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身体给予腐朽灵魂的—次震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下,对向京的女性身体雕塑如“镜像”“保持沉默”“全裸”等系列进行解读,围绕“在艺术史上女性身体的‘看’与‘被看’地位的颠覆”“对刻板性别气质的敌视”“正视与消解”等话题,展现以向京为代表的当代女性艺术家对性别问题的思考与发展。
[关键词]向京;女性身体;雕塑;性别气质
向京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性艺术家,也是中国当下最具有影响力的女性雕塑家,她一直致力于以女性视角反观女性身体,以柔软力度痛击社会现实,其艺术作品多以女性身体为呈现对象,试图用出格大胆但又真实的女性形象展现中国当代女性的生存状况,其女性身体雕塑的主要作品序列为“镜像”(1999—2002)“保持沉默”(2003—2005)“全裸”(2006—2008)以及“这个世界会好吗?”(2009—2011)以及“S”(2012—2016)。笔者将选取其每一作品序列中的典型作品作为批评对象,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阐释和判断。
一、被看的“她”——“镜像”系列
“镜子”作为精神分析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福柯认为“从镜子的观点看,我发现我不在我所在的地方,因為我看见我在它里面。从这种可以说是指向我的凝视出发,从镜子那边的虚空间出发,我向我自身回归:我再次将自己的目光转向自身,在我在的那里重构我自己”,拉康更是将“镜像”阶段认为是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婴儿通过对镜子中的“人”的反观,确立一个“自我”的概念,在镜像阶段之后,“自我”与“他人”的边界便被建立起来。
因此,镜子在“看”与“被看”的权力结构中始终处于核心位置,镜子也一直被视为确立主体意识的一个关键所在。而关于女性身体的“看”与“被看”,在艺术史、电影史上都有着重要的讨论。
作为拉康凝视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劳拉穆尔维曾指出,电影中的女性多处于男性的“凝视”之下,成为观众的欲望客体,“凝视”下的女性他者,也丧失其作为女性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她认为“在一个性别不平等支配下的世界,‘看’的快感在主动的、男性的和被动的、女性的之间发生分裂。”“决定性的男性凝视将其幻想投射到以此风格化的女性身体上”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于人们对传统雕塑的观看上,传统的雕塑中女性形象往往是男性想象的产物,都是站在男性视角上而创作的。
而在当今社会,正如布尔迪厄所言:“对女人而言,镜子和秤砣取代了祭坛与跪凳”身体社会学代表性研究者特纳曾在《身体理论:社会理论的新近发展》一文中提到:“20世纪增长的消费文化和时尚产业特别注重身体的表面……因为审美目的而强调对身体表面的控制。”对女性身体的观看裹挟着消费主义的狂欢,女性也常常不自觉地加入到对自我身体的审视与要求上。《镜像》系列作为向京对女性自我身体的反观的第一次尝试,对向京来说可以说是其对女性身体思考的奠基之作。
“镜像”系列作为向京最早的作品序列,是向京对自己的青春以及一代人的青春的反思,向京将自己在青春期时对女性身份和主体地位的不确定性,通过“照镜子”这一行为进行表达,最终将雕像展现为自己所看到的镜像之物,镜中的人往往或憧憬、或羞涩、或敏感、或恐慌、或探窥,皆是向京对青春期的记录。
向京曾这样表达她对镜子的看法:“镜子是我一直爱用的材料,概念清晰,镜像的物和空间都是很有趣的关系,镜子中的影像、镜子中的映象,代表了对象和映射出的自我,是多重转换的概念;镜子又具有女性属性,类似于一种自我观照内在审视的意味。”
以系列中的作品《 Baby Baby》为例,作者一方面将雕塑静止在了性别意识发生激烈变化的青春期女性揽镜自照的瞬间,表现女性对自身躯体的好奇;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朝自己吐舌这一矛盾的动作表现对变化的性征的不满。呈直角的两扇镜子则暗示了女性被多重观看的社会位置,“照镜子”不再只是这个青春期女孩的个人认知行为,而成为以男性为主导的性别社会对女性进行全方位观看的寓言,向镜中的自己吐舌,也在表达其拒绝进入成人性别世界的抗议。整个作品清晰地体现了女性对镜中自我的审视意味,其价值在于对传统的女性“被看”地位的一次颠覆。
二、敌视的“她”——“处女”系列
向京的“处女”系列是其“保持沉默”系列(2003—2005年)的子系列,保持沉默一语出自维特根斯坦“对于所有不可说的,我们应该保持沉默”。无论是性别抑或是身体都长期处于一种不可言说的状态,将不可说之话转化为艺术语言,更加彰显了沉默的力量。
在“处女”系列中,对女性身体的重新自反审视意味更加浓厚,笔者认为,对“处女”形象的改变与颠覆,本身就是对性别刻板印象和男权话语的挑战。
之所以关注“处女”这一显然被构建的文化身份,创作“处女系列”这一群像,向京在创作阶段还未能解释,但是她在后来补充道:“在后来不停的阐释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处女就像一个中间地带,也是一个‘黄金地带’,它脱离了父母赋予的身份,还未得到未来的父权社会赋予的身份,是一个全然自我的存在。可能在我的潜意识中、在当时的创作过程中,一直试图找到这样一种存在的证明。”
