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辅导员应对心理问题学生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辅导员不仅是学生工作的主力,更是在应对心理问题学生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结合工作经历,笔者选取两个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介绍两个案例中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及成效。最后,基于比较分析,提出辅导员应对心理问题学生的相关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辅导员;心理问题;个案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8-010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8.046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前言
   大学生由于自身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加上刚脱离高中生活,来到大学,生活、学习环境等的巨大变化,学习的方式方法在转变,交往的圈子在拓宽,同学、舍友都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习俗,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作为95后的大学生,在面临一系列生理和环境的变化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心理的冲突和矛盾,若这些冲突和矛盾不能得到正确、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就极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关注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事件中具有举足輕重的地位。另外,2017年10月1日实施的新修订《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也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主要职责。因此,辅导员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相关心理疏导工作,利用有效的措施关注学生、帮助学生,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笔者结合工作中的相关实际案例,对不同的案例进行比较总结研究,完善应对心理问题学生的处理机制,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案例介绍
   A同学,女,该生在大一第二学期,就出现了情绪低落、无端地感到焦虑、害怕、烦恼等情况,入睡困难易惊醒并伴有胃部不适、食欲不振等情况,学生本人也意识到自身情况,但是她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也曾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身情况,但情况并未好转。因此学生本人主动向辅导员倾诉,根据其自身的描述,辅导员初步判断其已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B同学,女,该生在大一第二学期的某一天晚上凌晨,跟舍友发生较为激烈的言语冲突,辅导员第一时间赶到她们宿舍调解冲突。该生表示舍友们对其不友善,经常对她说一些刺激她的言语,晚上也会故意打扰她休息,她忍无可忍了,希望能调整宿舍。在辅导员与她交谈过程中,她表明自己近期睡眠质量较差,入睡困难,她经常听到有人在议论她,在试图改变她的思想。根据与学生本人谈话的内容,辅导员初步判断已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三.案例分析
   (一)两个案例的相同之处
   1.两个案例出现的时期相同。尽管两位同学的异常表现有所不同,但两个个案均发生在大一第二个学期,适应新环境、新同学以及新的学习方式都给她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对她们的心理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同一的表现特征一入睡困难。经过与两位同学的深入交流和了解,她们都共同提到了入睡困难的情况,两位同学均表示在当时有较长时间存在要凌晨一、两点才能入睡,并且早上很早就醒,以至于精神状态不佳,影响正常的学习和人际交往活动。因此,睡眠质量不高造成她们陷入失眠、精神不佳、情绪低落、继续失眠的恶性循环中。
   (二)两个案例的不同之处
   1.学生本人对自身心理异常情况的认知不同。A同学能客观、科学地认识到自己心理上的变化,她能感知到自己目前的心理情况处于不健康的状态,当她自己无法解决自身的问题时,能主动寻求老师、专业人士生的帮助,并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改变自己的心态变化。B同学尚未认识到自身心理异常的情况,她将自身的一些情况主要归因于外界人一舍友、同学对她的不友好,而且与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的谈话过程中,甚至出现谈“心”色变的情况。两位同学对自身心理异常情况的认知情况不同,针对两位同学的干预措施有所不同。
   2.学生家长对学生情况的认知不同。辅导员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后,并跟学院领导汇报之后,笔者分别与A、B两位同学的家长联系,将该生的情况详细告知其两位家长。不仅让学生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目前在校的情况,尤其是学生出现了心理异常的表现,而且通过与家长沟通可以了解学生之前的心理状态,在进入大学之前是否有类似的表现出现。A、B两位同学的家长对学生出现心理异常情况的认知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A同学的家长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异常情况表示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学院以及学校的干预措施,而且积极鼓励学生本人要相信专业医生的治疗跟建议,好好改善自身心理状态。B同学的家长极力否认学生本人会作出相关的异常行为,将学生异常行为归因于学生水土不服,睡眠不足以及肠胃不适等原因,否认学生有心理异常情况,不愿意配合学院、学校的干预措施。
   3.学生入学前的表现有所不同。经过与A同学以及其家长的深入交谈,了解到A同学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类似的情况出现,其心理状态的变化,首次出现的时候就是进入大学之后,也就是说A同学是首次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B同学的情况则有所不同,据学生本人以及其家长透露,学生在高三时曾出现了与舍友、班级同学相处不融洽的情况,高中老师也曾建议学生家长带学生到相关医院检查,但是家长并没有带学生针对心理问题的专业医院或者科室做相关测试。
   四、干预措施
   鉴于两位同学的相关情况有相同之处,既采取了一些相同的干预措施,也针对两位同学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尽量帮助两位同学尽快摆脱困境,树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一)相同的措施    1.对以上两位同学建立专门的工作档案。为进一步做好相关心理干预工作,针对学生特殊情况,我们建立了专门的工作档案,用于记录已掌握的学生情况,与学生谈心谈话的情况,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情况以及开展的各项干预措施,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在干预过程中,不断总结、分析,各项干预措施的实效性,切实有效的帮助学生尽快走出困境。
