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析《夜猎》的生态伦理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生态伦理是未来人类生存最为关注的问题。尤·科兹洛夫的长篇小说《夜猎》是当代俄罗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反乌托邦文学作品。作品延续了反乌托邦文学所涉及的极权政治、人的异化等问题,更是塑造了深受核辐射危害的残疾人形象和哀鸿遍野的世界末日图景。核辐射不仅造成生态危机,也引发了生存危机、思想危机、社会危机以及人性伦理道德问题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关键词:《夜猎》;生态危机;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I1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4 — 0152 — 03
   尤·维里亚莫维奇·科兹洛夫(1953-)是当代俄罗斯著名作家,现任《小说报》和《儿童小说报》杂志的主编,著有30多部作品。1979年他发表了第一部现实体裁小说《发明自行车》(《Изобретение велосипеда》)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一举成名。随后相继发表了《少年时代的沙漠》(《Пустыня отрочества》,1988年)、《东西的孤独》(《Одиночество вещей》,1992)和《夜猎》(《Ночная охота》,1996年)等作品,更是让作家蜚声文坛内外。在这些作品中,《夜猎》是典型的反乌托邦体裁小说。作品秉承着反乌托邦小说立足现实预警未来的创作理念,描绘了一幅深受核辐射危机影响的末世图景,以及蕴含在其中的生态伦理探索。
   《夜猎》创作于1987-1993年间,1995年被首次刊登在《莫斯科》杂志上,直到1996年该作品的单行本正式出版。全书共分为“残疾人的乐园”和“文化部长”两个部分。故事发生在未来的公元2200年,此时除了被封锁的神秘的南极洲外,全球是一个不分国家和民族的统一王国。这个国家科学技术极为发达,人口极度膨胀,资源极端匮乏,核污染极其严重,在核辐射的影响之下,动物、植物和人类都发生了变异,在所谓的自由国度中可以随意杀人甚至是出售人肉食品。故事的主人公安东,是这个“自由国度”的“亲历者”,也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探索者。他千辛万苦地逃离了劳动训练营,却误入核污染区域,那里是残疾人的“乐园”。这些残疾人深受核辐射危机的戕害而发生变异,其人性伦理道德底线已消失殆尽,导致人类的生存法则也随之变异,具有了动物性。安东历经生活的艰辛,在一场政变中当选成为了文化部长,转眼间又在新一轮的暴乱中险些丧命。最终死里逃生、一无所有的他只能继续苦苦追寻着……。
   与20世纪初期的反乌托邦文学作品《我们》关注工业化大生产禁锢人的个性和自由不同,《夜猎》的关注点已远远超越自由和幸福的悖论。在世纪末期,作家在经历了前苏联核工业的发展阶段,看到国家核工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核工业大国,进入核电时代之后,惊觉科学技术已成为控制国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但是,当时的人们陶醉在科技称霸世界的喜悦中,以自然界的主人自居,没有感受到科技力量的危险性。及至到了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治下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子反应堆发生爆炸事故,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成为核电时代以来最大的事故。人类终于自食恶果,摧毁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时的人们才恍然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生态观念、生态意识开始蓬勃发展。《夜猎》因采取的反乌托邦文学体裁形式,本身就有社会发展预警的特征,所以生态伦理理所当然成为其预测的重点。也因此尤·科兹洛夫在《夜猎》中把核辐射危机社会图景构建成未来“即将实现的现实画面”。
   生态伦理倡导,自然是有生命有思想的机体,而不是简单的“物”,普里什文曾断言:“自然对人充满了敌意”。〔1〕之所以对人类充满了敌意,则是源自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戕害。“伦理”的“伦”即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即道理、规则,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2〕它不仅包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而且也深刻地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是指做人的道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是指人际之间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而“生态伦理”即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通常是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
