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兴趣课堂,渗透数学文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兴趣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通过不断尝试自编校本教材和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被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成绩自然也得到提高。为了在课堂上进一步渗透数学文化,尝试引进数学史料中的典型问题,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微课程的形式,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出尝试。
关键词:兴趣课堂;研究性学习;微课程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方法、思想等都对现代文明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文化来陶冶和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它的魅力与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實践能力,进一步推动了教育教学水平的进步与发展。那么,数学教师该如何开展兴趣课堂、渗透数学文化呢?笔者就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谈一下。
一、渗透数学文化,激活数学课堂
年少轻狂、书生意气,秉承着对教育事业的神圣向往,怀揣着对职业生涯的美好想象,我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努力转变传统数学课堂的刻板教学模式。为此,我自编校本教材,开设数学第二课堂,如极限、分形几何、分形几何中的数列问题等。
为此,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小版块——“课前5分钟”,按座位顺序每天邀请一名学生讲一个数学小故事,可以是数学家的轶事,也可以是某个定理的发现,或者是一个有趣的数学口诀,或是提高运算的好方法等。最初由我示范,那段时间我经常关注中国数学资源网,自学《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期望能将初、高等数学的衔接以简明的方式、轻松的情境、活泼的形式介绍给高一新生。
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高一新生,心思往往不在这个上面,学生只听不查、只看不记的懒惰状态完全违背了我设立这个环节的初衷,我的初次课堂改革试验以失败告终。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宽学生视野
初次尝试虽然失败,可心里还是放不下我最初的设想。在高一的第二学期,学校安排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我借此机会,指导学生申请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分形几何在数列中的应用》。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毕达哥拉斯树(又称勾股树)、嵌套三棱锥、分形火箭筒等模型体会到分形几何的多姿多彩;通过用几何画板模拟勾股树、雪花曲线、康托三分集等经典模型的分形过程,体会迭代的奥妙;课题的核心任务是统计每一个分形模型中出现的线段数、尖角数、周长、面积、三角形、三棱锥、圆柱的个数,以分形次数为项数得到一些数列,统计成表格,与课本上的等差、等比数列等经典模型对照,认识分形几何和欧式几何的区别。整个过程学生积极性很高,学习兴趣很浓厚,主动积极地配合我顺利完成了本次课题,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引进信息技术,打造兴趣课堂
鉴于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薄弱,数学学习成绩不理想,这就需要我另辟蹊径,尝试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我拟定了一份新的教学计划,整合了数学兴趣班的教学内容,具体内容有程序框图与VB编程、三视图与玲珑画板、章末复习与思维导图等。
大量的实践证明,学生对我开展的这些数学内容很感兴趣,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尝试这些新的学习技能,有些学生甚至表现出对计算机编程强烈的学习欲望。时间久了,学生慢慢地爱上了学数学,这次实验的成功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也为我继续创新数学课样提供了动力。
四、见“微”知著,小课堂大智慧
“微课程培训”的开展,让我初步感受到信息技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力量,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利用信息技术渗透数学文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利用“万校微课之星”写录笔为学生录制习题讲解视频,并上传至班级QQ群,便于学生课余时间反复观看,随时复习,弥补了在校期间没有时间给学生讲习题的缺憾。新颖的教学形式吸引了大量学生的目光,让他们转变了对数学科目消极应付的态度,转而发现数学是“好玩的”“好学的”,进而发展成“爱学的”科目。
总之,数学文化要想渗透到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就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从而产生数学文化的共鸣。
参考文献:
[1]吴秀荣.试论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27).
[2]王丽.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9).
[3]骆云.“数学文化”在高中新课改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好家长,2017(56).
编辑 王 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6014.htm