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普通教育学》中探析赫尔巴特的学生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长期以来,赫尔巴特在教育理论领域一直被视为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教育主张被认为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可以惩罚学生等等,这一片面的理解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管理,甚至掩盖了赫尔巴特学生观的客观性。本文基于赫尔巴特的名著《普通教育学》,试图从管理思想、教学思想和训育思想来还原赫尔巴特学生观的本来面目。
  【关键词】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学生观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3-0029-01
  学生观是关于学生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基本观念体系。具体而言,指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看法,是教师对教育对象的地位、主体性、独特性、情感和特点等方面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主要包括学生的人生观、发展观、权利观、地位观等。
  一、从对儿童管理观念中重新审视学生观
  (一)管理的手段——管、教并举
  儿童不守秩序的根源在于儿童处处都会表现出来的烈性,这种烈性扰乱成人的安排,并把儿童未来的人格置于危险之中。为此,赫尔巴特提出,对儿童的管理包括威胁、监督、命令、禁止、体罚、权威和爱。
  一切管理首先采取的措施是威胁。在赫尔巴特看来,威胁并不是主要的管理手段,或者某种意义上说,赫尔巴特并不主张运用威胁来对学生实施管理。因此,赫尔巴特将监督作为儿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如果对学生不加监督,放任儿童的行为,就不可能培养出学生伟大的性格。但监督要有明显的限度,教师不能简单地、一般性地了解学生,而是要带着自己的感情深入到学生中,融合到学生的感情中去,用自己的感情打动学生。
  (二)管理的目的——儿童的自我管理
  管理只是一种手段,是教学和训育的基本前提,最终必须让位给教学和训育,实现儿童的自我管理。所有的管理都指向学生的发展,指向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在于帮助学生从外在的约束过渡到内心的自主自觉。严厉的惩罚只能在极端情况下应用,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和惩罚位置。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自由,也可以说是不管理。
  二、从教育教学观念中探析学生观
  (一)学生多方面、平衡的兴趣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儿童的兴趣应该是多方面性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道德的培养,只有兴趣是多方面的、平衡的,才会促使道德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平衡的。在对兴趣进行分类时,赫尔巴特还强调要对心理状态进行必要的分类。为此,从兴趣的对象的角度,要培养学生经验的兴趣、同情的兴趣、对事物的联系与规律性的思辨的兴趣、对真善美的审美兴趣。
  教学要力图使一大批的学生具有全部的兴趣,所有的兴趣都要受到同样程度的激发,使学生能全方位的发展。学生应该能够清楚地掌握一切,并致力于一切。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保持高度的注意集中和高度的专心。
  (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人通过经验从自然中获得认识,通过交际获得同情。”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要通过描述来扩大学生的交际范围,从远古的哲学思想家的思想到近代的科学的发展,教师就是在与学生的一步步交际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教育者本身對于学生来说也将是一种丰富而直接的经验对象,他们在课堂上自然或不自然地进行交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际是平等的,是思想的交流与沟通,是一种自发产生的情感交融。
  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赫尔巴特摆脱了教师掌控全局的思想,主张以学生的基本能力为基础,反对单纯的机械背诵。要给儿童形象直观的教学材料与资源,将教学内容在可能的范围内渗透到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通过与学生的交谈让学生对教学的材料有初步的直观想象与猜测,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最详细的说明,让学生通过冷静的观察、反复的检验形成思辨的能力。学生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生活;不是为了富丽堂皇,而是为了实用。
  三、从训育的视角来探析学生观
  赫尔巴特认为,当教育性教学实现了学生多方面兴趣的目标时,便有必要通过训育来促成行为的多方面性。当学生可以“独立地使用自己的理性”,可以自己进行思考、自己判断时,教育性教学就可以停止了。由此,教育行动进入到第三个维度:训育。
  (一)注重对学生心灵的陶冶
  在训育的过程中,要让儿童相信教育者的善意与力量。让儿童对教育者能够心悦诚服,使儿童在训育的过程中感到信任、尊重。为了达到使学生形成道德力量,训育要激发学生的每一种乐趣,通过诱导来引起学生的活动。
  (二)强调对学生行为的赞许
  师生借之以赞许提升训育的效果。“训育在找到一种通过感人至深的赞许来突出学习者自身较好的一面的机会以前,不可能有真正的进展。”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用温和的感情来对待学生,对学生施以同情、友好和信任的目光,帮助儿童排除一切不适当的干扰以使其内心世界达到纯洁。对于具有不同性格的学生,训育要做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教育中要把大部分心血献给学生,投身到学生正当希望的一切之中,基于学生已有的意见和观念之中,真正深入到学生中,通过接触行动影响学生,用青年人的方法来观察青年人的世界与未来。
  作者简介:
  方婷婷(1990-),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比较教育、小学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62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