   随着核工业的开展,生态危机开始逐步升级。生态伦理观日益成为作家们关注的重点。如何处理人类与非人类、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如何建立有益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反乌托邦作家未必有现成的答案,但是他们却会依据想象预测出违背生态伦理的恶果。这应该也是《夜猎》所要表达的。在小说《夜猎》中,科兹洛夫描绘了生态危机所引发的一系列危机,以及社会最终走向毁灭的必然性。
   一、生态危机引发的生存危机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科学技术的滥用导致生态环境全面恶化,那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类注定要自食恶果。人类对自然的戕害最终反噬人类,失去自然庇护的人类又怎么可能独善其身?!因此,科兹洛夫让《夜猎》中到处都是哀鸿遍野的恐怖图景:
   “有时被人们遗弃的土地会变成沼泽,活像大地躯体上一块巨大的溃疡,上面渗着化学脓血,沼泽逼近各大城市,一些城市的市民双目失明,一些城市的人因窒息不断死亡,还有一些城市居民都染上一种可怕的瘫痪病,死人成了家常便饭……”(22)
   无论是在这种生存环境下造成的人类身体上的残疾,还是最后的死亡,这不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吗?对人类进行报复的不仅仅是被遗弃的土地,还有在核辐射影响下变异的物种,也开始对人类进行反击。通过安东和叶列娜的对话中可以了解到,在安东所生活的世界,鸟儿(乌鸦)是喜欢血肉并且会袭击人类的;曾经任人宰割、遭人厌恶的“野兽”(老鼠)和苍蝇在变异之后开始食人血肉。叶列娜曾亲眼所见:    “一年冬天,我亲眼看见一群野兽把一个残疾人活吃了。他只有一只眼,身体强壮,在拉装木材的雪橇回家的路上他遭遇了一大群饿疯了的野兽。群兽像狼一般地把残疾人团团围住。(60)
   人类与自然作为地球上的双主体,如果人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而换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那么在其他物种灭亡或变异以及生态系统被摧毁的同时,人类本身的生存亦会失去保障。
   二、自然危机引发的人性危机
   在小说中的第一部分“残疾人的乐园”中着重描写了地球遭受严重的核辐射之后,人类的恶劣的生存狀况。误入核污染区域的安东在一座沉到地面之下的建筑物中发现了一些腿长只有四分之三、一半和四分之一的残疾人,而作家则通过安东的视角将这群残疾人的生活方式展现出来:“残疾人的生活方式和动物没什么区别,吃完了喝,喝饱了睡,睡足了拉屎撒尿。”(7)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人似乎已经慢慢退化成动物,或者从某些方面来看,还不如动物。在安东的回忆中,有一位名为康的女孩,安东13岁的时候与她有过一段所谓的成人生活。这位叫作康的女孩可以和任何人发生关系而不用害怕怀孕,因为她所属的人种由于核辐射的原因注定不能生育。正常来说人的性行为除了繁育后代,还应当以爱情为前提,但在这两者都不存在的情况下,那么像康和安东这种无关爱情只是为了生理上的享乐的成人生活,从人性方面来说,已经退化的不如动物,因为动物之间的交配虽然不以爱情为前提,但却是以繁殖为目的。在自然生存环境极度恶劣的情况下,人的存在(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和人的本质(人本来的样子)发生了背离,人就出现了异化。人的异化是导致人物双重性格的主要原因之一。
   《夜猎》中的主人公安东就是这样一位双重性格者,人性与兽性在他身上一直存在剧烈的冲突。这种矛盾性格的养成深受人的生存环境影响,从作品中安东对自己生活的回忆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安东所生存的社会将他身上的人性逐步扭曲的过程。在安东生存的世界里,动物界的“弱肉强食”是人类生存下去的自然法则,即“为了延长自己的生命免遭背后的袭击,就要善于消灭自己的同类,这是安东的信条”。(25)从安东被送进保育院之日起,他就学会了运用这样的法则为自己的生存争得可怜的空间,长此以往,人变成动物几乎是必然的选择。尽管如此,安东身上依然闪烁着那个时代十分稀有的人性微光。这如微尘般的善以安东对爱朦胧的向往表现出来。他内心深处的人性在他8岁偶然遇见一个小女孩一家时被激发出来。亲眼目睹小女孩一家被杀使他意识到爱的珍贵和失去爱的残酷。在安东身上人性越是复苏,他的性格就越是矛盾。这一点在他成为文化部长之后也有所体现,在提出“Reinstallation”新思维(具有“重新确立、恢复”等多种含义,在书中指回归到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的原始基础,清除时间和人类不完善所带来的疾病。(312))之后,“安东既忠诚于残暴的大尉又坚信自己的“Reinstallation”政策,这体现了安东性格中的矛盾个性。”(331)社会所不容的事物往往是安东所向往的。既想做人,又必须如兽般生存,这种生存的矛盾和痛苦无时无刻都在折磨着他。使他在人性和兽性之间徘徊,在人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之间徘徊,这种犹豫不决造成他的人格分裂和双重人格,使他难以确认真正的自我。
