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控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稻曲病是水稻生产中的常见病害之一,近些年来在六安地区的发生程度较重,给当地水稻生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该文介绍了水稻稻曲病的发病规律,提出了综合防控策略,主要包括:加强监测预警、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加强宣传与培训等,以期为稻曲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曲病;发病规律;防治策略
稻曲病是水稻生产中常发的一类重要病害,在发生程度重的情况下,可导致水稻的减产幅度超过30%,不仅影响到其产量,还会影响稻米的品质安全。近年来,随着六安市叶集区水稻优质化率的不断提升,两系优质杂交稻种植的比例显著提高。但由于种植户对水稻稻曲病的预防意识淡薄,加上该区每年的7、8月多为高温高湿连阴雨的天气,多重原因的叠加,造成稻曲病在该区的发生面积不断扩大,成为了当地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本文介绍了稻曲病的发生特征、发病规律等,并提出了其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广大种植户防治稻曲病提供参考。
1 稻曲病的发病特征及规律
1.1 发病特征 稻曲病,又名青粉病、谷花病、伪黑穗病、绿黑穗病等,只发生在穗部,危害谷粒,通常发病的时间为水稻的开花期、乳熟期[1]。稻曲病是一种真菌病害,病原为稻绿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侵入谷粒后,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破坏病粒内部的组织后,菌丝块逐渐增大,先从内外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色块状的孢子座,后颜色逐渐转变成墨绿色,包裹颖壳,近球形,体积可达正常健康籽粒的数倍。最后孢子座表面龟裂,散生墨绿色粉末,为厚垣孢子,部分两侧生黑色扁平菌核,风吹雨打易脱落,脱落的菌核在田间越冬,另一部分菌核附于种子越冬[2]。翌年菌核萌发产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和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
1.2 发病规律 病菌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6~28℃,在气温24~32℃的条件下病菌生长良好,低于12℃或高于36℃都不能生长。水稻进入抽穗期后,如遇到温度适宜、多雨高湿的天气,则易发生此病。另外,此病的发生还与品种、播期、施肥量等密切相关,杂交稻中三系杂交品种的发病程度轻于两系杂交品种的,穗大、适宜密植以及耐肥能力强的水稻品种发病程度偏重,早稻轻于中稻和晚稻;施肥过多,尤其偏施氮肥,贪青晚熟、生长嫩绿的田块明显偏重发生,田间栽植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灌系统不完善的田块发病重[3]。
2 综合防治策略
2.1 加强监测预警 病虫的测报工作是各项植保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结合当地历年来稻曲病的发生情况及当年气候特点、田间病原基数等多种因素,对当年稻曲病的发生态势进行预测,有针对性地指导农户开展防治[4]。为了做好病虫的监测预警工作,六安市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大田普查、系统监测等,对病虫发生发展的态势等进行汇总分析,适时作出科学的病虫预警,并为病虫害防治决策提供参考。在每年在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加大调查的频次以及普查的区域范围,每周6植保站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2~3次病虫监测调查,以对当地病虫的发生情况进行及时、全面的把握。适时组织县区植保站、市级病虫监测点对全市重大病虫害的发生趋势进行会商,形成中、长期预报,及时将病虫监测预报信息上报,并对社会公开发布。
2.2 农业防治
2.2.1 科學选种、消毒 不同的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水平有所差异,因此,降低稻曲病危害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选用抗病能力强、产量高且稳定的水稻品种。将疑似发病的病粒种子剔除,加强种子消毒,可以有效减少种子携带病原菌、降低田间病害的发生。种子的消毒要结合浸种、催芽进行,选用清洁的容器和水,常选择的消毒方法为强氯精浸种消毒法。具体的方法为:取强氯精10g对水5kg,混合均匀后可消毒3~4kg的水稻种子;先将种子在清水浸泡,6h后进行漂洗淘选,剔除空、瘪、残、次及病粒,然后将种子放入提前配置好的强氯精药液中浸种消毒,之后再捞起用清水将表面洗净、沥干,早稻可继续浸种,晚稻则进行浸露交替催芽。配药的水温约40℃左右,消毒的时间根据气温而定,一般在8~12h即可,早稻浸种时气温相对较低,可适当延长消毒时间,约12h左右,晚稻浸种时气温较高,消毒的时间控制在8h即可。
2.2.2 适当稀植 水稻栽植的密度不宜过大,适当稀植,常采用宽窄行栽培方式,增加田间通风和采光条件,以培育壮秧,增加田间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科学管水,浅水勤灌,适时适度搁田、晒田,避免田间长期保持深水层。水稻进入生育后期,水分管理上保持干干湿湿,以降低中后期田间的湿度条件,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降低稻曲病的发生程度。
