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多媒体,是电脑多媒体技术的简称。就是指将声音、图像、动画、手写等各种记录介质和记录方式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工作的技术,多媒体教学是教學手段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从多角度地给幼儿以最直观的接受,而且还能使幼儿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欣赏画——示范画——练习画——创造画,大大提高了幼儿用科学的方法学习美术的兴趣,优化了教育过程。有利于教师发挥课堂应变能力,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增加幼儿对美术的感受和理解,从而激发了幼儿创造的火花。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绘画
  一、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他们思维变得更积极,想象更丰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他们全面发展。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是教师出示范例—讲解范例—幼儿模仿—教师讲评。对幼儿来说,枯燥的上课形式会让他们缺少审美的感知,缺少创作的灵感,导致幼儿的作品千篇一律。而多媒体声色并茂、动静结合、高度智能化等特点,使传统教学中无法或难以表达的内容,能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幼儿的面前,幼儿在其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获得审美的满足,激发了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
  例如,《猴子吃桃》,我们利用计算机设计一个课件,从网上下载了许多资料。这些精美的图片包括各种画猴子的优秀美术作品,幼儿可真是大开眼界,兴趣大增。幼儿轻松地掌握了猴子的外形特征,画出了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的图画作品,幼儿的美术作品真是栩栩如生,充满童趣。
  二、积累感性经验,提高幼儿的审美意识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除了要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还应设法帮助幼儿扩展经验,包括组织幼儿参加有趣的文体活动和外出游览等。广泛收集与主题有关的图片、录像、动画、美术作品等。通过欣赏观察提高幼儿的审美意识,加深幼儿对绘画表现力的认知和理解,为幼儿积累丰富的想象、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创造条件。比如,大班美工制作活动《有趣的大树》,要求每组幼儿通过合作,利用多种材料制作四棵大树,树要体现出四季的变化。由于幼儿感知水平较低,对于四季变化很难理解,而且对已过去的季节特征已经淡忘,因此这次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有一定难度。若只凭教师口头描述四季特征及树的变化,必然会枯燥无味,难以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学效果也不会很好。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效果就好多了,我们利用多媒体把四季轮回制作成动画形式:春天,天气转暖大树开始慢慢地从枝头冒出小芽,并逐渐长成绿叶,绿叶很快长大,变得枝叶茂盛(夏天)。接着树叶颜色慢慢变黄,并从枝头一片一片飘落下来(秋),最后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天空撒下片片雪花,在枝头积了许多白雪(冬)……精致的动画加上教师贴切优美的讲解,使幼儿在几分钟之内就感受了四季轮回的明显特征,提高了幼儿的审美意识,为最终的创作做好铺垫和准备。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能利用各种方法和各种材料创作不同季节的大树,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激发创造欲望,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1.利用信息技术——欣赏画
  欣赏美术作品可以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激发创造欲望。幼儿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对美术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从而喜欢关心周围事物的变化,养成了初步的审美情趣。有了这些基础,幼儿就会把创造欲望变为创作的动力,使创作活动继续下去。
  以往的美术教育中单一机械临摹的东西太多,进行美术欣赏的活动较少。幼儿欣赏的主要是同伴的作品或一些书籍上的作品。一副好的美术作品,甚至大家还需要轮流看,其局限性大、直观性差。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幼儿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特别是幼儿那种早期对美自然纯朴、大胆自由的独特感受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压抑了幼儿的审美和表现美的潜能,影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而信息技术可以把自然、社会与教育内容相适应的教育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声、像、形、色于一体的功能,对幼儿展开立体的教育活动。在互联网络所构造的虚拟世界里,幼儿欣赏了各种儿童画、世界名画、各地的民间工艺品,还有漂亮的花卉、树木、建筑物等。他们跨越了时空的障碍,打开了自己的眼界,幼儿能从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形成高尚的审美观,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寻找、去发现美的作品,并从中得到启示。这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创作欲望,激发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可见,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把一幅幅色彩鲜艳、情境迷人的画面展现在幼儿面前,将幼儿带入优美的情境中去。幼儿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空间翱翔。美术欣赏以有声有色、声画并茂、形象逼真的特点开拓了幼儿的思路,丰富了幼儿的想象,提高了幼儿的形象感受能力,优化了教育过程。
  2.利用信息技术——示范画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是在白纸上提前画好平面示范画,然后用一只粉笔头,在黑板上与幼儿进行交流。由于黑板和粉笔的局限性,使得幼儿的视觉效果较差,作画的兴趣不高,更不能让幼儿从中直接吸收和消化知识。然而信息技术以其操作方便、直观形象生动、色彩斑斓、易于修改等特点,大大优化了美术教育活动的效果。上课前教师借助动态情境的变化,为幼儿创造一个融声、像、形为一体的“真实”画面,将逼真的画面呈现在幼儿眼前,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使幼儿进一步了解那些难以直接接触的画面。
  3.利用信息技术——练习画
  虽然幼儿的年龄小,动手能力较差,但是他们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一些简单的绘画操作。美术课上幼儿对各种颜色表现很大兴趣,他们常常使用自己喜欢的颜色作画,画出的作品色彩搭配比较单调,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幼儿认为那就是最“美”的。而利用信息技术训练色彩搭配,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弥补其色彩搭配不协调的缺陷。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先打开多幅画面,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然后进行图色。在自由图色时,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对比画面的颜色,让幼儿通过对比,亲身感受哪种颜色搭配在一起是最美观、最协调的,并有针对性地提供几种搭配方法。
  4.利用信息技术——创造画
  想象是一种思维,幼儿时期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把幼儿很难用形象感知的内容充分展示出来,这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除此之外,真实而生动有趣的录像比教师的示范画效果更好,用录像教学能真正达到启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培养了幼儿形象感受、形象创造和多维理解事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王悦娟.回归童心的美术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郭亦勤,王麒.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刘燕霞(1988—),女,甘肃定西人,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03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