   三、道德沦丧引发的社会危机
   任何一部反乌托邦作品都是以现实社会为蓝本的合理想象和预测。《夜猎》的创作时间历经苏联解体的整个过程,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社会这一乌托邦理想的破灭。也恰恰暗合了《夜猎》中人们早就渴望的世界大同的理想社会(乌托邦)成了“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无奈的悲剧结局。社会更迭往往具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夜猎》中生态危机造成的人性伦理的泯灭却是理想社会无法构建的根本原因。人类与其他物种、自然和环境之间不能和谐共生,那么也无法期待建立完美国度。一旦伦理道德没有了底线,那么人与非人类也就没有了区别,人性伦理也就无从谈起,人类社会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夜猎》中就为我们描绘了道德沦丧所带来的社会危机。
   小说设置的时间是2200年。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条件使人吃人并将人肉制成罐头出售成了合情合理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已经与其他物种一样没有了伦理道德的束缚。人如兽一样,生活以暴力鲜血和无穷无尽的饥馑、战争为基调。生活中到处充斥危机,而且这里的危机是没有终点的。对于什么是危机?在匪首科尼亚维丘斯看来“所谓的危机是指在某一思想体系内人们说一套,对我们而言就是整日的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而实际上大多数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的掌舵人想的和做的完全是另一套,这就是危机。”(316)也就是说,连匪首都已经意识到所谓的危机就是所思非所想,所想非所做。伦理道德没有底线,那么完美社会是不可能建立的。因此,新思维的变革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小说的结尾,最大的匪帮在成为政客之后又被新的匪帮所代替,安东在新一轮大屠杀中死里逃生之后,不得不再次踏上苦寻之路。从生态伦理角度来看,《夜猎》中政权更迭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的主体——人类丧失了本身应具有的伦理道德。
   四、结语
   《夜猎》是科兹洛夫以前瞻性的笔法依托于现实立足于未来创作出来的作品。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在各个方面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人体健康受到威胁,被核辐射污染的城市变成一片废墟,植被基因突变等等。科兹洛夫以该事件为参考,在作品中刻画了一幅核辐射危机引发的世界末日景象。通过核辐射危机引发的自然危机、人性危机、社会危机等一系列现象,探寻了人与自然作为双主体存在意义为核心的生态思想。地球上生命是共生的,人是有生命的机体,自然也是有生命的机体,如果人类戕害自然,其恶果必将由人类自己食之。《夜猎》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未来世界的科幻故事,更是对未来世界的预测和预判,更是对生态伦理观的深度思考。不断提醒人类靠牺牲生态环境而构建的社会只能是暂时的,只有尊敬自然,敬畏自然,与其和谐共生,才能保证人类自身的长久发展。
  〔参 考 文 献〕
   本文对《夜猎》文本的引用皆出自尤·科兹洛夫.夜猎〔M〕.郑永旺,傅星寰,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
   〔1〕郑永旺.自然不存人之安在——论生态伦理观照下《夜猎》中的反乌托邦图景〔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6,(04):3
   〔2〕刘芳.生态伦理小常识(人与环境知识丛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3.
  〔责任编辑:杨 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30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