   2.联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做好跟踪反馈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要负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的实施,各位老师都是心理学专业科班出身,在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经验丰富。我们安排两位学生到与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建议两位学生保持与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的联系,有助于客观、准确、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便于检测学生心理问题的恢复情况。
   3.定期跟踪反馈。为帮助学生尽快摆脱心理问题,恢复健康心态,辅导员对两位同学开展定期跟踪反馈工作。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定期与学生开展谈心谈话,随着学生情况的不断好转,这一时间期限可以逐步延长,从两个星期到一个月、两个月等,培养学生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健全身心发展。
   4.联系家长,建立家校合作模式。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性格、认知、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家长可以给予学生关怀和动力。与家长沟通还可以获取学生以往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辅导员分别与A、B两位同学的家长联系,获取学生入学前的相关情况以及告知家长学生目前的在校情况,与家长建立沟通机制,共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不同的措施
   针对以上两位同学以及其家长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不同,我们也相应采取了不同的措施。A同学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心态的变化,能听取学校专业心理老师的建议,到专业的医院进行诊断。在征得其家长同意的前提下,辅导员陪同学生到医院进行诊断检查,定期陪学生回医院复诊,并将学生的情况详细转达其家长。B同学及其家长都对心理问题较为敏感,一方面,我们邀请学生家长到校,请专业心理老师讲解该生的情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安排与B同学较好的学生以及其舍友,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留意其言行举止,有异常情况就及时反馈给我们,并在潜移默化中向其宣传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其建立对心理问题的新认识。
   五、成效
   经过以上的干预措施,目前两位同学情况良好。A同学提高自身心理调解能力,通过运动、听音乐、弹吉他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B同学对心理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目前心理状态良好。
   六、应对机制
   (一)提高辅导员对心理问题学生的识别能力。辅导员不仅在处理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会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接触心理问题的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情况。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增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判断能力,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知识水平,更要将所学的心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对学生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指导,帮助学生尽快摆脱心理问题的烦恼。
   (二)重视入学教育。以上两个案例出现的均为大一阶段,作为刚接触大学的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的同时也伴有迷茫,因此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教育尤为重要。从新生入校开始,就要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对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客观、科学的认识和了解,避免出现谈“心”色变的情况,宣传讲解自我调解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抗压能力。另外,要引導学生尽快转变角色,投身到丰富有意义的学习和生活中区,锻炼能力,找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的方向。
   (三)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建立有效的联系和沟通机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和支持。辅导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和经历,从而更加全面准确的判断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措施。在后续的工作中,一些干预措施例如学生到相关专业医院就医也需要征得家长的同意与支持;针对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辅导员可以与家长商议,建议学生休学回家治疗,待康复后再返校继续学习。
   (四)建立应对心理问题学生的干预体系。为了做好心理问题学生的相关工作,学校、学院以及辅导员都要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齐抓共管,目标一致,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扰。首先,学校要建立心理测评系统,定期开展心理普查工作,了解学生动态的心理变化,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其次,学院要建立干预制度,针对出现的心理问题学生,要做好识别.处理、汇报以及跟踪教育等阶段的工作;组织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就如何应对心理问题学生开展经常性研讨,不断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干预的实效性。最后,辅导员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让心理健康知识深入学生内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定位自己;要经常性地与班级心理委员联络、交流,了解班级同学的心理状态;要在与学生接触、交流中保持对言行以及情绪异常表现的敏感性,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面临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杨燕.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思考——一则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J].科教文汇,2017(3):140-141.
  [2]庄思哲.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异常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市场,2016(10):205-206.
   [3]田苗丽.基于辅导员角度应对异常心理问题学生的策略[J].智库时代,2018(40):91-94.
  [4]岑芳芳.辅导员应对学生心理问题能力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7(33):170-171.
  [5]李振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途径——基于精神抑郁学生的案例分析[J].河南教育(高教),2017(12):120-1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16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