2.2.3 合理施肥 结合水稻生长的实际需求合理施肥,适当控制氮肥的用量,增施磷、钾肥,早施追肥促早发,控制穗肥用量。改变传统的施肥方法,采取配方平衡施肥法,为水稻后期的自然落黄创造良好的肥力条件,增强稻株的抗病能力。
2.2.4 加强收割后田管 当年稻曲病发病严重的田块,可在水稻收获后的冬前或者第2年春季对土壤进行深翻处理,将田间的杂草、稻桩等清理干净,以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降低病原菌的基数,减轻稻曲病的发生程度。
2.3 化学防治
2.3.1 防治时期 在水稻破口前10~15d,即水稻最上面叶片叶枕与紧挨下面叶片的叶枕一致时,实施喷药的预防效果最好,过早或过迟施药均会影响防治的效果。
2.3.2 药剂选择 稻曲病防治药剂的选择上,推荐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适用的新农药或替代农药产品,在提高防治效果的同时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目前稻曲病防治实践中主要的高效低残留药剂有苯甲·丙环唑乳油(如:先正达爱苗,主要成分为苯醚甲环唑含量150g/L和丙环唑含量150g/L,用量225~300mL/hm2)、丙环·咪鲜胺乳油(如:以色列马克西姆道立峰,主要成分为49%戊唑醇·咪鲜胺,用量450~600mL/hm2)、烯肟·戊唑醇(如:德国拜耳拿敌稳75%水分散粒剂,主要成分为25%肟菌酯和50%戊唑醇,用量150~225g/hm2)、好力克(43%戊唑醇,用量135~180g/hm2)、禾技(75%戊唑·嘧菌酯,用量150~225g/hm2)。以上所列药剂对稻曲病的防效较好,不同的药剂类型交替选择施用,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2.3.3 施药方法 在配制药液时,常采用二次稀释法,先用少量水将农药制剂稀释成母液,然后再进一步稀释到所需要的浓度,这样能保证药剂在水中分散均匀,从而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和防治效果,同时有利于实现精准用药的要求,降低农药中毒的风险。具体操作方法:选用带有容量刻度的小型容器,将将农药倒入容器内,并注入适量的清水(忌用浑水或井水)搅拌均匀稀释成母液,对于悬乳剂等粘性较强的农药,要将粘附在小包装上的药剂清洗下来,轻轻搅动,使药剂充分分散溶解,再用量杯计量使用。使用背负式喷雾器时,可在药桶内进行第2次稀释,先在药桶中放少量清水,再量取一定量的农药母液,轻轻摇动药桶,再加足量的水混合均匀。使用机动喷雾器进行大面积防治时,可用较大容器,根据防治面积计算每次药量,放于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方法同前)稀释成母液,根据每一台次喷药面积量取一定量的母液倒入喷雾器药桶内(方法同前)进行第2次稀释。关键是母液用水量、每台次喷雾器作业面积及所需母液量均要计算计量准确,以确保达到防治效果。重点喷药的部位是水稻植株的上部,喷施要求做到均匀周到,不漏喷、重喷,同时在药液中加入有机硅等适量渗透剂,以提高农药的吸收率和防治效果。
2.4 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 为了提高化学防治的效率、降低成本,可将一些项目资金进行充分的整合,推行稻曲病等病虫害的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进一步促进服务组织的发展,不断地规范化,对一些装备精良、服务高效、管理规范的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示范组织进行重点扶持,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及资金方面的支持,以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全程防治、代防代治等,提高统防统治的覆盖率。同时,对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在技术上强化指导,定期组织相关的技术培训工作,结合当前的需求加强与农企合作服务模式开展探讨,不断地提高农药的利用效率,实现稻曲病等病虫害的有效防控。
2.5 加强宣传与培训,提高技术到位率 通过多种宣传方式(电视、网络、报纸、手机短信等)对稻曲病等病虫害的危害及绿色防控方法进行大力宣传,在广大农村地区营造出科学防治的良好氛围。同时,根据稻曲病等病虫害发生的特点,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科技入户工程培训、田间学校、及防治现场会等,对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及统防统治机防队员、农民等进行稻曲病等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培训,确保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人员、机防队员以及部分农民都能熟练地掌握病虫害的防控技术。
参考文献
[1]汪志伟,卢方林,王克贵.水稻稻曲病的影响因素及综合防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09.
[2]季宏平.水稻稻曲病发生規律与防治技术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0.
[3]张永红,周素香.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J].北京农业,2011(30):95.
[4]孙继勇.水稻稻曲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1(22):41.
(责编:张宏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11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