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潜心探究 努力创建语文“绿色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审视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不文明甚至不安全的现象屡见不鲜。我在思索:课堂教学素质化,离不开师生的创新,而创新,需要安全、文明而又民主和谐的“绿色环境”。于是,致力创建“绿色课堂”,是我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懈追求。树平和心态,锻造“学习型师者”形象,倡导教学百花齐放,引导听课者与做课师生尽情共舞——是我思考与实践的初步结晶。我期待新的理论支撑,期待新的突破……
  【关键词】语文 课堂 绿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2-0138-01
  缘起篇
  之前实习,我在某乡镇中心小学听五年级某老师阅读教学公开课,令人诧异的是上课前几分钟,教室里突然出现了平行班级中的两位佼佼者。课上,这两位“不速之客”大展身手,课堂发言令人啧啧称赞。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积极建设安全文明的课堂文化。那么,什么是“绿色课堂”呢?“绿色课堂”实际上是指向生命成长的课堂。“绿色课堂”更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外显、激发和开发,让每一堂课学生都在进步之中,每一堂课老师都在倾听花开的声音,它的最高境界就是学生学会探究,让学生学会创造……
  反思篇
  其后一段日子,我陷入了观察与沉思,竭力寻找着跟“绿色课堂”相违背的现象,以便于同课堂上不文明言行说“不”。多途径学习打造“绿色课堂”方面的理论性文章,以求借鉴。
  平时,源自听课老师的有违“绿色课堂”理念的现象数见不鲜,譬如,听课时,窃窃私语;当某名同学站起来回答不出时,听课者便告知答案……源自执教者本身的有违“绿色课堂”理念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公开课教学,有的教者会提前安排好开课要表演的孩子,并指导他们表演到位;写话教学,仍习惯于给孩子范文,让其背诵……
  我如饥似渴地读书,品味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五重”的教学风格,欣赏新生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同志描画的“师生精神天堂”的艺术境界……
  践行篇
  1.树平和心态,坚信学生“人人都能行”。
  教育教学中,我们为人师者,有时好胜心强,不容学生出错。让我们多一份亲和力,不要急于求成,带着教自己孩子学走路时的那种平和的心态,坚信每个学生都能行,承认并尊重学生差异,允许他们失败并一次次鼓励他们勇敢地“站”起来。
  2.塑师者形象,锻造学习型教师群体。
  语文教师要练内功,怎么练?我以为:主要抓两点:一是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二是让反思成为我们的行为习惯。
  (1)做学习型教师,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在业务自修方面,我积极参与学习、研讨,消化“新课标”精神。
  (2)做学习型教师,积极参加课改和教改。教育改革的形势警醒我们,“古董”教师必将被淘汰,以自主、开放、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
  (3)做学习型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技艺。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精美的课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课堂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做学习型教师,努力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素养。作为教师不仅要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努力完善知识结构,做个“多面型”的学习型主人。
  (5)做学习型教师,积极培养团队精神,协作进取。我们教师群体必须拧成一股绳,无论是计划拟订,还是阶段性实施,大家都应群策群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求真实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本真。
  人的成长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过程当中,不要操之过急,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功底,要力求真实的课堂,时刻铭记薛法根老师的一句话“真实是课堂的生命”。
  4.立语文個性,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体系。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向优秀的老师们学习,把《三字经》《论语》等国学经典引入语文教学。建立班级图书角,保证学生有丰富的图书资源。
  5.扬人文精神,积极鼓励课堂教学“百花齐放”。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备学生,备教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课堂文化的人文性。在教学的策略上,借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贺诚等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强调突出:目标的发展性,设计的开放性,过程的生成性,合作的有效性,感悟的独特性。在教学模式上,我们积极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6.正听课行为,大力倡导听课者与做课的师生“共舞”。
  作为听课者,我们应该严以律己,公开课上,应该与做课的师生“共舞”。尊重并学习做课老师的劳动成果,欣赏孩子们课堂上思维碰撞的火花,始终做个谦逊的学习者、积极的反思者。
  在创建语文“绿色课堂”的工作上,我只是一名执着前行的小战士,我将继续努力前行,前行!
  参考文献:
  [1]彭小虎等.《陶行知教育论著选读》,南京晓庄学院内部资料
  [2]李振村.《追寻理想的课堂》,《小学语文教师》200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64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