《白色的处女》作为向京处女系列的代表作,她用写实的玻璃钢材质刻画了一位具有清晰肌肉纹理和面部神态的世俗化的女性身体,但几近纯白的肤色和躯体放置的位置——雅典娜神像的高台,则使这一身体被神圣化。她神色迷茫甚至微微带着不情愿与忧伤,既无圣母光环,又乏清纯性感,微抬的手臂暗示了其骤然被摆放在这样一个刻板的文化身份中的紧张无措。多重视觉冲击使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向京渴望打破男性对“处女”这一具有神圣情结的性别刻板印象的尝试。
三、正视的“她”——“你的身体”
《你的身体》被公认为是向京身体系列的里程碑性的作品,也是公众辨识向京的标志。向京的作品风格走向成熟,也可以看作是向京不断抛弃对女性有所束缚的外衣,一步步接近更为真实的身体本体的过程,也是从描绘“紧闭”的不愿向社会性别规范低头的少女复杂的内心世界,一步步走向对模糊了时间、模糊了叙事性甚至模糊了性别的普遍化人物的刻画。 关于这一作品的创作,向京在访谈中也曾有过关于女性主义立场的非常重要的表述:“创作这批作品的历程就是我面对自己是个女人的事实的过程,也是我面对女性群体存在的事实的过程。”
“这批作品之前,我反省自己一向回避女性主义的立场,但真的面对性别角色,我本能的基本立场究竟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就知道了自己的立场,就像我本来就是个女人,当然我是用一个女人的眼睛看待这个世界的,这还不仅仅是个简单的性别政治的问题。在这个不必怀疑的前提下,我一定是用女性身份说话。我用女性身体首先是要提醒大家我是个女的。”
可见这一系列作品处在向京女性主义立场最为明确的阶段,她彻底打破了女性“被看”的客体地位,而是从第一人称出发,渴望让女性身体雕塑站在一个主体的位置与观众进行互动、对照与反思。
四、消解的“她”——“全裸”系列
自《你的身體》后,向京将从对女性群体的“我在”的自觉状态的阐述转变为讲述生存的所有困惑、难题,使得随后的“全裸”系列成为其对女性身体的最后讲述,也是最高超越,转向了对全人类身体状态的描绘。
向京表达了自己在创作时心境的转变:“每个作品都有作者的原型。但随着年纪的增长,世界的范围好像版图一样在扩大,是我认知的世界的方式在改变。比如说在《白色的处女》阶段,我的世界是二元对立的,我想要传达的和我获得力量的方式全在于对立面的存在,那时我两个主要的主题是‘侵袭’和‘禁闭’,无非是描绘外部世界的侵犯和内部世界的关闭。包括《一百个人演奏你?还是一个人?》在内的‘全裸’系列,我已经把目光投向至少是和我同类的一个(女性)群体,甚至我自以为这个系列里真正的话题是指向人性本身而不是简单的性别话题。因为我已经能够看到生存现实的很多困境,能够思考这些并不‘私人’的话题,并且懂得以这种和生存相关的共性话题去引发观者的自我观照。我希望艺术是一种目光,投向那里,有对存在本身的有痛感的触摸,传递的是关心和关爱。”
《敞开者》被向京视为女性身体的终结版,更是其之后所有系列的话题线头,因为《敞开者》是这个系列里唯一非性别题材的一件作品,是超越了性别的存在。雕塑身体形象沧桑而柔软,整体坐姿借鉴了东方佛像的表达,仿如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此幅作品是对“第四性征”(也称“去性征化”“双性化”和“雌雄同体说”)的最好诠释,指男性和女性气质没有明显的分化,男性和女性取长补短,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打破了男女两性对立的性别气质。向京在2007年的采访中也表明,其心目中的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跨越性别,实现雌雄同体。
尽管《全裸》系列之后向京不再将女性身体作为雕塑的对象,用她的话说是“创作腻了”,但其作品中的女性关怀与女性视角却从未缺席。在其之后的新作“异境”系列、“凡人”系列、“S”系列中都体现了其对“去性别化”的思考和认识。
与此同时,向京还表达了其渴望跳脱出身体感受的思维进行艺术创造,她曾经认为她注定“跑不出作为女性的身体性,一切都是在被身体感受后进入我的艺术”,但她始终不曾放弃“试着用大脑”描绘世界的另外一个样子。
参考文献:
[1]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肖寒,何天平.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经典文本解读:以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2):290-291.
[3]皮埃尔·布尔迪厄,布迪厄,刘晖.男性统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布莱恩·特纳.身体理论:社会理论的新近发展[G].王宁主编,消费社会学的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6.
[5]向京,朱朱.女性的自在:向京访谈录[J].中华儿女(海外版),2011(9):4-14.
[6]向京.从少女情怀到人性观察者[N].北京青年报,2007.
[7]贾方舟.大写的“女人”:向京的身体叙事[J].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2017(2):8-15.
[8]李宗陶.向京:让女人的身体说话[J].南方人物周刊,2007(7):66-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46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