大音乐大师进行新的评价,敬奉他为德国民族的骄傲 、近代音乐之父。《哥德堡变奏曲》属于巴赫的晚期创作,这首作品在有着巴洛克时期所流行的以低声部旋律为线条的变奏曲的音乐形式,而且融入了大量的不同音乐风格、不同题材的音乐元素,是巴赫音乐世俗性的集中体现,与他其他作品相比较少了些宗教色彩,更加贴近了生活。巴赫的宗教性和世俗性并不是对立的,仅管以宗教性为主但在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下,把人文主义也注入到了音乐中去,这样一来使他的音乐融入着民间歌舞,更加贴近了人们的生活中去,有着一种质朴和虔诚。
  朱晓玫对巴赫变奏曲的解读,尽管不是本土人民,或许切身体会可能有所难度,但她的演奏丝毫没有让人感觉到非西方人演奏西方所存在隔阂状态,而是及其和谐的将东西方音乐的文化以及理解相融会贯通,所呈现出的是一种静谧、淳朴 以及情感的注入。她结合中国古代的传统道教的理念去理解感知整首曲子,认为西方的巴赫与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有共点,以至于整首变奏曲,朱晓玫都以老子所持的理论去阐述自己对这首曲子的独到见解。三十次的变奏结尾的咏叹调再次与开头呼应,就像是道教中“水”的流动和循环,也就像人的生命的一个轮回,最终的呼应也恰好是整首作品中最为动人的地方。朱晓玫对于《哥德堡变奏曲》演奏,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中国的文化应用到了西方的音乐中去。她在记录片中所表达她认为文化的交流很重要,中西方应该相互的借鉴,就像泰戈尔所说的“统一性寓于多样性之中”,这就是朱晓玫也区别于其他音乐家的地方所在“中庸之道”也一直贯穿她对巴赫的理解之路上。她的解读使东方乐者更加的“读”懂了巴赫的音乐,使我们也明白了音乐也是相通的,它并不因为地域、民族、信仰的不同而造成了本质的差别,是有共性的,它能表达情感渲染氛围,也能引人入境。
  作为21世纪的音乐学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开拓音乐的新天地,但创新的前提就是不忘本,丢失原有的“型”可能会扰乱发展的道路,中西音乐的交流过程中也应取其精华所在,结合中国的音乐所深究其中的共点和结合点,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中国的音乐将创造一片新辉煌。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2]秦岭.朱晓玫:隐居在琴键上面[J].上海采风,2015.
  [3]孟宇.巴赫晚期作品《哥德堡变奏曲》的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4]纪录片:一位中国钢琴家与巴赫的因缘——朱晓玫与《哥德堡变奏曲》,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52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