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教学情境 创造“动”力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协调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精心创设情境,巧设诱因,让孩子们真正动起来,创造“动”力课堂,寓知识于情境之中,做到知识和情感的共融,为数学课堂注入新的生机、活力、动力,这样,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他们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个性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张扬;能力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数学课堂 巧设 教学情境 创造 动力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2-0154-0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协调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精心创设情境,巧设诱因,让孩子们真正动起来,创造“动”力课堂,寓知识于情境之中,做到知识和情感的共融,为数学课堂注入新的生机、活力、动力,这样,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
一、巧设“兴趣情境”,在“动”心中激起思维的浪花
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首先是让他们“动心”,只有心动才会有行动,好奇心可以把学生引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在每节课上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注重创设“兴趣情境”,让学习活动像磁石般吸引孩子,就会激起思维的涟漪,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欲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几乎每课,甚至每题都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目的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合理的利用或创设情境,让学生动心,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小学加减法”时,教材中多次创设了“森林医生”的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及时发现并纠正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在教学中,我结合我班学生在竖式计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利用数学活动课创设了“小考官”的情境,首先,我启发学生: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你们来当“小考官”,老师来当考生(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小考官有两个任务要完成,先把考题自己做一遍,然后还要帮考生批阅试卷,然后我出了题目,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我在黑板上列竖式计算。这个好差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认真做了题,然后争先恐后地批改我在黑板上做的题,最后的结果是老师一道题都没有作对,学生感觉非常奇怪(老师怎么连一道题都没做对呢?)。学生们开始在下面窃窃私语,这时我及时发言了;“这是老师从你们的作业本上收集的大错题(教室里顿时一片安静),数学王国里都喜欢那些认真、细心、爱动脑筋的孩子,不喜欢小马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以后几天的作业,孩子们都写得比较好,错题明显的少了很多,所以说,学生的心动了,就会有行动。
二、巧设“问题情境”,在动“脑”中发展思维
在动脑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就很好的给学生提供了动脑的机会,思维也才有了方向与动力,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把所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问导读、以疑促学,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我家楼下有一块长方形的草坪,绿草茵茵,非常漂亮,但老师经常发现有人践踏草坪,甚至还有淘气调皮的孩子在里面踢足球,同学们认为遇到这些现象怎么办呢?这一问题一提出,教室里立刻像炸开了锅,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开始议论了,有对这种现象强烈不满的,有同学提出写一些提醒保护小草的标语的,也有学生提议:在长方形草坪四周安装防护栏(引出要求长方形的周长),我及时营造氛围,又提出:如果你是环卫工人,为这块长方形草坪安装防护栏要做什么?(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度),我进一步追问:你认为需要测几条长?几条宽?为什么?(一条长,一条宽,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师出示并板书:长17米,宽10米)。要求防护栏的长是多少(即长方形的周长)?你有哪些列式方法?学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
……还有好几种,最终我们选择了最简便的方法,第三种,还趁机总结出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这小小的成功给了我深深的启示:在课堂教学中时时为学生营造动脑的氛围是非常必要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在重点、难点处,在关键处,巧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动脑和发展思維的机会,必然能领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之情。
三、巧设“操作情境”,在动“手”中启迪思维
著名心里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操作情境,重视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动手,这将有利于学生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先出示了一个长方形,要求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它的面积(54平方厘米),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方格纸(每一小格1平方厘米)上画长方形,男同学画的长方形面积比54平方厘米大,女同学画的长方形面积比54平方厘米小,并完成相对应的题目:
1.你画的长方形的长是( )厘米。
2.你画的长方形的宽是( )厘米。
3.你画的长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学生操作完后,及时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长方形的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然后进一步验证,最终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教学中经常创设“操作情境”,在动手操作中启迪思维,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巧设“语言情境”,在动“口”中发散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窗口,教师要善于创设语言情境,善于开启学生心灵的窗口,使学生爱说、想说、敢说、会说,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机。
引导学生说话是我每节课的“重头戏”:“谁还有不同意见?”“能把你的想法与大家分享吗?”“谁还能讲的更好?”“谁能看图讲个小故事?”……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的“惯用语”,完不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成了我的家常便饭,有时实在不忍心打断他们。记得有一次数学活动课,我安排了这样一个内容:说说你在生活中见到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我启发学生:今天我们要比比,看谁平时观察仔细。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从课桌上的到操场上的,从教室里的到家里的,从家里的到大自然中的,从用的到吃的、穿的,无所不说。其中有一个孩子说:“老师,您衣服上有5个圆形。”我低头一看,衣服上的5个红纽扣不正是5个圆形吗?下课铃声响了,教室里还在叽叽喳喳。这时,一位男孩追到快走出教室的我跟前说:“我妈妈切菜的板子,面儿也是长方形的。”这就是我们的学生,虽然我设计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虽然有点遗憾,但我的心里很欣慰。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觉得有些遗憾和不足,而自己的教学水平正是在一次次解决遗憾和不足中悄悄地得到了提升,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也往往在遗憾和不足间迸发。
总之,本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应是自主性、开放性、趣味性、实践性的。因此,教师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智慧的火花,调动学生心、脑、手、口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64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