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网络非理性爱国行为的缘起及引导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爱国主义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步入网络时代,大学生在网络空间表达爱国情感时不同程度地出现异化,从而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分析大学生网络非理性爱国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形成过程,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性的网络爱国观。
   [关键词]非理性爱国;大学生;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7-0094-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7.040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进入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海量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地走进千家万户。当代大学生除坚持努力学习之外,对于与国家利益相关的重大新闻事件的关注也逐步提高,并经常通过参与论坛话题讨论、资讯评论转载等表达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力图维护国家利益或制止社会不公正现象。对青年大学生在网络中参与某些事件的讨论时所发表的言论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有部分青年学生群体在表达爱国情感时缺乏对客观事实理智的分析,在表达方式上多采取非理性的言论攻击、无视法律尊严等不理智行为,即网络空间的非理性爱国行为。文章试图通过对这种网络非理性爱国行为产生的原因探析,结合其对于国家和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探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爱国观的路径选择。
   一、大学生网络非理性爱国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基于网络平台特点的原因分析
   网络覆盖的普遍性和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使得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参与到网络表达中去,但同时,网络空间自身所具有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偏差性使得大学生容易受到其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诱发不理性言论的产生及泛滥。
   1.自由性。网络平台是完全开放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人们的公共空间,为人们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和热点事件的态度提供了便利。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是网络信息的发布者。在当代中国,人们通过新闻点评、知乎、微博等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被隐藏起来,言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化,同时网络平台并没有对人们的行为进行限制或限制的不够,因此多数网民可以比较自然真实地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和情绪,表达上也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
   2.交互性。现实社会中的纷繁万象在网络空间中几乎都有体现,人们在参与网络表达时所涉及的话题往往也是宽泛的、随意的,并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同时,人们在发表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形成互动局面,并且几乎同时出现正反两方不同观点,相互探讨、争论。网络交流互动的即时性,也使得人们的观点都能快速地表达出来,使讨论变得更加广泛深入。
   3.偏差性。由于网络空间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因此导致言论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体现为网民借助网络平台散布虚假信息和反动言论,以宣泄情绪并博取眼球,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此外,在缺乏对于网络信息加以辨别和区分的情况下表,人们很容易受一些具有导向性的舆论的影响,形成网络空间内的从众行为,一些负面言论就会愈演愈烈,危及社会安全和稳定。
   (二)基于大学生自身原因的分析
   当前部分大学生对于爱国的认识还停留在政治理论的死记硬背上,过于关心政治考试的成绩是否合格,而不能将课堂知识与爱国实践相结合,尤其是面对网络中爱国舆论一边倒的态势时,一些大学生并不能以理性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此外,在面对网络中大肆传播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及生活方式时,一些大学生便沉浸于其宣扬的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极大地消磨了大学生的爱国意志。
   此外,大学生群体正处于生理发育的过渡期,在特定年龄,阶段上,心理特征表现为急躁、易变,尤其容易被外界不良情绪感染。因此,当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受到外界威胁时,部分大学生群体更容易选择在网络上不经辨别的通过发表偏激言论以展现自己的爱国情怀,对敏感问题夸大其词,具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对自己行为的后果缺乏理性思考。
   二、大学生网络非理性爱国行为的形成过程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大学生获取新闻资讯提供了便利,大学生群体的非理性爱国主义倾向也是在参与网络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其形成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焦点事件”的发生是大学生非理性爱国主义行为的起点。网络时代的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密切的关注关系国家利益的事件,这类事件以其特有的影响力大、刺激性强等特点吸引着广大学生群体,并不断刺激着其敏感的神经。针对焦点事件产生舆论快速风靡网络,尤其是面对一些一边倒的态势时,一些大学生往往不加思考表参与其中,因此可以说“焦点事件”是大学生非理性爱国主义行为产生的“导火索”。
   第二阶段:网络讨论使大学生非理性爱国主义初步形成。“焦点事件”发生之后,青年大学生迅速参与到网络讨论的大军与其他网民展开激烈的讨论。在网络讨论初期,由于网民独立的各抒己见,很难形成强大的舆论效应;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到其中,这些言论便慢慢地开始划分为不同阵营,显示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和倾向性。大学生作为其中一员,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也受其影响,尽管这些言论中存在对事实的理性分析,但青年大學生自身强烈的爱国热情更容易被一些非理性言论吸引,从而随着一些偏激的观点逐步走向非理性的爱国主义倾向。
   第三阶段:互动与高涨使大学生非理性爱国主义得以发展。在网民的不断互动中,一些非理性因素的随之不断高涨,大学生非理性爱国主义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发展。当非理性爱国主义舆论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折射到现实生活中,出现一系列不和谐的爱国主义暴力事件。
   三、大学生网络非理性爱国行为的复杂影响
