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整合科学活动,有效提高习作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如何整合语文习作与科学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活动中感受习作快乐,采集习作素材,习得观察方法,加强阅读积累,从而有效提高习作能力,改变小学习作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
  【关键词】科学活动 习作能力 整合 有效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2-0098-01
  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应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科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观察、调查、实验等实践活动,语文习作教学与科学学科的整合不仅很好地解决了低中年级孩子习作“无米可炊”的困境,也解决了孩子畏惧习作的现实问题。
  一、在科学活动中感受习作快乐,激发习作动力。
  心理学研究指明: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小学低中年级的孩子还处于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勇于探索的人生阶段,养蚕、种花,制作指南针、观察空气……这些科学活动能充分激发孩子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热情,他们的新发现、新感受、新困难、新点子都急于与人分享,急于寻求帮助。这些源于内心深处的快乐、激动正是写作非常需要的源动力。基于此,我借助网络的力量,建立微信群,开展“每天一微话,每周一美篇,每月一文章”三个一行动,让孩子把参加科学活动的兴趣迁移到习作学习上,并能有较长的保鲜期,孩子感觉活力无限,对习作再无畏惧。
  二、在科学活动中采集习作素材,引来源头活水。
  仔细对比语文习作内容和科学活动内容,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三年级科学活动鼓励学生种植植物,养殖动物,观察它们的特点,写下观察记录,分享种养心得。三、四年级习作的要求也是要留心周围事物,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如果进行精心的设计,学生可以从科学活动中获得习作资源,为自己的习作提供丰富的话题。
  这是每个主题的习作内容。其实,伴随着整个科学活动过程,学生可以选择的素材非常多。在《动物》这一主题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选材,比如介绍某种小动物的吃、住、睡、行……比如在饲养小动物过程中遇到的高兴、伤心、惊奇等。体裁可以是科普小论文,也可以是记叙文,想象作文,甚至可以是小诗歌。
  三、在科学活动中习得观察方法,练就一双慧眼。
  三年级是习作教学的起步阶段,只有认真观察,掌握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能养一双慧眼,在平凡中捕捉新奇,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三下的养蚕活动,历时三个月,是一个需要细致观察,努力探究,详细记录,用心体会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发现蚕儿每一生长阶段的细微变化,科学老师与语文老师携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科学老师在课上非常耐心地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眼看 手摸 耳听 鼻闻 借助放大镜),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并做好表格式记录,语文老师则用写日记,周记的方式指导学生捕捉养蚕时的每一个新发现,遇到的新困难,产生的新想法,并用形象生动的语句来表达。两个学科携手,让学生既掌握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又因有了充足的观察时间,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学生们交上来的作品,个个细节描写生动,用词准确,特别的生动、活泼、充满童真童趣。
  四、在科学活动中加强阅读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在科学活动中,学生常常会产生许多疑问。比如:“蜗牛壳上的旋方向为什么不一样”,“小蚕这两天突然不吃桑叶了”等等。我适时将《昆虫记》、《我爱科学》等各种科普读物介绍给孩子们阅读,做好读书笔记。还教他们学会如何上网、去图书馆收集资料,以及如何从海量的资料中提取自己需要的内容。通过大量阅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理解力增强,又减少了错别字,写起习作,文理通顺,文辞优美。我还根据需要,在每个主题活动结束后,定期举办手抄报制作评比,科学知识小讲坛等形式活泼生动的活动,对每一阅读主题进行梳理、深化,让阅读活动常办常新。
  巧妙地整合科学活动与习作教学,任教班级学生的习作水平与同年级其他学生相比,多了真情实感,表达也更流畅,生动。最重要的是学科整合为学生提供了更优越、广阔的学习、实验、探究、表达、写作的平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吴立岗.吴立岗作文教学文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1
  [3]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65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