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中学历史老师学术研究中的失范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基于思辨性的规范研究,采用“动机取向原理”的理论解释当前中学历史老师学术研究中的失范问题。从发生原因、核心动机、应对策略、价值导向上展开分析与研究。分析表明,完全动机取向是造成学术失范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中学老师在历史学研究中应该勇敢摆脱“动机取向”的观念,更多秉持“价值取向”的原理。
  【关键词】高中历史 历史学 学术失范 动机取向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4-0196-02
  中学老师学术失范现象在我国屡有发生,并呈现不断蔓延之势[1]。在中学历史学研究领域也是如此,学术失范现象并不鲜见。然而,“做历史研究”并不容易,既需要中学老师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大量的历史学文献,又要掌握规范的历史学研究方法,还要求其具有自律品质与抗压能力。对于中学历史老师而言非常困难,众所周知的是,授课占据了他们绝大多数的工作时间,因此很少有时间与精力去做研究。那么,为什么这么辛苦还要做历史学研究呢?一个朴素的常识论大概可以解释绝大多数答案:行动都是因追求自己兴趣、利益的关心所引发的,能够发表文章或书著,既可以满足著书立说的美名,又可以解决职称评定的支撑。但是,在当前的一段时期内,“做历史研究”同“出成果”几乎划了等号。对于中学老师来说,在学期间出的成果越多、级别越高、影响因子越大,评奖评优与职称评定的几率会越大[2]。这一被称为“动机主义取向”的行为逻辑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萌芽,但俨然渐将成为一种学界的趋势。在多元化的时代,当个体行为从属于这种逻辑本身无可非议,然而,当这一行为上升为集体行动的逻辑时,会有很大的风险。
  一、动机取向视角下学术失范原因分析
  动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一些学者试图用理论解释动机如何运作。它最早出现在管理学界,可能是最流行的动机解释是基于个人的需求与满足。著名的基本需求模型,有学者亦称之为动机内容理论,突出了激励个人的具体因素。尽管这些因素存在于个体内,但个体之外的事物也会影响他或她。简而言之,对于历史学科的每一位老师都有他们想要满足的需求。有些是主要需求,例如加薪、福利,等等,这些需求涉及行为的物理方面,并且被认为是没有学习的。这些需求本质上是生物学的(作为生物自然而然的需求)并且相对稳定。它们对行为的影响通常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易于识别。另一方面,次要需求是心理上的,这意味着这一类的需求主要是通过经验来学习的。这些需求因文化和个人而异。次要需求包括内部状态,例如对职称、成就和面子的渴望。识别和解释这些需求更加困难,因为它们以各种方式得到证明。次要需求负责主管关注的大多数行为以及个人在组织中寻求的奖励。
  根据著名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4],当然包括亚伯拉罕马斯洛,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大卫麦克莱兰和克莱顿阿尔德弗在内的几位理论家也提供了相应的动机理论来帮助解释需求作为动力的来源。马斯诺将需求定义为生理或心理缺陷,一个人感到强迫满足。这种需求会造成紧张,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行为。马斯洛根据他对需求的定义形成了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受到多种需求的驱动,并且这些需求存在于等级秩序中。他的前提是只有不满意的需求才能影响行为;满足的需求不是激励因素。具体而言,马斯洛的理论基于以下两个原则:一是,赤字原则:这意味着满足的需求不是那些激励行为。二是,进展原则:他确定的五个需求存在于一个层次结构中,这意味着只有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后,任何层面的需求才会发挥作用,比如基本的工资能够保证温饱了之后,才会追求高的职称。
  另外,我们按照“动机取向原理”进行分析,行为者(比如中学历史老师)达到同样一个目的牺牲越少越好,那么如果我们从投入产出理论的视角来看,投入也就是“做研究”的各类成本越少、其所产出的“成果”越多则越好。这种现象与动机主义取向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是,老师们一味的埋头想“出成果”却忽视了“做研究”的真正意涵:常常出现的伪研究问题、研究结论片面草率、违反学术伦理、学术不端等行为均是表征。当“出成果”被“动机主义”所裹挟而出现以上后果时,研究成果不但不能为理论研究做出边际贡献,更会误导实践[3]。因此,“做研究”极为重要,理清“做研究”与“出成果”的关系极为重要。
  二、价值取向视角下建构学术失范的预防
  那么,应该如何“做研究”?又如何看待“做研究”与“出成果”的关系呢?第一个问题很大,原因在于不同的学科会有不同的研究范式与方法论,而我只能站在一个中学历史学科的视角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我认为“做研究”应该勇敢的摆脱“动机取向”的观念,而去更多秉持“价值取向”的原理。在这个原理之下,首段所提出的常识论需要被重新认识与建构:之所以做研究,不在于可以出成果,不在于可以评职称,而在于这个领域本身浩瀚无穷,有值得你去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又依赖于研究才能得以解决,而问题解决后所生成的边际价值是应该被历史学界追求的,其它成果是附属品,是结果指标(做研究所促动的必然结果)。
  因此,“做研究”本质上是对研究问题的发现、阐释与解决的过程,具体而言,中学老师首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以发现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历史学问题,其次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深入剖析这一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最后科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工具。这一过程不是也不能够完全由动机驱动,而是更偏向于由价值驱动:研究问题的解决可以完善或者重构理论,而理论又可以反过来进一步指导实践。因此,在“价值取向理论”的观念下,“成果”是“做研究”的中间产品,成果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才是中学老师劳动价值的最终产品,行文至此,“做研究”与“出成果”的关系也得以理清。
  三、结论
  需要明确的是,动机是发起、指导和维护目标导向行为的很强的一股力量。动机是导致我们采取行动的原因,无论是为了增加工资与福利还是在中学里獲得更高的职称。然而,动机之下的力量本质上可以是生物的、社会的、情感的或认知的。追求动机本身是中性的无可非议的行为,不存在好坏然而如果做研究也转向了动机取向,则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就好像追求GDP本身无可非议,目标是好的,但是过分追求而忽视了其它方面则陷入了GDP主义。
  从时间成本视角看,如果将“做研究”比作十月怀胎,那么“出成果”则是一朝分娩。用“价值取向”原理来解释,做研究付出的时间越多、研究得越透彻、花费的精力越多,研究成果的价值越大。没有深入研究就匆忙得出结论,发表的成果就像早产儿一样面临风险。一个良好的学术道德风气不仅影响着学术科研界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还影响着整个国家、民族、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价值体系和精神面貌[5-6]。因此,踏踏实实做“接地气的历史学研究”理应成为中学老师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路径,扎扎实实出“有价值的成果”理应成为中学老师是否实现自身价值的判断标准。
  参考文献:
  [1]彭现堂.防治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2(33):5.
  [2]蔺海沣,金东海.当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透析与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6):59-61.
  [3]戴雪飞.研究生学术失范的根源和学术道德教育机制建设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
  [4]张晶.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在员工激励方面的应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3(23):96.
  [5]谭骏.坚守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J].课程教育研究,2014(34).
  [6]姜国峰. 科学道德建设:破解高校研究生教育中学术失范的“体系”力量[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68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