   (一)冲击大学生价值观,或诱发极端民族主义倾向    1.网络垃圾文化冲击大学生民族价值观。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担负着未来建设祖国的重任,因此,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行为引导尤为重要。但是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已经形成的固有的民族意识和价值体系极易受网络垃圾文化的冲击。网络中的“色情诱惑、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垃圾文化,对于意志不坚定的同学来说,极易受其影响并形成不健康的思想情操,弱化大学生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奋斗的精神。此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对中国疯狂的进行文化渗透的过程中,以一系列手段(如美国中央情报局《十条诫令》)毁掉我们的吃苦耐劳精神、破坏我们的价值体系,把众多腐朽文化渗透到我国的文化体系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造成冲击。
   2.非理性言论诱发极端民族主义倾向。极端民族主义者不惜采取任何激进手段以实现所属团体利益最大化,表现为盲目自大、极度仇视和排斥别国民族和民族文化,网络时代则表现为通过网络手段散布和传播这种极端的民族主义倾向。网络空间管理和约束的不彻底性和“无政府”状态,使得部分网民在发表言论时极不负责任,并将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包含其中,人们的好奇心理又会促使人们关注此类信息,因此,其中包含的非理性内容以及具有导向性的信息,很容易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甚至煽动暴乱。
   (二)影响国家形象,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1.影响我国外交关系及国际声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和平外交,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塑造了一个“讲法治、负责任、有正义感”的大國形象,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但是,网络爱国主义非理性表达的泛滥给我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中国经济崛起之后“中国威胁论”随即成为国际社会讨论的重点,一些激烈言论甚至促使其他周边国家更乐于接受“中国威胁论”,为西方反华人士提供了“遏制中国”的口实,从而导致我国在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时形成隔阂,不利于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一个“和平稳定”国际环境。
   2.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仅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更需要稳定的国内环境。但是,在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面前,一些人产生了不断膨胀的自负感和浮躁心态,总是认为政府在处理外交事务时态度不够强硬,主张诉诸暴力途径解决任何突发状况。这不仅导致其他国家的人民对我国的偏见和误解,还造成我国的社会秩序动乱,影响国家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四、大学生网络非理性爱国行为的引导策略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网络时代下必须加快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解决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构建新的理性爱国主义教育体系。首先,充分利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理性爱国主义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着重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国际形势,使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其次是要创新教学方法,开展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再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参观当地爱国教育基地等开展实践教学。最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其自身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各高校必须加强师德建设,使教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表率和引领作用。
   (二)加强网络法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爱国观
   网络以其本身固有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人们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参与网络表达也要遵守一定的法律法规,不可触碰法律底线。首先,引导大学生遵守网络规范。针对学生群体中出现的通过网络“翻墙”浏览国外非法网站,要通过积极引导和主题教育,使学生明确此类行为对学生自身发展会产生的消极影响,使其自觉遵守网络法规,自觉抵制非法网站。其次,在参与网络表达时不发表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的言论。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通过社会、高校、家庭等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能够理性区分网络中的各种是非,对于偏激的言论和话题自觉做到不理会、不参与、不传播,从而使大学生在网络参与中逐步提高自身的伦理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养成良好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表达习惯。
   (三)增强舆论引导,减少非理性情绪因素的蔓延
   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来自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主流媒体,因此,网络舆论对于引导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将主流权威媒体作为宣扬主旋律的重要途径,通过新闻报道、舆论渲染“使政治事件引人注目”,增加他们的关心程度和了解程度,并将主流爱国情感价值观寓意社会事件之中,从而引导大学生爱国情感的发展方向。其次是在各种各样的宣传报道中直接宣传正确的价值观点、政治态度和情感,从而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理性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最后,主流媒体在参与传播网络信息时,要根据自己所处的地位,明确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并尽可能公正的还原事件原貌,从而引导大学生对于在网络上理性表达爱国情感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杨雪萍.网络舆情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3.
   [2]杨利利,汪勇.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非理性爱国主义的引导[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36(10):138-141.
   [3]李庆杨,刘晓鸥.大学生理性爱国几个问题的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84-8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80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